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向前曾是聂荣臻副手,资历也低于聂荣臻,为何排名却在聂之前?

 山空天入海 2022-01-19

1955年9月27日这一天,中南海怀仁堂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重大时刻,那就是两场授衔仪式: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授衔仪式以及元帅授衔仪式。无论是大将还是元帅的授衔名单,都可谓是群英荟萃,都为我党革命斗争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关于这十名元帅的名单和排名,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些直到今天也为人们所探讨。其中,就有排名第八的徐向前和排名第九的聂荣臻。

从入党资历上说,聂荣臻可以算是徐向前的老前辈了。虽然“排资论辈”在今天的一些场合不是一个好的方式,但是对于评定党内资历、地位包括评定军衔,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毕竟我党早期的斗争是十分艰苦卓绝但又十分关键的。

1923年,聂荣臻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苏联学习归国后,在黄埔军校政治部担任秘书兼教官等要职,而此时徐向前还是黄埔军校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生。1927年,聂荣臻就成为了中共前敌军委书记,同年参与组织领导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早期重要的革命起义。而这一年,徐向前才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广州起义中担任工人赤卫队第六连队长。

1931年,聂荣臻已经成为了中共骨干级重要人物,并在撤离上海后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先后担红军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团政委等要职。可以说,从入党资历来看,聂荣臻还是要比徐向前高出一些的。

同时,许多人可能会觉得,徐向前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虽然也有不小的功劳,但因为身体不好经常养病,真正参与战场的时间并不多,也曾因为生病的缘故中途离开战场,回到延安休养。

1939年6月,徐向前担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在山东、苏北等地打出了威名,在国军眼中“徐向前部”已经是这一带武装力量的代名词了。然而,也正在此时,徐向前因病只好回到延安休养。

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在华北军区担任第一副司令,而司令员正是聂荣臻。解放山西后攻克太原城时,徐向前强撑着身体不适坚持组织作战,却在中途再次病倒,不得不把指挥工作交给彭德怀。

这样一看,论入党资历,徐向前不如聂荣臻;而在后来的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徐向前因病屡次缺席战场,还曾是聂荣臻的副手,为何到最后授衔时,在元帅中的排名却高于聂荣臻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即便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徐向前身体不是很好,但这并不能磨灭他的赫赫军功。虽然比起刘伯承的“军神”,粟裕的“战神”,徐向前的名头“布衣元帅”听起来没有那么威风,但徐向前确确实实是个传奇的军事奇才,甚至在十大元帅中都鲜有人能与之媲美,就算说他是最会打仗的一个也不为过。

提起徐向前,许多人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几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1933年10月,四川军阀刘湘击败叔叔刘文辉的军队,获得了蒋介石的大力援助,成为“剿匪”总司令。11月,蒋介石派其20万大军,兵分六路,来势汹汹地进攻红四方面军所在的川陕苏地区。

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面对大敌当前,却并未失去方寸,而是冷静地根据敌方特点制定了战略方针:收缩阵地、引蛇出洞。在具体作战部署中,先以运动战消耗敌人力量,趁其疲惫不堪时,徐向前下令将敌人分割包围,化大敌为一个个小的包围圈,再逐个击破。反围攻历时一个半月左右,势在必得的20万川军就这样大败在徐向前手下。

除了巧妙化敌方优势为弱点,徐向前还擅长根据战场局势打“政治战”。解放战争后期攻克太原城,徐向前虽在中途因病离开战场,但在指挥期间也打出了我军历史上的一个“第一”:我方攻城部队远远小于敌方守城部队,却成功破城。

在这场战役中,徐向前的方法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软硬兼施”。在这个时期,徐向前深刻了解到敌方的一个特点,那就是经历了之前解放战争的几个阶段,有些国军已经有些军心动摇了,策反不失为一个重要战术。

因此,面对有国民党军15万守军压阵的太原城,徐向前没有急着硬冲,而是先“围而不打”,给了敌人心理上的压力。随后,在守军阵前,我军大肆宣传起义、策反敌方。果然,11月12日,国民党军太原第八大队率先起义,并成功带动了其他守城部队。见时机成熟,徐向前发出“快速突破”的指令,下令总攻,经过四天的激战攻占太原城,围歼国军将近14万。

徐帅的传奇战役自然不止这两场。然而,单单打胜仗并不仅仅是徐向前被称为军事奇才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徐向前的军事思想和战术是十大元帅之中唯一不受毛泽东同志影响、自成一派、还发明许多首创战术。

1929年,徐向前时任红31师副师长,正要迎击国民党军对我军的第三次围剿。虽然当时徐向前并未受到毛泽东指导,却自己总结开创了游击战争的重要战术和理论基础:避强击弱,避实击虚,积小成大。而这个战术与朱毛总结的“十六字口诀”中的“敌进我退”等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中无疑可以看出徐向前的军事才能不容小觑。

