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得透 || (029)高效阅读中,“组团”而来的素材能以一敌百

 建模作文宋亚军 2022-01-19

我问学生:你们觉得写作文最缺的是什么?得到的回答大多是“素材”。仓中有粮,心中不慌;脑中素材少,写作如煎熬。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没有素材,而是不善于一材多用,以至于脑中储存的素材无法发挥最大的效能。

前面我们介绍了单个素材的一材多用,可以让素材以一敌百;今天,我们学习多则素材的整体使用。即从阅读中归纳出多则素材,然后,让这“组团”而来的素材以一敌百

我们的学习过程分三步:

1.  归纳并理解素材模型。

2.  变角并演绎素材模型。

3.  嫁接并创造素材模型。

第一步:归纳并理解素材模型。

课外阅读时,特别是阅读篇幅较短的美文时,如果你非常喜欢,或者能心心相印,就可以把文中的素材“压缩”后,摘出来。然后,用下面的方法深思之,熟虑之,直至彻底内化于心。

作家邢晔有一篇美文《一堆茶渣》,韵味醇厚,意蕴深远,压缩其中的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古代文人雅士高门大族每日饮茶,品茗论道、煮茶听琴,于袅袅幽香中揣摩炎凉世态、体味苦乐人生,是阳春白雪的喝法。茗香代表一种品位,就如同神仙驾驭的祥云。

其二:引车卖浆贩夫走卒开门七件要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泡茶待客、请茶谈事,于漫漫水汽中滋润焦渴咽喉、谈论生活关节。是一种下里巴人的喝法。

其三:今天,茶开始淡出一般人的视野。

因为喝茶太复杂——找茶叶、烧开水、洗杯子、寻杯垫……喝到的,无非是一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茶。不如用一次性水杯倒可乐方便。主妇们没有精神再去操持高情雅趣的茶水了,主夫们也更愿意喝简易方便的袋泡红茶或绿茶。

因为茶味太平淡——尽管茶也有苦、甜、淡、无四道滋味,但哪及得上可乐、咖啡、罐装乌龙茶的一步到“味”?青少年只要自由与刺激,哪受得了茶经的唠叨、茶道的繁琐、茶味的清淡?在他们心目中,茶只能算是“老掉牙”的古董级饮料。(摘编自《一堆茶渣》,作者邢晔)

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社会的发展变化,应该会对上述的现象心心相印。茶,兴盛于古,却衰落于今,确实让人感慨。这其中的原因,也正如作者所言喝茶“太复杂”、茶味“太平淡”。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追求口味的“刺激”,于是,袅袅幽香不再。

第二步:变角并演绎素材模型。

上面由阅读得到的三则素材,变通思维,整体改换角度,可以迁移到很多作文试题中,当然包括未来多则高考作文试题中。

这里的关键是整体转换角度,让新的角度与作文试题的方向契合无间、情投意合。如高频主题方向“表与里”,请看变角与演绎示例:

心境淡泊的人,注重事物的“里”;而浮躁功利的人,格外看重“表”。

我们的先人,大多心态淡泊,于是,古典的饮茶方式大行其道。他们品茗论道、煮茶听琴,于袅袅幽香中揣摩炎凉世态、体味苦乐人生。心有淡泊,茗香中能品出人生百味、世相万千。

但是,今天,人们大多浮躁功利,于是,茶香渐渐飘远。

因为喝茶太复杂——要找茶叶,要烧开水,要洗杯子,要寻杯垫……喝到的,无非是一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茶而已,不如用一次性水杯倒可乐方便。主妇们没有精神再去操持高情雅趣的茶水了,主夫们也更愿意喝简易方便的袋泡红茶或绿茶。

因为茶味太平淡——尽管茶也有苦、甜、淡、无四道滋味,但哪及得上可乐、咖啡、罐装乌龙茶的一步到“味”,“爽”彻心扉?追求快、怪的青少年,只要自由与刺激,哪里能理解茶中人生百味、世相万千?

大家看,三则素材,转换角度,就恰切的对接了主题方向“表与里”。

其实,上面的示例,如果加入事实、现象,就完全可以成为一篇文章了。对不对?

第三步:嫁接并创造素材模型。

上面的示例,在语言形式上,还能看出原始素材的影子。原因在于还没有彻底将素材内化于心,以致在行文中很拘谨,无法按照自己的思想纵横驰骋。

怎么办?很简单,将素材的思想完完全全吸收,内化成为自己的素养,再写作时,就可以如月华泻地,自自然然。

那样,我们就可以在行文中创造性地加入事例,加入名句,融入典故,嵌入诗词;改换句式,改换修辞……总之,一切有利于思想表达的手段,皆可使用。

如高频主题方向“简单与复杂”, 可这样:

过于追求简单,似乎不是什么好事。相机操作越来越简单,可是操作者的思维得不到锻炼,有没有思维萎缩退化的可能?

适度的复杂、繁琐,至少有很强的仪式感。在古代,文人雅士们几乎每日饮茶,饮茶的程序可谓复杂之极。虽然复杂,但是复杂中有内涵,有品位。在复杂的程序中,思想容易升华,心灵可能顿悟。

今天,大家都排斥复杂,追求简单。于是,茶香就如深秋的黄叶,渐渐萎落成泥了。

喝茶确实太复杂了——找茶叶、烧开水、洗杯子、寻杯垫……如此折腾,喝到的,不还是一杯茶吗?哪如来一杯可乐简单。于是,主妇们主夫们脸上都闪着亮光,喝着简单的饮料,谈着高深的人生。

大家看,这段话,在思想上沿袭了原素材模型的思想倾向,但是,在语言形式上,已经看不出原素材的影子。且融入了“相机操作”的例子,使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使得语言更具魅力——学而化之,才是高境界。

我们归纳一下:在阅读中摘录、压缩,可得到“组团”素材。这些素材团队,潜力无限,关键就在于你的发掘:

1.  你可以将素材与作文试题方向多多对接。在对接中,素材与试题方向发生碰撞,在碰撞中找到二者的接口。这个接口,最关键。

2.  上述练习熟练后,你可以在深入吸收素材思想的前提下,转换角度,融入一切可以融入的手段,如事例、名句、修辞、典故……使得语言更加靓丽,说服力更强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