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谈 | 涨姿势,原来婺源的古村落是“风水宝地”!

 江南一鱼6jvvqc 2022-01-19

导    读

    什么是“风水学”?其核心理念是什么?

    风水学的阳宅理论和阴宅理论、形法派和理气派有什么不同?

    婺源出过多少风水大师?

    理想的“风水宝地”是怎样的?

    如何用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择向的方法寻找风水宝地?

    环境不好的居所怎样弥补风水缺陷?

    ——本篇将回答这些问题。

本文是作者《婺源古村落古建筑》一书中的一节。该书全面阐述了婺源古村古建的发展历史、规划营建、工艺技术、类型、特色、价值,介绍了15处国保文物单位、29个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20座古祠堂、200栋古民居、40幢古宅民宿以及400多处其他古建筑,是第一部系统论述婺源古村古建的专著。本公众号将选取书中的重要章节陆续分享,就教于同好。

 作者 / 詹显华


1

什么是风水学?

风水学是古代人们运用罗盘和各种测算方法对阳宅和阴宅的气候、山川、生态、景观等多种环境因素作出综合评判,从而确定居住和坟墓地点及建筑方位以及营建时间、禁忌的一门实用性理论。

按相地用途分,有阳宅风水和阴宅风水二派理论。

阳宅理论以堪舆九星及其吉凶方法为主体,专作如何择基,如何确定房、门、床、灶方位及补救办法。

阴宅理论专论墓地的选择方法。

按学术理论基础分,有形势派(形法派,江西派)和理气派(理法派,福建派)。

形势派依据山、水环境的来龙去脉和规模等来选择阴、阳宅,注重于山川形势和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的选择。此派肇始于江西赣州杨筠松,传之曾文迪、赖大有、谢子逸、吴景鸾、寥均卿等辈。

理气派依据罗盘和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理数推算,判定建筑方位,注重于建筑方位朝向和布局。始于闽中,至宋代王伋大行其说。王伋原在朝廷做官,后因获罪而贬居江西赣州,定居松源。他的弟子有叶叔亮等人,传其所著《心经》和《问答语录》。

综上所述风水术看似神秘庞杂,其核心理论却不过二个:

一是天、地、人合一的系统观;二是形、数、理合一的认识论。

风水学认为,人来于自然,归于自然,天、地、人三者统一于自然系统之中,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同呼吸,共命运。因此,人居环境不可不察,墓葬之地不可不慎,因为环境和墓葬都会给主人的命运、吉凶、祸福带来很重要的影响。形、数、理合一思想来自易学,万事万物的空间形态蕴含着过去与未来的信息,从它已发生的频率、周期、时间可以推断它的现状与未来,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有生必死,不死无生,万事万物联系、变化、发展之理便是不可抗拒的天道。因为这二个观念是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通过方术来表达,自然有许多不易理解和未被认识的地方。凡是今天我们的科学尚无法解释的一些内容,我们姑且把它当作迷信的内容,不予采信。但风水学中也有许多已被科学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如形势派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择向的一套方法,注重山、水、阳光、气候、田畴、生态、景观对聚落选址的重要性,实际上就是注重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婺源古村落的选址,正是遵循风水学去主动适应自然环境,从而超越自然环境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2

婺源的风水大师

赣闽山区和徽州、婺源地区,风水术从宋至清,一直非常流行,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并且出了一批风水学名师。

高友谦所著《中国风水文化》(团结出版社,2004年)中介绍了53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风水先生,其中有7位是婺源人。他们是:

1、游朝宗,明朝人,是天寿山(明十三陵)的主要勘舆家之一,曾受到永乐皇帝的褒赏。

2、汪朝邦,字实用,明朝人。为人笃厚,科举失利,弃而攻医,尤精形家

3、江仲京,字林泉,明朝人。精堪舆之学,与其兄江抱时、江东白被时人合称为“婺东三仙”。

4、江本立,字道生,明朝人。其家数世皆以堪舆为业,其孙江风亦精是术

5、李邦祥,字和征,明朝人。天资颖悟,博贯青囊星学,尤得阳宅真传。卜筑应验,本地士大夫对其十分敬佩信服。

6、李景溪,明朝人。赋性灵异,精通阳宅、星相、历法诸学,著有《阳宅秘诀》《雷霆心法》。

7、叶泰,字九升,清朝人。著作有《山法全书》十九卷行世,影响甚大,被收入《四库全书》。该书囊括了前人堪舆之说,而以已意评析,亦间附以已作,大旨以杨筠松、吴景鸾二家为主。