上文提到过在攻打太原城时徐向前用“围而不打”的战术,辅以政治劝降,拿下了太原城。其实在很早以前,徐向前就发明了名为“围点打援”的经典战术,不过这里的“围点打援”与上文稍有不同。

1932年,蒋介石部纠集14个师在进攻鄂豫皖苏区根据地之后,扑向了皖西的苏家埠、麻埠等地。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先将敌方分割包围,围而不打,保存实力的同时把敌军耗到断粮,蒋介石果然拨来了援军。

徐向前派出主力,将援军全歼于陡拔河一带。本来被围困的国民党军就盼着援军到来,得知援军被围歼的消息后更是绝望,又无法冲出突围,只好向我军投降。围困主力,防止主力突围,消耗主力物资;吸引援军后调集主力全歼援军,成为压垮主力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可以说是十分高明的战术了。

还有一个由徐向前首创的著名战术比起前两个有点“心理战术”的意思,更加“硬核”一点。就是攻占城市时,正面难以攻破,就采取“坑道爆破”。1948年3月,徐向前指挥临汾战役。在进攻临汾城时我军出现了困难:临汾城的守军本就十分强悍,再加上城墙屏障坚固,更是难以攻破。

徐向前由此下令从临汾城西、南、东三路挖掘地道,一直挖到城墙脚下,随后埋放大量炸药。城墙一经爆破,三个方向果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口,就如同漏了水的大船。利用缺口,我军成功攻入了临汾城。

徐帅的高明战术肯定不止上文提到的这几个,无论是以少胜多的奇袭,还是首创自成一派的战术,徐向前都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将帅奇才。

建国之后,徐向前担任人民革命军委会总参谋长,而聂荣臻恰为副总参谋长,这可以说也是决定最后元帅排名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徐向前不仅仅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军事奇才,或许排名靠前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长征中力阻红军内部斗争,避免了“红军打红军”。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终于会师。然而,张国焘在看见历经磨难、只剩下万余人的中央红军后,再反观自己手下兵强马壮的8万红四方面军队伍,萌生了异心,企图“另立中央”。中央虽看出端倪,但为了维护内部团结,同时也为了安抚张国焘的野心,让其当上了红军的总政委和军委副主席等要职。但张国焘并没有就此满足,反而变本加厉。

会师之后,中央作出了北上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计划,继续进行艰苦斗争,同时着手抗日斗争工作。然而,张国焘一方面贪图安逸,一方面本着“另立中央”的企图,坚持南下到四川建立根据地,与中央产生了分歧。在原则性问题上,中央是决不妥协的,而张国焘也不愿退让。虽然在众干部反对下张国焘被迫先和中央一起北上,却始终不情不愿,拖延时间。

徐向前作为开头部队,一直战斗在前线,对后方的党内斗争的消息本来就不是很灵通。攻占包座、打通通往甘南的咽喉要道后,中央催促张国焘赶紧行进。然而,张国焘却反悔了,这次他是下定了决心要摆脱中央,南下去建立四川根据地。宣布他的决定后,张国焘又通知先头部队徐向前和陈昌浩部赶紧回来和他一起南下。

毛泽东在得知张国焘的决定后,先后找到了陈昌浩和徐向前,希望能争取他们的支持。陈昌浩已下定决心跟随张国焘南下,徐向前却犹豫不决。一方面,他清楚南下的错误性,深知应该跟随中央红军北上,但另一方面,他要北上,就意味着红四方面军内部必将产生分裂,这是他不想看到的,再加上他本就对之前张国焘的暗流涌动了解的不够深刻,因此,他向毛泽东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听了徐向前的话,毛泽东沉默着离开了,这天夜里率军不告而别。第二天,徐向前得知中央红军已经离开的消息“在床头呆坐了很久”。后来,他回忆说这是他“终身抱憾”的错误,没有从战略和原则的高度上考虑问题。

不过,徐向前却还是力挽狂澜,挽救了中央红军、乃至整个红军免于内斗。还是那一天,得知中央不告而别、还设下戒备状态的陈昌浩情绪激动地前去询问徐向前:“打不打?”徐向前毅然决然地说:“这天下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成功说服了陈昌浩,也避免了内斗的悲剧发生。

可以说,徐向前不仅是将帅奇才,也为我党革命立下了大功,当然,聂荣臻也是我党革命斗争各个时期都十分出色的领导人物之一,当然徐向前之所以排在聂荣臻之前,除过战功外,还是因为在55年授衔前,徐向前的职务还高于聂荣臻。

大家要是觉得有什么分析不妥之处,请留言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