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四大画僧书画,四种艺术境界,四种人生修行

 闻道可死 2022-01-19

图片
(石涛)

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这四位活跃于明末清初的僧人画家,在画史上合称“四僧”。

他们出身不同,或是故明宗室,或是明末秀才,或为明末遗民,

石涛本为明宗室,靖江王赞仪十世孙,原姓名为朱若极,在湘山寺削发为僧,改名石涛、法名原济。


图片
(八大山人,即朱耷)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明江西宁献王朱权后裔,六十岁时方开始使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


图片
(弘仁)

弘仁,是明末秀才,其俗姓为江名韬,在武夷山出家为僧,法名弘仁、号渐江学人。


图片
(髡残)

髡残为明末遗民,本名是刘武陵,幼年丧母、遂出家,僧名髡残、号石溪。

弘仁或者髡残,或是八大山人,其志可称纯粹。

明亡后弘仁抗清,参加过徽州战役,败后武夷山出家,从此便不婚不仕 。

髡残于30多岁时,遇到了亡国之痛,参与南明的反清,后避难常德桃花源,43岁定居大报恩寺,于幽栖寺度后半生。

明亡后朱耷方十九,父亲也不久后去世 ,强忍悲愤假装聋哑, 隐姓埋名遁迹空门。

石涛虽经颠沛之苦,明亡时他年仅三岁,亡国之痛感触不深,出家或为政治姿态,康熙南巡两次接驾,见康熙后山呼万岁,主动进京结交显贵。


图片

“四僧”在不同的境遇下皈依佛门,开始书画创作,豁达于山水之情是四人共同的精神归宿,可谓是“殊途同归”。

由于个人经历不同,交游圈子不同,因此,虽同在佛门从事绘画创作,却各自形成具有强烈的个性绘画风格,又可谓“同途异趣”。

“四僧”的绘画在当时得到了世人的嘉许,并受到了之后的“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等名家的推崇,影响所及直至今日中国画坛。

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艺术风格,也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人生境界。


一、石涛:人生,不能输在气势上

图片
石涛(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

石涛号称出生于帝王胄裔,然而在他还只是三岁小孩时,当朝皇帝朱由检就在景山的那颗歪脖子树上上吊自杀,国破家亡也仅仅是几年的时间,多亏了家臣将有效的他带出剃发为僧,才让他免于一死。

但石涛的出家更多的只是一种政治姿态,他身处佛门却心向红尘。


图片千山红树图


据说当年康熙南巡时,石涛曾两次接驾,并呼万岁,还主动进京交结达官显贵,企图出人头地,然而,在京城时恰逢正统派绘画占主流之际,京派画坛似乎不欢迎他这个“狂妄之徒”。

不过他也因为机缘,接触到五代与北宋时期山水名作,天生悟性超强的石涛,无意间迎来艺术生涯中的创作峰巅期,画风从恣意激烈转至厚重沉稳。


图片

松下高仕图

“功名”幻灭,几经人间辛酸冷遇,石涛幡然醒悟,1690年冬天,时年56岁的他,怀着极度苦闷的心情,黯然离京,重返扬州定居下来。


图片

淮扬洁秋图

提起石涛绘画,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山水。有评论说,石涛的山水画特别讲究“气势”,他的画不在意细处的得失,特别注重大局的造势,处处体现豪放之气。

的确,他的画气势磅礴:


图片
清  石涛  对牛弹琴图

石涛题山水诗句

图片
石涛 《黄山图》

太极精灵随地涌,泼泼云海练江横。
游人但说黄山好,未向黄山冷处行。
三十六峰权作主,万千奇峭壮难名。
劲庵有句看山眼,到处搜罗短杖轻。
昨日黄山归为伴,至今灵幻梦中生。
不经意处已成绝,险过峦生冷地惊。
昔谓吾言有欺妄,五年今始信生平。
几峰云气都成水,几石苔深软似绒。
可是山禽能作乐,绝非花气怪天呈。
石心有路松能引,空外无声泉何争。
君言别我一千日,今日正当千日程。
人生离别等闲情,愧余老病心凄清。
有杯在手何辞醉,有语能倾那不倾。
满堂辞客生平盟,雄谈气宇何峥嵘。