婺源古村落选址时,不可能不深受这些堪舆家思想的影响。

诞生这批风水先生的徽州和婺源地区,远在唐、宋之时,就已经盛行风水之术。

南唐国师何溥,字令通,婺源人称他为何公仙。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他被贬后来到婺源北部的灵山隐居。时萧江六世祖江文采慕名去拜望,并赠良田50亩,为其在灵山上建碧云庵。为感谢江文采,何令通指点他从皋径迁居旃坑,又告知他江湾是块风水宝地,迁居之后要将后龙山与朱笔尖之间的缺口填补上,以打通龙脉。还要在上街村外沿河修筑一条拦河坝,逼使河道南移外拐。最后要在村四周栽上5棵樟树,在村内开凿2口水井,以制服对面攸山脊“火”峰。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萧江八世祖江敌率族人迁入江湾,并按何公仙指点一一实施,使江氏族人兴旺发达起来,出了江永、江一麟、江谦、江石溪等大批高官显达。江湾人为感谢何公仙,在村中建了一座“仙坛”,还留下了一条仙坛巷。 

婺源的每一个古村落几乎都有一个这样的建村传说和记载。明清时朝的七位婺源风水大师,正是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中诞生的。朱子就曾说:“古时建立村庄之际,乃依堪舆家之言,择最吉星宿之下而筑之,谓可永世和顺也。”(《朱子语类》)

因此,要了解婺源古村落选址建村的规律,就不得不从风水学说起。

3

何为“风水宝地”

风水学的核心观念认为天、地、人,自然与社会共处于一个密切联系的系统之中,作为自然现象的天、地、风、水对人类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墓地(阴宅)的位置可以影响墓主后代的命运;村落住宅(阳宅)选址、设计的好坏也可以决定村子和屋主的兴衰。

在农耕文明时代,与农业生产力相适应的封建社会制度下,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建筑的要求可以归纳这样十条:

1、要能够充分享受阳光。这既是身体健康的需要,也是农作物生长的需要。但住宅内夏日最好少些日照,冬日多些日照,做到冬暖夏凉,这是一个矛盾。

2、要能够挡住凛冽大风,四周峰峦叠嶂,藏风聚气,水口关锁严紧,有利于形成聚落水土调节的小环境、小气候。但又要易于通风散湿。住宅内不要有穿堂风,但要有空气流通。

3、要有充足的水源。方便生活、饮用、消防用水,农作物灌溉用水也要能得到保障。但又要避免洪水季节水淹村庄和农田。

4、要有便于开垦的肥沃土地。

5、要有比较丰富的物产,包括山林中的野生动、植物和果实及河里的水产品。

6、土质比较坚硬,不会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和地面沉陷。

7、地形地貌要比较平缓、开阔,后代繁衍扩建村落的建设用地有一定空间。

8、与外界适当隔离,不易被兵匪强盗发现,适合避乱,但又必须与外界有联系的通道,开凿道路时无须翻越高山、大河。

9、村落建筑地带要有一定坡度或形成台地,有利于排水排污。

10、山青水秀,没有凶险狰狞的石峰,没有穷山恶水的景象,爽心悦目,林木葱笼,生态优美,给人以审美享受。

要满足以上十个条件的地方才是真正理想的居住地。

在徽州婺源山区,这个理想的桃花源,一般多位于河曲地带。姚廷鸾《阳宅聚成》中说:“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水,水须环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

婺源大多数由名门望族建立的古村落,都选址在这样的“风水宝地”,如江湾、晓起、汪口、理坑、虹关、思溪、延村、清华等等。

Image

(理想的聚居地风水模式,引自程建军、孔尚朴《风水与建筑》18页,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4

按风水学为村落选址

在茫茫崇山峻岭间,道路未辟,人如芥豆,避难来此的北方士族如何找到和发现这方“风水宝地”呢?他们通常采用五步做法,即风水术中的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择向。

   (一)觅龙

龙,当然是指山脉,故人们又把山脉呼作“龙脉”。《管氏地理指蒙》云:“指山为龙兮,象形势之腾伏”。

审辨龙脉的方法是:“以水源为定,故大干龙则以大江大河夹送,小干龙则以大溪大涧夹送,大枝龙则以小溪小涧夹送,小枝龙则惟田源沟恤夹送而已。观水源长短而枝干大小见矣。”这是对《山海经》《禹质》中“两山之间必有一水,两水之间必有一山”的地理规律总结的运用。

