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黄植南: 九秩龄痴迷雅颂,学海求深,任雨气云光,书声每日柴门外; 四六句平仄春秋,襟怀寄远,纵白袷青衫,人望长期武水间。 (注:先生有晨读习惯,几十年如一日) 黄植南(1903-1996),修水漫江乡人,在他九十三年的人生路上,经历清朝、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民国时期在县党部任过科长,曾戴上“旧官吏”“历史反革命”的帽子。好在他家成份中农,且与人为善,心胸宽厚,并未受到太多冲击。他勤奋好学,饱读诗书,早年师从下武乡钟祝山、徐寄陶等名士,深得真传,诗联文独树一帜。因此,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秀才”,尤其在文化贫乏的农村,显得更是亮眼。我最初读到他的作品是《罗坤化像赞》,在只有一百六十多字的像赞中,几乎句句用典,对历史掌故的了解,真的烂熟于心。为此我仔细推敲,断句注解,写成《今人谁识罗坤化》一文,对“像赞”进行解读,并收入《幕阜拾零》一书。从此,对这位不曾谋面的前辈,十分仰慕,以为神交。 近年走访调查,又了解到他的一些诗文,深为黄植南先生豁达的胸怀,良好的心态,服务乡邻的热情,满腹才华却未能发挥而感叹。首先是他心态平和,常人难以企及。从他戴上旧官吏帽子到摘帽的三十年中,是一段不短的时间,但他的诗文很少牢骚,更无怨气,表达的多是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笑对逆境的开阔胸怀。在漫长的风雨人生路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荷锄薅耨生活的黄植南,看上去与常人没啥区别,就是一介布衣,一个躬耕莘野的乡村老头。即使那个特定年代埋没了他的理想初衷,有心低调,深藏不露,今天手捧先生遗留文字,都难掩其胸罗万卷,腹有奇才。 他曾代人作房屋落成联,一经他笔,就不同凡响: 挈眷讬鹪栖,不劳版筑经营,敢比卫荆善居室; 移家烦燕贺,祇愧槖囊节蓄,无多季雅买邻钱。 该联对仗工隐,“挈眷”“移家”,“鹪栖”“燕贺”,“经营”“节蓄”,皆十分考究,而卫荆与季雅之典更添色彩。卫荆,出自《论语·子路》: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季雅,出自千万买邻之典。切题切事,不留痕迹。非饱学之士,难成此作。在一个以通俗为时尚的大环境下,此联定是偶露工夫的技痒之作。 但远不止此,先生在日,修水著名景点南崖山谷公园,已正式对外开放,一次游览之后,留下多副作品,皆为上乘。 题《山谷公园》: 渊明菊、茂叔莲、和靖梅花,高士受幽芳,绿野堂开宜借样; 工部诗、谪仙词、右军书法,先生赅众妙,碧纱笼护不侵尘。 真正的洋洋大观,巧妙手法,将陶渊明、周敦颐、林和靖、杜子美、李太白、王羲之等大师一众拉来,不费船票机票,锱铢旅费,纷纷为山谷公园站台,使咫尺南崖,大放异彩。令人慨叹的是,谁又能想到如此佳作,出自乡间农夫之手。 周瑞墀是山口名医、地方耆德,也是武乡贤达周佑如的父亲。周瑞墀去世时,故旧黄植南作联以挽。上联叙述与逝者交谊,下联表达对家属慰问,娓娓道来,情深意厚,无论散句律句,以及句式安排都恰到好处,读来琅琅上口,韵律铿锵。至今被山口地方读书人所津津乐道,到处传诵: 论交在六十载以前,君悬壶我庸笔,友谊谛通家,久别长衷,往事不堪回首忆; 享寿臻九三龄之罕,父传钵子绍箕,寝苫方枕块,节哀顺变,寄声珍重惜身宜。 有代某挽岳母联: 嘱我若亲儿,更难忘爱推乌屋,漫云稚齿何知,也问外婆何处去; 失娘惟哀女,盼不到灵返鸾骈,可奈忧心莫解,忍闻内子不时啼。 “外婆”“内子”对仗之工巧,令人叹服。上联的三四分句,“漫云稚齿何知,也问外婆何处去”,都非常感人。 他的作品不仅雅得才气逼人,也俗得赏心悦目。漫江人民公社幸福院(即敬老院),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曾悬有黄植南嵌名联一幅: 幸何如之,同享受蔽体暖衣,饱腹香饭,居身安宅,散步坦途,此外复奚求,终老恩情蒙党政; 福斯备矣,最欣慰投怀明月,趋庭落花,娱目游鱼,承欢啼鸟,这般饶真趣,长期供奉胜儿孙。 这幅七十字的长联,看似漫不经心,却悉心渲染,竭力铺陈,对乡村孤寡老人,从此有所依靠,描绘十分入微,用联的语言表达对政府善举的喜悦之情。虽无用典,但上下联四个自对,散而不乱,十分工整,尤其结句画龙点睛,同时虚词也用得十分得体,可见造诣之高。 当年有两位老师在漫江教书,结婚时,黄植南撰联一副: 新郎是数学老师,新娘是化学老师,这两个老师,绻缱遂成偕伴侣; 喜他自章江回到,喜她自浔阳回到,今一同回到,团圆备极此回欢。 虽是口语,却有几分情趣,读来十分亲切,规则重字用得恰到好处。他的对联诗文皆信手拈来,继承传统,适应新潮,用时髦的话说叫与时俱进,往往让读者喜闻乐见。最重要的原因,是无处不在的思想感情,内心世界。 《九江当代诗词选》载有黄植南《哭次女品梅》二首,字字句句,足见丧明之痛,催人泪下,此择其一: 亲朋慰藉转咨嗟, 老泪沾巾湿透纱。 黄土无情埋嫩骨, 碧空何故幻昙花。 幼龄岂合遭天妒? 再世休投类我家! 怕睹学童归午晚, 倚门望断夕阳斜。 那种来自内心的痛楚,力透纸背,尾联“怕睹学童归午晚,倚门望断夕阳斜。”真正的撕心裂肺,流水咽哀。“幼龄岂合遭天妒?再世休投类我家。”隐隐道出当时生活的艰难和不易。 1979年7月18日,接到公社转发县公安局摘帽通知书时,喜极而泣,深感党政宽大,群众谅解,黄植南夜赋七律二首,以抒感谢之忱。 其一 欣然得见九洲同, 吹指寰区只惠风。 泽普山陬滋老树, 恩全爨下起焦桐。 晚途佳景真何幸, 已届衰龄愧立功。 属望后人能干蛊, 忠勤报国矢寅衷。 其二 旧时社会太胡涂, 自悔随波任逐流。 早陷迷途悲失足, 今登觉岸猛回头。 紧攀四化当兴奋, 惜取余年敢怠休。 归到红旗招展下, 翘瞻唯有党恩周。 上世纪一段时间,一场空前的运动触及每个人的身心灵魂,黄植南面对艰难处境,总是乐观向上。他的人生行止,多为感恩之举,少有怨尤之心。他去世若干年后的今天,无论老幼妇孺,里邻故旧,都对他有很高评价,读书人眼中是个饱学之士,乡村人眼中是位善良老人,后辈人眼中是位崇尊长者。在笔者心中,真正的高山仰止,贤德仪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