诗文彰显出一股大气磅礴、胸怀山水却独钟黄山的情感,诗画相融——融天地,融山水,融人间真情,融画家之大爱。


图片
石涛 《淮扬洁秋图》

老木高风着意狂,
青山和雨入微茫。
图画唤起扁舟梦,
一夜江声撼客床。

图片
石涛 《黄山图》

黄山是我师,
我是黄山友,
心期万类中,
黄山无不有。

图片
石涛 《黄山图》

墨团团里墨团团,
墨黑丛中花叶宽。
试看笔从烟里过,
波澜转处不须完。 

图片

石涛山水立轴画精品

图片
石涛 西樵苍翠图 1694年作

石涛题花鸟诗句

图片
石涛 《梨花图》

人说梨花白雪香,
我爱梨花似月光。
明月梨花浑似水,
不知何处是他乡。

石涛把梨花比作月光,真的是别出心裁、匠心独运。他乡游子,面对一树洁白如雪的梨花,仿佛故乡的月亮冉冉升起,月华如水,令人如梦似幻。


图片
石涛 《荷花紫薇图》

紫薇花放庭前树,
花放紫薇郎正来。
却羡繁红今日好,
始知草木爱仙才。

图片
石涛 《菊竹石图》

兴来写菊似涂鸦,
误作枯藤缠数花。
笔落一时收不住,
石棱留得一拳斜。

何必秋风想会莼,
菜根无乃是灵根。
写来澹墨清泉里,
留与肥甘作孟邻。

游人若宿祥符寺,
先去汤池一洗之。
百劫尘根都洗尽,
好登峰顶细吟诗。

以上七言,皆可见得石涛的性灵之妙悟,题寻常之物如桃花、梨花、紫薇、白菜等,无不情怀别具,慧眼有物,物中有我,妙趣横生,禅意盎然。


二、八大山人:用一生给世界一记白眼

图片

八大山人,其实是明末清初的一个艺术家,真实的名字叫朱耷,他还有个大的吓死人的背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第十代孙。

他是与凡高齐名的中国艺术家

其实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朱耷是一位亦僧亦道、亦画亦诗的人物,他的名号三百多年来为世人惊叹不已。

简单说,他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就像凡高在西方艺术史上的地位是一样样的。


图片

为什么拿凡高来对比?因为凡高与他确实有许多共同点,比如:

第一,他们都是划时代的伟大的艺术家。

第二,他们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三,他们都被社会所排斥。

最关键的,他们都有精神病!


图片

不过,虽说这二人都有精神病,却是精神病中的两个极端。

凡高的作品中,感到扑面而来的是火一样的激情,痛苦隐在激情的烈火之中。

而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感到扑面而来的冷漠、孤独和痛苦,感到在八大山人的内心深处,是一座冰山!

这画风到底是咋形成的呢,且慢慢往下看。


图片
梵高作品(左)与八大山人作品(右)


家中90余口人全部被杀,仅他幸运逃出


明朝灭亡后,就在朱耷19岁时,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亲手杀死了爱妃和女儿,在景山上吊死了。崇祯的死,标志着明朝的灭亡。这对于八大山人来说,是毕生的痛。崇祯死后,清兵入关,1645年,朱耷20岁,南昌陷落,朱耷家中90余口人全部被杀,只有他一个人幸运逃出。他在荒山野岭中避难。后来,被人救到一个庙里。