因此,在选址实践中,觅龙实际上就是觅水。高山难以攀越,风水先生和卜居先祖,只有去寻找河流,然后沿河去寻找河弯地带的理想家园。

风水学认为,龙的贵贱全基于来龙祖山的远近,龙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根。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山脉来得绵远者,发福亦绵远,反之,山脉来得短促者,发福亦短促。

现代地质科学研究成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一个山系的形成,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山系越大,山脉越长,形成的时间越长,其地质构造也越稳定。宋代廖禹在《金精廖公秘授地学心法正传》中说:“山系高耸宏大,由其根茎盘踞,支持于下者厚重也。根脚之大,必是老硬石骨作体,非石不能胜其大。低小之山,必根枝迫窄,土肉居多”。已懂得高山由坚硬岩石所组成,低山多由土质所组成的地质现象。这样选中的山形山脉,必能满足上述10个条件中对山林的要求。

    (二)察砂

砂,指单座的山峦。风水学提出山的“五星形体”,并认为五种山若按五行相生排列而来便是“生龙”,既指山态变化丰富腾跃,也指生态良好,认为“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充满生气的峰峦应该是:“紫气如盖,苍烟若浮,云蒸霭霭,四时弥留;皮无崩蚀,色泽油油,草木繁衍,流泉甘冽,土香而腻,石涧而明。如是者,气方钟而休”。这样的山砂,当然也吻合上述10条要求中山体的标准了。

从现代科学来说,“察砂”,还包含了选址规划中的4点要求:

一是要避开山势陡峭,纹理紊乱,生态状况不良的地形。因其在地震或暴雨时极易滑塌和形成泥石流。

二是不能选择四周有高大封闭的低洼地,因其会限制通风,促成逆风,增加午后温度,降低午夜后的温度,影响排水,易受洪涝,也不利于污染气体扩散,影响观景视线。

三是斜坡地形的度数一般以0.3—2%为好,利于排水防涝,坡度切不可大于70°,因为那会发生崩塌的危险。

四是考虑地质构造,避免在断层带上建房。

Image(风水宝地格局模式,引自程建军、孔尚朴《风水与建筑》24页,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三)观水

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行到平原莫问纵(山脉),只看水绕是真龙”。《水龙经》中就列出了吉水格局和凶水格局,要求水质要清,水流要深,水形要曲,这样才有利于灌溉、饮用、舟楫、防洪。风水学强调村落选址必须处在河流弯曲成弓形的内侧,水流三面环绕,“金城环抱”,又称“冠带水”、“眠弓水”。现代水文地理学研究表明:河流在地形地质的限定和地球自转引起的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了河曲。由于水力的惯性作用,河水不断冲去河曲的凹岸(反弓水),淘蚀坍岸。而凸岸一侧则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淤积成陆地,既无洪涝之灾,又可扩展住宅,开垦田地,十分有利,可以满足10条要求中水的标准。

Image

Image

 (《水龙经》吉水和凶水格局图)

     (四)点穴

即辨别建筑的土壤。风水术“辨土法”挖金井验土,以“土细而不松,油润而不燥,鲜明而不暗”为佳。

《相宅经纂》卷三“阴基辨土法”载:“于基地中掘地,周围阔一尺二寸,深亦如之,将原土筛细,复还坑内以平满为度,不可按实,过一夜,次早起看,若气旺,则土拱起,气衰,则凹而凶”。

为判断土壤的承载力,《相宅经纂》卷三还提出了“称土法”:“取土一块,四面方一寸,称之。重九两以上为吉地,五、七两为中吉,三、四两凶地。或用斗量土,土去碎量平斗口,称之,每斗十斤为上等,八九斤中等,七八斤下等”。

现代土壤学研究表明,土壤大致可分砂土类、壤土类、粘土类三种。砂质土壤土质致密坚固,承载力大,含水率低,较粘土干燥,渗水性和透气性好,利于土壤净化,防污性好,并易于开挖施工,最宜于建筑。壤质土结构疏松,承载力小,建筑物易发生沉降塌陷。粘质土结构过于致密,渗水性能差,房屋易潮湿,不利健康。

    (五)择向

这里的向,既指村落的位置方向(如坐落于山南水北还是坐落于山北水南等等),也指房屋的朝向。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对阳光、温度、风向和气流、湿度、气压、降水量这些的要求,都通过择向来解决。

