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痛悼念师母,追忆恩师陈善俭校长

 夏德明 2022-01-19


01

陈善俭恩师离世已经好多年了。
12月9日,我因事到五莲一中,并顺便去家属院拜访好久不见的师母。

一片出奇的寂静。
按响门铃后,开门的却不是熟悉的师母,而是她的女儿。
她的女儿告诉我,8日师母在医院里离开了人世。

刹那,沉闷裹着一股股悲伤汹涌而至。
呜呼!

师母叫白有美,五莲高泽隽家沟人,生于1946年8月。
她是一位家庭妇女,勤劳持家,和恩师一生恩爱,养育了四个儿女。
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她穿着朴素,不善于打扮;为人低调,不善言谈。
在路上遇到任何人,总是那么善意而自然的一笑,深得邻里的尊敬。

对师母,我所知的不多。
对恩师陈善俭,我记忆犹新。


02

恩师是我的高中化学老师,是一位名师。
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他获得了潍坊市的隆重表彰。五莲教育系统共16人,他是其中之一。

我还记得1981年的那个秋天开学季,在五莲一中校园里,他那洪亮的声音,响彻在那一排石头房的老教室里。

那时,他已接近四十不惑的行列。
高高个子,身材魁梧,腰板很直,长脸型,但头发稀少。
无论何时何地,他说话时的笑容总蜗居在嘴角、眉梢。

他讲课,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妙趣横生。
最大的特点从不拖泥带水,没有半句废话,黑板作田,三尺讲台上释放智慧光芒。

他的第一节课如同磁石一样把我们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再次喜欢上化学课。


03

恩师总是夹着课本与教案进教室。
可是,他每次站在讲台上,右手拿起粉笔,手臂一挥,写下讲课的课题后,便再也不看课本与教案。
甚至,连布置作业的页码,他也说的准确无误。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那个年代,为了让我们深刻理解、便于记忆,他尽心尽力增加课堂教学效果,能做演示实验的一定演示给我们看,真正实现了演示实验进课堂的教学实践目标。

凡有演示实验的课,化学老师总是先讲操作步骤,强调注意事项,然后,边操作,边讲解,让我们仔细观察整个实验过程,再让同学回答发生的化学变化,然后,他总结实验的全部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操作失误的原因和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接下来他再讲化学理论,涉及到的习题等等。

总之,陈校长的把课堂环节设置得步步紧扣,语言简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条理清晰。
每一堂课,绕梁三日,余味无穷。


04

记得我们有一次上分组实验课,做的是《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他再三强调取金属钠时一定按照课本的要求来做,否则就会发生爆炸,引起火灾。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同学们严格按照老师要求,按照操作步骤做,每个小组最多做两次。
谁料,那些调皮的男生偷偷地把金属钠切下,用滤纸包裹后装在布兜里,带回教室。

在教师吃饭的过程中,突然间,调皮男生装满水的茶缸里吱吱地燃烧起来。
正在这时,陈校长正好路过我们班的教室门口,室内的喧嚣声吸住他的脚步。

他一探头,教室瞬间鸦雀无声。
他看到了正在发生的一幕,听声音他就知道金属钠在燃烧,当他看到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时,原本绷紧的脸立即转变成笑容可掬。
他语气和蔼地说:你们这些山羊猴子泼学生,幸亏是我强调的严格,否则引起火灾,那可不是吃不了兜着走的事,惹下大祸了。

05

恩师身兼邻班的班主任,还任教三个教学班的化学课。
其中的1981届,他所任教的二班,清华北大各一人,榜上有名。

当年的高一,期中考试结束就实行分班制,学生自主选择上文理科。
尽管那时文科学六门(语数外政史地),理科多学多一门生物,我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学理科,因为化学课是我的最爱。

高考后,我所学的专业也是化学。
毕业实习时的第一堂课,面对实习的学生,面对众多的听课老师,我讲的《乙醇》。

课后受到实习学校教导主任的赞许,还特别说我备课打破常规,思路奇特。
可是有谁知道,我备课时,完全吸收了恩师当年讲课的精华,就连讲课的思路,讲课的步骤,也基本是他老人家当年传授的。

我毕业后,由于是同行,与陈校长见面时,他笑哈哈地对我说:你们那一级能当化学教师的不多,化学老师其实不好当,化学知识体系太零碎,不过呢,善于积累,总结规律,也不难教。

后来,由于多种原因和学校工作需要,我离开了化学教学这个工作岗位,辜负了老师对我的厚望。

06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恩师调到五莲县教研室当化学教研员,成为化学教学的领头雁。

1984年12月,他调到五莲县管帅中学任教导主任;
1988年7月,提拔为管帅中学副校长;
1990年5月,晋升为管帅中学校长。此后,开启了他人生最辉煌的工作历程。

原管帅中学校长岳在田老师对他的评价最为简练而中肯:
“陈校长为人处世,一如其名。一曰俭,勤俭朴实;二曰善,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无论居家还是理校,恩师皆勤俭朴实。
衣着俭朴,那一套灰色的中山装,我见他穿了好多年。
饮食简约,好将就。
办起事来精打细算,从不讲排场,好面子。

他尽管自己很节俭,但对教职工很大方,很善良。
每到中秋节和过年,都尽可能地多发些福利。

教职工都用小车往家里推,引得镇里的人羡慕不已。

每年高考发奖,也尽量多发,以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
1988年他竭尽全力地筹措资金,一下子盖起了四十间教工宿舍,解决了全体教师的住房问题。

对教职工的困难,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能帮则帮,能安慰则安慰。
当时男青年教师找对象难,乡镇尤甚,陈校长利用一切关系,为好几个大龄青年教师解决婚姻难题。


07

退休后,陈校长到县城居住。

在生活方面,依然起到了模范带头的作用。
让人最敬佩的就是,每次下了大雪后,楼后没有绿化的区域、楼间的人行道,都是他第一个先拿起扫帚,清扫地面上厚厚的雪。直到干干净净才罢休。

多少年了,始终如一。

我平时上下班的路上,很容易遇到他与师母,两人一起散步,一起买菜。
我去他家拜访,总会看到他与师母含饴弄孙,其乐融融。

天有不测风云。
九年前春季的一个中午,我下班后刚踏进家的门口。老公听见我回来了,语气沉重地对我说:“你的化学老师走了。”
我立即脱口道:“别胡说,前天还遇到他,看起来身体挺健壮的。”
老公又反驳:“哪胡说?昨天晚上突发心肌梗塞,送医院时就停止呼吸,没有抢救过来。”

我听后,原本跳动的心脏,顿觉咯噔荡悠一下,怦怦怦地加速起来。
等我缓过神,不禁泪流满面。

二十年同学聚会,陈校长还精神矍铄,健步如飞。没有预料的是又过了十年的光阴,我与尊敬的陈校长,竟然与我成了阴阳两隔。


08

陈校长生于1941年9月,五莲中至道由裕村人。2013年驾鹤西去,享年73岁。
1959——1962年五莲师范学习。毕业后,先后任职于乡下的小学、初中,五莲一中,五莲教研室,管帅中学。

他为五莲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奉献了青春、热血和生命。
他也赢得了桃李满天下。

师母在他的背后默默支持,温馨关怀,为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情感。

师母,也是五莲教育大厦的基石。

师母累了,安息吧。
恩师千古。

【作者简介】

郑建灵,绝句小说新文体研究会执行会长,日照作协会员、日照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散见国内外报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