分享

读书随笔:断头皇后

 书虫小记 2022-01-19

斯蒂芬·茨威格这个人有很浓厚的历史神性观。几乎他所有的传记作品,他都在竭力突出个人的挣扎和命运及历史的主导。当然,这种历史观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即在厚重的历史规律和社会条件面前,个人的能力空间其实非常有限。一个人具备伟大的性格和智力条件,如果没有相应的环境和命运的垂青,他也成就不了任何事情,相反,一个人即便资质平平,由于特殊的社会条件和命运之神的捉弄,可能突然间就脱颖而出。

茨威格作为一名作家,他更着意那些在命运之神捉弄下,挣扎不已的个人,尤其是那些被命运捉弄到潮头的普通人,他们的资质完全不胜任那个位置和功能,最终一定成为悲剧

上世纪90年代初中时期读了他的《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等几个短篇,很受震撼。个人感觉这个短篇也不过说了同样的事,这个女人大概就是指个人,她倾慕的对象,大概就是指命运。很惊讶直到二十一世纪了,网红们才兴起读这个短篇,之前那些成天读小说的群体都不知道哪去了。之后读他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更是露骨地表达了他那种神性观点。

毫无疑问,《断头皇后》是他的长篇代表。他更是不遗余力地展现历史和命运对一个平凡人物的捉弄

断头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之出名,就在于她是法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革命派砍头的皇后,她的丈夫就是同样唯一一个被砍头的国王——路易十六。

安托瓦内特活了三十八岁,在嫁入波旁王室之前,她是奥地利王国女王玛利亚·特雷西亚的掌上明珠,刚刚嫁入波旁王室成为太子妃时,她以其美貌与活力征服了整个巴黎,在成为皇后时,她是引领贵圈时尚的第一人,在大革命爆发时,她突然成为了整个法国的罪人,被指为淫荡不堪,祸国殃民的荡妇,波旁王朝复辟后,她又突然成为坚贞不屈、从一而终,反抗匪徒们的圣女

历史给予了她如此多的面孔,而实际上,这公主、太子妃、皇后、荡妇、圣女,从始至终,就是一个智力平平、素无大志、什么也无所谓、什么也不关心的典型贵小姐。从对之前之后的各类留存历史材料来看,她学识很浅,贵圈必会的艺术领域,也仅对一种乐器略懂皮毛,也从来没有过明确的主张。

除了漂亮,她一无是处。

玛丽·安托瓦内特少女时代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然而她出生于皇室,恰好出生于那样一个封建社会的末期动荡时代,伟大的帝国们都在走向分崩离析,她没有选择地卷入了命运与历史的漩涡。

安托瓦内特嫁到法国时,有两个著名的人士预见到了她不幸的结局。一个是结婚当天盛大场面上,当时还是大学生的歌德,发现婚礼现场的地毯上,纹的故事恰好是罗马史里一段悲剧结局的婚姻。一个就是安托瓦内特的皇兄,奥地利的约瑟夫二世,由于安托瓦内特成为皇后之后,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玩世不恭举措,不仅引起整个法国贵圈的不满,甚至震动了奥地利哈布斯堡。

约瑟夫二世亲自拜访路易十六,期间与安托瓦内特进行了不下四次深入交谈。最后,约瑟夫亲手撰写了长达三十多页的训诫,遗憾的是安托瓦内特一如既往地没当回事。在这篇训诫中,约瑟夫把他在法国一周的游历做了总结,他预见到,如果你们还不预先警戒起来,革命将会十分残忍

但凡一个外部人士,都能看清楚当时法国第三阶层的势力,以及上至贵族,下至百姓的不满。唯独波旁王室成员,什么也不当回事。

安托瓦内特的丈夫,路易十六,并不愚蠢或者犯傻,他有学识,也有判断,但却貌似有精神疾病似的,对周围的一切麻木不仁,反应很慢。最重要的,路易十六患有一定程度的性功能障碍,导致在婚后长达八九年的时间里,两人都不同床。这造成了两个恶劣后果:一是安托瓦内特把所有精力都用于对外寻欢作乐上,追求刺激和新奇,造成宫廷政治败坏;二是皇帝可能无后,皇族近亲就都有了篡夺皇位的可能性,自然而然在皇族中树立起了竞争对手。——对于皇族而言,所谓家事即是国事。有一个细节,路易十六的弟弟,也就是后来复辟后的路易十八,一直野心勃勃,而在得知安托瓦内特怀孕之后,所有继位的希望化作泡影,路易十八也就自然而然恨上了安托瓦内特,这种仇恨一直持续到革命爆发后,路易十八出逃到瑞典,面对来自各方救助他哥哥和嫂子的要求,他始终不吭一声,愿意看到他们被革命党砍头

