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的话,好说,可以说得乱坠天花;实践中的事,难做,难到时时听得到内心纠结的异响。 所以,我们之中,滔滔不绝的理论家一抓一大把,而按照理论去做的,茫茫人海中万里挑一。 建模师如此感慨,是发现越长大越清醒,越清醒却难受。比如,上司笑嘻嘻地拎着一个包走进来,同事们异口同声地说漂亮,可是那包明明很难看嘛!我该怎么说? 理论上说要坚持自我、保持本心,可是……在自我和俗世桎梏之间,我们都时时犯难。诗人席慕容对此深有感慨,请细听诗人的心声吧: 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为了搏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席慕容 《独白》) 1. 人之初,大概是活给自己看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待到嘴角泛出细密胡须,心思也随之缜密周全起来,于是,说话做事都小心再三,活着就变成讨周围的人满意而已。所以,成年的很多话,是不可信的。他说的很多话,只为了别人满意,不一定出于本心,更不一定是实情。 2. 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是活给别人看的,很累很累。不过,他本人因为完全适应和熟悉了这套活着的哲学,已经纯然感觉不到活给自己的轻松和愉悦了,他已经把活给别人看当做最美的生活状态了——带着缰绳的毛驴,是永远无法体验撤去缰绳的自由的。 3. 只有少数人,活到某一个阶段,突然醒悟:活给别人看是不是傻得冒烟了?强行让自己适应别人的眼光,适应社会的那陈旧的一套,是不是傻得无与伦比?一回首,回去的路已被荒草掩盖。 是的,很多人会对建模师上面的认识嗤之以鼻——活给别人看不是挺好吗?不是融入到集体中了吗?这些话似乎无可辨别。但是,个性一旦失去,生命则没有未来。 当然,活给自己看,绝不是离群索居,更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心中有自己正确的原则和操守,不被俗世之风吹得左摇右摆。 诗人席慕容的话,你读了有感觉吗?对了,建模师告诉你,读书真的需要感觉。那感觉到底啥样呢?不好说。说是心有灵犀吧,像;说是触动了内心吧,也像。 读书没感觉,你一定没读进去。那么,类似下面这些感觉,你有吗? 1. 如果班级上课时一片沉默、沉默一片,少有人挺身而出回答问题,你是怎么做的呢?你是跟着众人一起沉默,还是能主动起来回答?这是个问题。众人会而不答,个个低着头,颇显与年龄大大不符的老到深沉,这种无形的桎梏,你在其中吗? 2. 学习莫泊桑的小说《项链》,老师和参考资料都说此文在批判享乐思想,同学们大多数居然默默点头。你总觉得作品同时也在称赞主人公的诚信、质朴,但是,你敢挑战资料的权威吗?你敢忤逆老师的判断吗? 3.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你看到很多人,特别是成年人,那么多的曲意逢迎,那么多的守旧顺从,心灵之桎梏已是深入骨髓。所以,你可能会注意到,成年人的眼睛是浑浊的,整张脸难有真诚、开心的笑容,人人一脸的扭曲和纠缠! 需知,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活给自己看,还是活给别人看,全在自己内心的选择。坚持独立的人格操守,外圆而内方,在俗世风中保持方向,是你贵而为人的最重要选择。 在阅读时,你读到了如上面诗人席慕容的那段话,你深有感触,最好将这段话默默记在心里。 建模师要提醒大家的是,读到美句、美段,理解之后,最好背诵下来。背下来,就如一粒种子埋进了土壤,短时间内,条件不具备的话,这粒种子可能不会发芽。这也是很多人轻视背诵的原因之一。 但是,生活就是这样,你不能指望今天刚学会三步篮,明天就可以纵横篮球场。这颗种子,在合适的时机会发芽的,直至茂盛成一片绿阴。 就比如,某天你读到了下面作家林清玄的这段话,一瞬间,你就将先前诗人席慕容的话联系到了一起。而且,关联之后,碰撞,融汇,你得到了独到的认识。这就是宝贵的创造,更是阅读的重大价值所在。 下面,我们就试试展开这段创造过程,我们的思维流程分三步: 1. 细细研读,找到二者的思想接口。 2. 在接口处,生发出新的认识。 3. 用最合理的方式,表述出新的认识。 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为了搏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席慕容 《独白》) 浮世是水,俗木随欲望水波流荡,无所定止。沉香是定石,在水中一样沉静,一样的。一个人内心如果有了沉香,便能不畏惧浮世。(林清玄《沉水香》) 1. 找到接口:将后者做逆向思考:心中无沉香,自然会在浮世随欲望水流飘荡。前者的做法、状态,其原因,可以是后者所言的“没有沉香”。此即接口。 2. 生成认识:在接口处,我们生成的新的认识,其框架就是“心无沉香,飘摇浮世”。 3. 表达认识:在认识框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原有句意,结合自己的积累,用最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最见语言功力。请看示例: 心有沉香,不惧浮世。心无沉香,则容易随浮世飘摇不定。很多很多人,尽心尽力做好一切,只是为了讨周围的人满意而已,得到一个“合群”的印象。为此,他们牺牲了自己真正的志趣、理想,为了合群,让自己戴上了群体无形的桎梏,最终欣欣然接受了桎梏。心里没有坚定的信仰、理想的沉香,浮世的水流就会让人摇摇摆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