于是,23岁时,他剃发为僧。这个时期的绘画,主要是写生画。例如,《西瓜》、《石榴》、《水仙》、《草虫》等等,以写实为主。


图片
《传綮写生册》

图片
《传綮写生册》

一个小虫,一片叶子,都画得栩栩如生。

但是,对情感的表现是不够的。所以,他对这些作品是不满意的。他认为,太过于写实,影响了情感的表现。


临川发疯 ,步回南昌

1680年,八大在临川发病癫狂,哭笑无常,他疯了。最后,撕裂身上的僧衣,一把火把它烧了,然后步行回到了南昌,后来经过一年多的调养,才恢复正常,继续作书作画。

此时,他开始靠卖画维持生计,开始用“八大山人”这个名字。另外,他不说话了,他大书一个“哑”字贴在门上。最后,他对投靠清朝的官吏更仇视了。此时的绘画总的特点就是对情感十分露骨、率直的表现,过于直白。


成熟期,八大山人画了许多禽鸟图,表达了蔑视,仇视,傲视,逼视,怒视等情感。总之,八大山人有多么复杂的情感,鸟儿就有多么复杂的情感。


图片

图片《鱼鸭图》局部

《鱼鸭图》那些鸭子,睁着大大的白眼。
中国人说,青眼看人,是表示尊重;
而白眼看人,是表示仇视。

图片
这只鸟,低着头,闭着眼,
虽然立在孤立的芦苇杆上,但怡然自得,
旁若无人,不管不顾,
气质比王菲还孤高清冽,
好像在养神,那是蔑视。

看朱耷的画,每一幅都极具个性,画中的青白眼、蜷缩的鸟、傲然屹立的荷花,都相当传神,你看得出八大山人藏在画中的孤寂、高傲和愤世嫉俗,这种亡国异乡的遗民之情在他的画中,想来这就是他区别于所有画家的地方,毕竟这样的家仇国恨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看完他的坎坷经历,我们再来看下这些画,

图片清 八大山人 竹石鸳鸯 立轴 水墨纸本 成交价1.187亿元


图片
清 八大山人 松鹿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成交价2243万元

图片
清 八大山人 黄雀图 草书合璧 立轴 纸本 成交价1207.5万元

图片
清 八大山人 1697年作 岁寒三友图 立轴 纸本设色 成交价2128万元

图片
清 八大山人 鹫梅花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成交价1150万元

图片
清 八大山人 孤禽图 成交价6272万元

图片
清 八大山人 群雁鸣集图 水墨纸本 嘉德2010秋拍 估价4500万元

图片
清 八大山人 游鱼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成交价2240万元

图片
清 八大山人 草书七绝诗 立轴 水墨纸本 成交价3450万元

图片
清 八大山人 古木双禽 立轴 水墨纸本 成交价5040万元

图片
清 八大山人 花鸟册 册页 水墨纸本 成交价5290万元

我给世界一个白眼,你们不懂我的孤冷!


三、髡残:苍茫独立人间

图片

(kūn)残,生于1612年,卒于1692年。

“髡”即剃发,是古代剃除头发的刑罚。髡残取此名,与其削发为僧有关。

据载,髡残母亲生他之前梦见和尚入室,髡残稍长,听母说及此事,便认定自己前身为和尚。他少时聪慧,喜读佛书和临习书画,厌弃举业。父母为其议婚,坚不从命,曾向父母哭泣请求出家,父母不允。


图片
清 髡残 人物图页

明崇桢十一年(1638)初冬,髡残母亲病逝,他决意出家,遂自行剃发,时年27岁。出家后,髡残云游江南,向各地高僧参究禅学。

他行游至南京时遇一老僧,攀谈中,得知老僧受云栖大师(即杭州云栖寺住持株红,别号莲池,门徒甚多)剃度,他便请老僧悬挂云栖大师遗像,拈香礼拜其为师,并由老僧取法名智杲,遂为云栖派僧人。


图片
《林麓乐志图》

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关,国内大乱,烽烟遍地。髡残极痛恨异族的血腥征服,心向南明政权,曾一度参与湖南何腾蛟部的抗清复明活动。何腾蛟兵败后,髡残为避抓捕逃入桃源深山处,藏身荒山野岭三月。