凡尔赛宫中安托瓦内特庄园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安托瓦内特对于政治的厌恶,可能源自她刚刚嫁过来就与其公公——路易十五的情妇起了争执有关,这个情妇在宫廷中臭名昭著,但由于路易十五的缘故,影响力巨大。安托瓦内特受几个姑姑——路易十五的妹妹们——的唆使,始终不正眼看待这个情妇,导致路易十五不满——这种平凡的家事,在皇族而言,就成了国事,路易十五直接把这件事上升的影响法国与奥地利盟约的高度,迫使奥地利女王特雷西亚训斥安托瓦内特,最终此事由安托瓦内特向情妇妥协而告终。

应该说,安托瓦内特所处的地位和情势,都有利于她在当时的欧洲政治上发挥一定作用——一个什么都漠不关心的国王,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如果她能正常发挥自己的能力,欧洲大陆就变成三个女人的地盘——奥地利的特雷西亚,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但她始终没有此意,她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寻欢作乐上。

这种情势下,之后国王与王后对于基层实际正在发生什么就毫无所知了。

中年时节的安托瓦内特,她已经有了四个孩子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1789年法国革命最终爆发时,仍然给了路易十六充分的时间组织反击,临时成立的执政府并没有统一的组织,也没有统一的军队,而保王党还有系统的组织,有禁卫军。但这个麻木不仁的国王依然什么都没有做,不过是一味迁就和忍让,直到公安委员会成立,罗伯斯庇尔有意识地把民众对革命党人的不满引向波旁王朝,保王党人被逐渐瓦解和溃散

直到被处决的前两个月,仍然有大量主动对国王和王后施救的行动——瑞典王国伯爵费尔森就是其中一个代表,当然,他也被确认为安托瓦内特唯一的情人。两次拯救行动都因为国王和王后的漫不经心失败了,两次出逃,都被执政府抓了回来,这更坐实了罗伯斯庇尔想安给他们的罪名——叛国和通敌

逐步剥夺国王所有的权力和保护圈后,公安委员会开始了对国王的审判,审判也没有持续多久,路易十六就被公开砍头。这个时候,安托瓦内特还没有走到要被处以极刑的程度。

真正促使公安委员会决定处死王后的,不是王后之前的无度挥霍,或者他们所渲染的秽乱宫廷,恰好相反,是安托瓦内特在被囚禁之后,根本就没有任何变化——甚至于她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像一个王后一个公主。安托瓦内特在整个革命过程中,都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畏惧或者不知所措,她始终平静而大度。

不论周遭环境如何变化,其实安托瓦内特始终没有改变,唯一可能的变化是她从一个无知的少女转变成了四个孩子的母亲,这让她成熟了许多。她对于民众的无知,演变为一种深入骨髓的轻蔑。从被囚禁,到走上审判台,到向断头台,她始终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哀怜状态,她甚至能机智地反驳法官们对她的指控,赢得在场民众的支持。这种局面加速了公安委员会从速从重处决她的决定。

从国际形势来看,安托瓦内特恰好处于一个不幸的时期——周边各王国尚未找到应对法国革命的策略,她的娘家奥地利王国,母亲特雷西亚女王去世了,哥哥也去世了,承继王位的国王与她系远亲,素无往来,且正处于稳固地位的关键时期,更愿意观望而非营救。如果时间再延长个两三年,安托瓦内特肯定会被作为交换条件而被执政府遣送出境,然而,时间不对,情势也不对

处决现场的描绘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据所有当时的记载,安托瓦内特是极其平静地走向断头台的,她怎么想的没人知道,但即便是当时最激进的革命派,也这样评价——这个婊子头也没回地走向断头台

其时,人群中有一个尚未取得正式任职的瘦弱的小个子军人,他一直对于国王和王后失败的应对策略感慨不已——多年后他评论道,国王和王后只需要一个坚定的决定,向人群发几枚炮弹,让禁卫军去践踏那些革命派,就能迅速扭转整个局势——后来整个法国也需要这个小个子的冷静、果决和坚毅——他叫波拿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