在婺源所处的经纬度上为享受充足的日照,利于作物生长,适宜将村落建在山南水北的位置。住宅要避免西晒,选择的厅堂朝向应该是坐北朝南偏西15°为宜。由于开设了天井,阳光可以从上空的任一方向照入厅堂,所以婺源有很多古民居的厅堂朝向东、北、西的都有,但天井出檐高度和墙体设计很讲究,要保证阳光在冬至日中午能晒到前堂太师壁前画押桌,夏至日则只有照射天井一小块地面,使室内温度冬暖夏凉。为避免东北、西北季风的侵害,婺源古村多建在山南麓,枕山面水,由山峰挡住寒流。房屋内天井与大门可形成空气对流,易于散发湿气。据研究,南方山峰南坡的降水量大于北坡的降水量,空气、土壤、植被也是南坡为好,所以古村落多选址在山南。由于婺源山区丘陵地带,河弯处的山峰都不是很高大,且讲究后有靠山,前有案山,所以许多古村建在山北水南,如思溪、清华、凤山等村落就是。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古村落理想环境模式的示意图。这个理想的风水宝地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枕山面水,河曲地宽。这正是婺源大多数古村落所选定的人居环境,如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理坑村。

Image

               (理坑村全景)


5
弥补风水缺陷的方法

理想的村基并不是很多。对一些与标准的“风水宝地”有一定差距的村基,婺源先人们并没有完全放弃,而是认为“以气之兴,虽由天定,亦可人为”(何昕《风水探源》75页,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因此,建村的主持人、规划师在顺天的同时,以人力改造不良的风水环境,这在风水术中称“补基”。“补基”的方法大概有五种:

一是引水补基

风水术在论及水对阳基的重要性时说过:“人身之血以气而行,山水之气以水而运”。村基之所应是:“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

所谓的引水补基,剔除其不科学的陈述,实际上就是兴建水利设施,以利于灌溉、消防、洗濯。江湾村古街离河道较远,村民用水十分不便,古人便从小溪筑坝引水,开凿了一条湖圳,在村头形成了荷花池,与村中的七口古井一起,构成利于全村用水和具有风水兴旺意义的村落水系格局。考水村则兴建了村头“迥澜”水圳,构成“圣人门前水倒流”的格局。裔村、虹关都筑坝引水,水圳穿村流经门庭,给村人带来财气,实际上也方便了村人用水的方便。

Image

             (虹关村长生圳)

       二是植树补基

如江湾村在村中种植了五棵樟树,按“梅开五福”形状分布,祈求村运长盛。一般开基肇造的建村人在定居时都会种下一棵树,或樟或枫,或楠或松,或遮或彰,对村落绿化、水土保持、构成景观都起着重要作用。如沱川乡篁村建村时所栽罗汉松。

Image

                (篁村罗汉松)

       三是培砂补基

一般在后龙山地段挑土增高或改变山形,改善村落的环境和景观。如江湾村就有“仙人桥”,村中规定每出生一个男丁,均要挑一担土到此处,填满灵山与村庄靠山的断裂段落。无独有偶,虹关村后龙山也与高湖山、大鄣山中间断裂了一段,致使龙脉不顺畅,村民也议定每添一个男丁,均要挑一担土去填此“风水”缺陷。

Image

             (江湾村仙人桥)

      四是镇符补基

凤山村经常失火,明代建了龙天塔以镇火神。还有很多村落,通过在水口等地建设亭、桥、楼、阁方式,来补救村基方面的缺陷。这虽是迷信之举,却留下了一批古建筑的精华。

Image

             (凤山村龙天塔)

     五是象形补基

豸峰村民宅有序地集中建造,平面布局呈圆形,村内道路蜿蜒曲折,似乎巷巷相通,却又变化多端。这一空间布局形态一面铜锣,稍远一点的豸下湾溪流则是一根锣槌,村中街巷大多弯曲不直,是为避免“铜锣”裂缝,村内不凿井是为了使“铜锣”不“哑音”。除此之外,虹关村像船形,西冲村呈“品”字形,还有一些村落的布局形态像棋盘形、鱼形、狮形等等,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代村民因地制宜、避凶趋吉,祈求村运长盛,人脉长兴的美好心愿。

Image

       (豸峰村地形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婺源大多数古村落在唐、宋时期建村时,风水术中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择向的理论还未诞生,因此,那时的古人不可能完全按这套术语去选址。但是在选址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方法,却是与这五步法的精神相一致的,所以,我们采用了五步法来概括古人在古村落选址中的方法。

Image
END
征稿提示

1、“婺源旅游”公众微信号每天均可发送婺源旅游的相关资讯、景区动态等,我们邀请大家积极投稿,把更多的婺源美图、美文分享给更多爱旅游爱婺源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