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画 | “一线穿空若有声”——当代书画大师:范曾

 好书风 2022-01-19

图片

范曾

1938年生于江苏南通,中国书画大师,著名国学家、诗人。现为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名誉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终身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南通大学终身教授,稽山书院、盘山书院院长。

2008年获法兰西公民之星金质勋章。

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为“多元文化特别顾问”。

2010年9月,法国总统萨科齐向范曾先生授予“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2011年获“中华艺文·终身成就奖”。

2015年6月30日意大利总统塞尔吉奥向范曾先生授予意大利共和国大将军勋章。

范曾先生有二十四字自评: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

图片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

范曾先生认为,人类文明的前进,除了从其自身历史中和自然中寻找灵感以外,别无他途。古今中外的文化发展史一再证明,任何一次文化革新,都是要打上回归的旗号。比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就是回归到欧洲古希腊的哲学,甚至从希伯莱文明中汲取文化营养。中国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运动”,也是主张回归先秦之文。清末民初的篆刻大家吴昌硕,在艺术上也主张直追秦汉。因此,回归并不意味着保守,并不是抱残守缺,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创新,是新时代的创新。

有意味的线条

什么是线条?线条在中国绘画中不只是标画了物象的轮廓,而且线条还具有虚实张闭的神奇效果。在中国绘画,尤其是在白描中,虚的部分实写,实的部分虚写,虚实张开与闭合借流动的线条得以展现,物象的气韵自然呈现。

图片

范曾先生有一句诗,“一线穿空若有声”,用以描绘中国画线条在三维空间里的运行状态。他笔下的线条开阖有度,张弛有律,点线波折自然有序,点线张弛在快速流动,有一种和谐的舞韵,有一种森然有序的音乐感。

图片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看了范曾的画,说你所画达摩背部这根线条用我们物理学家分析自然结构的眼光看,是恰到好处。线条,乃是一种心灵感悟,是丹田之气通过手臂到肘,腕,指,神经末梢直至毫发而落到纸上的一种感觉体验。

图片

有意味的线条,是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观察,是对天地周行的本真描绘,是对永恒理念的形象传写,是赤子之心真情流露,是艺术家诗意裁判的意义符码,能展现艺术家的自信和胸襟,有风雅之气。

绘画的动态之美

范曾先生认为,真正的画家是要描绘出动的过程和动的姿态。描绘动的过程和动态要对描写对象有真正的理解和把握,要熟悉和了解描写对象所有的元素,要大胆摄取最有意义的两个状态,要描写动姿,就要描写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生成的过程,要解决绘画中时间和空间的辩证关系,使绘画具有“飞动之美”。

图片

范先生在《左眼出而乾坤定》一文中如是描述当时的创作激情:“在一丈六的大幅画面上画腾跃风动的骏骑和骑士、飞快奔走的猎犬、振翅待起的雄鹰和一只被射中的雁,是十分复杂而难于统一于一种动势和目标的构图……如此参差错落的人物山川结构的鸿篇巨制,会从忽必烈的一只左眼开始,这是我画所有大构图的必然过程,所谓'左眼出而乾坤定’。然而此画更难的是在于瞬间的把握,镝鸣雁落,忽必烈发箭的手势尚未收回,而空中飞雁已中箭。这其中除去作画时的激情而外,必有精熟无碍的技巧为后盾,而心志的绝对集中、目测的不失毫厘,苟非作手,岂可梦见。我为此颇感自豪亦聊足自慰。”

以飞白书入画

飞白书入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一个自然与历史的生成过程。画家清醒地认识它“得万物之动姿”并在创作中非常娴熟地运用它,来刻画万物之象。这是一个渐行渐知的过程。

范曾先生的许多画作也是用飞白书入画,比如先生的代表作《黄宾虹先生造像》。黄宾虹先生的长袍就是运用简墨和飞白书一气写成的,墨气淋漓,笔意酣畅,恰如人立风中,春风轻拂,衣袂飘飘。在这幅画中,范曾先生运用了飞白之意,来描述黄宾虹先生的萧疏和俊朗;在范曾先生的简笔和泼墨画中,飞白书最能畅快表达先生稍纵即逝的灵感、纵横排奡的气势、气韵生动的勃发。

图片

范曾先生倡言“以诗为魂,以书为骨”,“书骨”为了阐明中国画的艺术根基,而“诗魂”,则旨在标举中国画应该拥有诗一般的无穷意蕴、境界、神思、气象,而画家,则应当有诗人一般的特质、胸襟、情性、风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