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你的目光,一定在茫茫书海中寻寻觅觅:有没有一篇美文,浓缩了写作最最核心的写法?有没有一篇美文,通透之后,可以打遍考场无敌手?你也许为此漫漫求索,已经孤灯清影下,“拈断数茎须”…… 今天,建模师告诉你,你的愿望即将实现!我们已经找到一篇美文,正如你所愿。她浓缩了写作最核心的写法,如能彻悟、变通,将打遍考场无敌手,让你的作文鹤立鸡群! 我们以一篇美文的构思布局为例,解说作文鹤立鸡群的方法。我们的学习流程如下: 1. 归纳布局模型。 2. 演绎布局模型。 3. 创造布局模型。 请看作家付体昌美文《那年那月那鱼》。因文章篇幅较长,故摘列梗概如下: 长这么大吃了很多鱼,各种美味吃遍却仍然有一种不满足感,是15年前那条鱼的滋味已经浸透了我的生命。 那天别人送了一条大鲤鱼,足足3公斤重,妈妈把它放在大铁盆里,倒满水还露出个脊背,妈妈说先养着,等爸爸回来炖了吃。我和弟妹盼着爸爸快点从镇上回来。 第二天大鱼有点蔫了,不像昨天那么活蹦乱跳了,用手摸也懒得动,那天我们给大鱼换了4次水,可它总是提不起精神。 ……(此处省略7个自然段) 第十天晚上门外响起了爸爸“大金鹿”熟悉的铃铛声,我们三个一溜小跑去开门。弟弟喊着吃鱼喽。 一会,厨房传来激烈的争吵声。爸爸在训斥着妈妈,妈妈只低头往灶里添柴,眼角湿湿的。原来鱼已经坏了,里边生了好多小蛆。妈妈那天晚上一直在念叨,埋在盐里不应该坏得这么快呀,爸爸不做声了。 20多岁谈恋爱的时候,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女友听时,她用城里人特有的傲慢说:“不就是一条烂鱼么……”我知道那时候她家里已经小康了。 后来我们分手了,我没有半点遗憾。我固执地认为不懂得这个故事的人没有资格谈论爱情。(有删改) 作家付体昌的这篇美文,前文写到九天里,母亲换各种方法一次次地存放鲤鱼,一条鲤鱼,竟被存放了十天。这是“重复”。如此“重复”,突出了母亲对父亲的深沉的爱。 九天里,“我们”都一直眼巴巴地想吃鱼,可母亲一次次地变着法存放鱼。这是“对比”。如此“对比”,突出了母亲对父亲的爱。 倒数第二段简写女友的话,与母亲当年感情形成鲜明对比。如此“对比”,比较分优劣,比中见真意,使得父母的“爱情”得到了突出。 请看,此文如此精妙,使用的手法只有两种:重复和对比。 重复和对比,就是我们写文章最最核心的手法。二者的作用,都是强化和突出。母亲存放鲤鱼,第一天存放,就已经能够表达出对父亲的爱;可母亲竟然连续十天,不断想办法存放,那种对父亲的感情,就一次次地被强化。就如纸上的红点,不断被新的红点叠加,终于红色区域越来越大,颜色越来越鲜艳,给读者的眼球刺激越来越强。这就是“重复”的魔力。 “我们”少不更事,急于吃鱼;但母亲变换方法存放,形成对比,突出了母亲对父亲的爱。特别是女友的话,透露出对那种传统老爱情的不屑一顾,与母亲形成鲜明对比。就如两张纸,一红一黑,并列到一起,在比较中,红的更红,而黑的更黑,让人印象深刻;就如两个人,一个老实,一个世故,放在一起看,在比较中,老实人显得更加老实,而世故的人显得更加世故。 事件例证主题,重复突出主题,对比强化主题,即此文模型核心。 善用重复和对比,写遍考场无敌手! 利用“事件例证主题,重复突出主题,对比强化主题”的思维模型,写记叙类文章,就简单多了。我们只需将例证主题的事件、场景,进行多次“重复”,在结尾处加上“对比”,就可以了。 请看2015年高考四川卷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学会做人:我看老实和聪明”展开了讨论。 甲:老实是实诚、忠厚,聪明是机智、敏锐。 乙:老实和聪明能为一个人兼而有之。 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此题,三个人的话,都可成为切题的写作角度,其中,甲、丙二人的话,都可分成两部分,每个部分都可以成为切题的写作角度。 假如我们选择“老实是另一种聪明”做写作方向。该如何构思呢? 选一件能例证“老实是另一种聪明”的一件事,在文章中多次“重复”,最后在结尾加上“对比”,即可。 “事件例证主题,重复突出主题,对比强化主题”的思维模型,还可以变通使用——继承后,稍作变通,就是可贵的创造。 其一,缩用模型。我们借用原思维模型,完全可以因文制宜,缩减“重复”的次数。虽然“重复”的次数缩减了,但其“强化”主题的功能仍在。 其二,叠用模型。我们借用原思维模型,完全可以变通思维,在缩减“重复”的次数的同时,在每个“重复”里,都加入“对比”。如此,“重复”强化突出了主题,而强化突出主题的“对比”,也在一次次的重复出现中,得到了更大强度的强化和突出。 其三,倒用模型。在缩减“重复”的次数的同时,将“对比”的内容置于文章开头,一不失对比突出之效,二可有设置悬念之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