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粮库胡同往事》连载(11)

 新用户8926AVU2 2022-01-19

据《北京地名典》记载:“油漆作胡同清光绪时称油漆作。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言此处是明代内官监的油漆作坊。”因油漆易燃,有危险,为安全计,故置皇城最北端,也是离皇宫最远的胡同之一。

《米粮库胡同往事》连载(11)

今日油漆作胡同1号——庄士敦故居

当年油漆作胡同曾汇集了全国最出色的油漆工匠,对紫禁城宫殿进行全面修缮,当时研制的大漆、桐油、各色颜料、腻子、血料等油漆涂料成为全国最名牌的产品,达到了该行业的顶峰。但在百年前,这里还曾经住过不平凡的外国学者;一位对中国文化深深仰慕的外国人,其撰写的《紫禁城的黄昏》一书,全面、系统、客观地介绍了当时苦难深重的中国。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他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洋师傅——英文教师庄士敦。

《米粮库胡同往事》连载(11)

前排:溥仪与末代皇后婉容,后排庄士敦(右)与婉容的英文教师

当年,为了让洋师傅庄士敦离皇宫内的溥仪近些,“内务府”在故宫周边为洋师傅选房子,最终看中了油漆作胡同1号院。庄士敦非常喜欢这套四合院,亲自动手把它布置得充满北京文化色彩。由于庄士敦曾在亚洲生活20多年,游历了中国20几个省份。他不仅能讲一口熟练的中国话,且对中国的经、史、子、集及佛教都有些研究,尤其爱好我国唐宋诗词。

自1919年4月,庄士敦与溥仪在毓庆宫举行见面仪式,先进行君见外国使臣礼,由庄士敦行鞠躬礼,“皇帝”起立握手。然后再进行拜师礼,由“皇帝”学生向庄士敦鞠躬,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具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进入紫禁城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放到新的工作中,给这座异常坚固的封建堡垒带来了一丝清新之气。

庄士敦不仅教授当时14岁的小宣统英文,而且用西方的绅士礼节、生活方式甚至西方的思维方式教育小“皇帝”,并用西方文化感染熏陶着中国这位退位的少年君主,使自幼身居紫禁城的少年,接触并了解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使皇帝不仅开阔了视野,且有了小小的自卑。

《米粮库胡同往事》连载(11)

戴上眼镜的溥仪

首先,溥仪本来就感到自己头上大辫子,如同“猪尾巴”般地丑陋,尽管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开始,民国的内务部就多次来函,敦促小朝廷剪掉那条代表封建王朝的脑后小辫,但小朝廷内务府无动于衷。而洋师傅庄士敦对“猪尾巴”的讥笑,促使溥仪内心有了酸涩的滋味,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猪尾巴”铰下去,并要求宫内所有男人必须如此。尽管朝廷上下怨声载道,但还是“奉旨”铰掉了数千条辫子。

在读书学习中,庄士敦敏锐地觉察出,皇帝学生的眼睛很有可能近视了,需要看医生医治。端康太妃(瑾妃)坚决反对让外国医生检查皇帝的眼睛,理由是,皇上的眼睛怎么可能随便乱动呢!庄士敦以辞职不干相威胁,最终请了协和医院的著名眼科大夫进宫检验,并为溥仪配了一副眼镜。

《米粮库胡同往事》连载(11)

身着洋装的溥仪与婉容

某天,当溥仪出面宴请中外各界人士时,应邀前来的男女贵宾首次在宫内同桌共饮,改变了慈禧太后宴请外宾时男女分宴的老规矩,成为清末之后开一代先河的“新规矩”。并且在遇有重要宴请之前,溥仪、婉容二人还站在门口迎接,与来宾逐一握手,表示欢迎。这些“大逆不道的礼仪”,招来守旧者的怒目和白眼。但溥仪对洋师傅所灌输的新思想、新信息和新观念,不仅全盘接受,而且为了回馈知遇之恩,由内务府出资为洋师傅租房子,还将工资提高到1000块大洋。

《米粮库胡同往事》连载(11)

溥仪与洋师傅庄士敦

1924年,庄士敦回到了英国,但他时刻和皇上保持着通信往来。庄士敦经常以自己的中国名字“志道”而自豪,就连溥仪给他写信,也称他为“志道师傅”,这使得庄士敦格外开心。

溥仪的妹妹韫龢陪丈夫在英国留学期间就住在庄士敦家中,她回忆说,庄士敦是个非常可爱的老人,当他和你用中文交谈时,经常卖弄所谓的老北京话,不仅没有掺杂洋味,甚至连“儿话音”的“京片子”,也说得像模像样的。(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