图片
山水  24.9×18.5cm 上海博物馆藏

髡残为人刚心不阿,为世人所敬重。他对人物、花鸟、山水皆能,以山水为最精。

他画的《层岩叠壑图》轴,景致繁复,层层深入,使观者有可游可居之感。

他的作品于平中求奇,画风凝重幽深。他留下的传世作品较少。髡残何时开始作画已难于稽考。


图片
幽栖图  20.5×32.7cm 上海博物馆藏

图片
髡残《禅机画趣图》轴

髡残的晚景比较凄凉,年老多病,加上早年的风湿病、胃病及疥癣不时发作,令他痛苦不堪。

他在康熙九年(1670)所作的《山水册图》题诗云:“十年兵火十年病,消尽平生种种心。老去不能忘放物,云山犹向画中寻。”

特别是他居住的祖堂遭受大火,将他收藏的佛书经卷和文具器物悉数化为灰烬,令他极为痛心。他在写给名僧些庵(郭都贤)的信中说:

“大火之后,自己依旧是昔时一丝也无底人,几化异物去矣。”


图片
清 髡残 层岩叠壑图

自后他身体越来越虚弱,疾病的折磨使他心灰意冷,平时交往的知心师友相继去世,程正揆又离开南京回家乡去了。他为此感到孤独、伤感,预感自己生命之灯即将燃尽,便将生平所喜爱的玩物和古铜器分散与人,还请一位画工,按自己构思作了一幅《罗汉出山图》,亲书一联于其上:“剜尽心肝博得此中一肯,留此面目且图在后商量。”自此绝笔,不再作画写字。

康熙十二年(1673),61岁的髡残在昏昏然中圆寂,一代大师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


图片
清 髡残 秋晖蒙钓矶

四、弘仁:寂寞,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的硬度

图片

弘仁(1610~1664),俗姓江,名韬,又名舫,字鸥盟,字六奇(一作亦奇,大奇),出家后号渐江、渐江学人,又号无智、梅花古衲等,安徽歙县人,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画家。明末秀才,明亡后,曾入武夷山为僧,师从古航禅师。


图片
弘仁《墨梅图》轴

弘仁的画,总是有那样清静、冷逸、索然、萧疏的寂寞之感。你几乎可以看见他在悠远的山水中冷冷的淡笑。寂寞或许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的硬度。

弘仁的画,受到倪瓒画风的影响,元四大家中倪瓒的绘画以笔简意幽、雅拙苍健、古淡天然、清新萧散而为后人称道,成为元画极致,是中国文人画完美形式的典型代表。


图片
弘仁《仿倪山水图》轴

倪瓒中年家遭不幸,心境孤凄,淡泊忧伤,既信道教,也崇佛学。其实倪瓒的绘画风格除受到元统治者民族歧视等影响外,“轰轰烈烈男儿事,莫使磨砣过此生”的儒学思想才是形成倪瓒绘画风格的主要因素。

元以降,倪瓒云林子的风格向为世人所重,然而学得者寥寥。明清以来也只有弘仁一人可以而已。


图片
弘仁作品

“淡”、“简”、“静”、“冷”,这些和寂寞相关的取向,可以说是弘仁绘画的明显特点。寂寞得像亘古的混沌,没有言说,不用释解。我不想推测弘仁为什么选择学习倪云林,但是我相信他们都有一颗孤高寂寞的灵魂。


图片
清 弘仁 黄海松石图

弘仁的画,是纯粹的,甚至一尘不染。他一直在坚持,努力把自己的世界缩小,缩小到小小的册页里。看他的画,可以感受到他一直是,小心地,谨慎地,维护自己的领地,生怕一不小心,就被人闯入,或闯出去……


图片
弘仁《黄山图》册

图片
弘仁《黄山图》册

今天的世界是纷繁复杂、变幻万千,物质的引诱在所难免。也许在某个时候展读一下弘仁的画,那种寂寞可以令我们平静良久。


图片
清 弘仁 雨余柳色图

图片
清 弘仁 西岩松雪图
来源:京博国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