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志摩原配的开挂人生:15岁嫁人22岁离婚,后成为商界精英

 半卷诗书一窗月 2022-01-19

楚予微茫

荆楚大地,予以文化

暗夜微茫,如希望点点

关注
作者:楼心月
楚予微茫(ID:HY-chuyu1)原创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人们常说,所有的相遇,都是命中注定。茫茫人海中,两个人能遇见彼此,走入婚姻的殿堂,便是莫大的缘分。

只是,并不是所有的夫妻都能相伴一生,白头偕老。民国时期,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如鲁迅与朱安、顾维钧与张润娥、李叔同与俞氏,都是封建旧式婚姻下的悲剧。

不同的是,男人们可以追求自由恋爱,而他们身后的原配妻子,却成了悲剧的牺牲品,往往孤独终老,无人问津。

然而,有一样一位女性,在被丈夫抛弃之后,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一往无前,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她,便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张幼仪。
 

01

家世显赫,风光出嫁


在关于徐志摩的文章中,大概是为了给徐志摩的无情找一个“正当”的理由,作者们总是将张幼仪塑造成一个目不识丁、又土又丑的乡下女人。事实上,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张幼仪是名副其实的“白富美”。

张幼仪于1900年出生于江苏宝山,她的祖父曾在清廷为官,父亲张润之则是一方巨富。家中兄弟姐妹共十二人,她排行第八。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张幼仪,从小就受到父亲及哥哥们的宠爱,度过了美好的童年。12岁时,进入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接受教育。

三年后,她的学业被迫终止——父母给她定下了一门亲事。或许是因为父母之命难以违抗,又或许是对哥哥们口中那个才华横溢的男人心生向往,总之,她在家人的安排下,嫁入了徐家。


为了不让她被夫家的人轻视,家人用心良苦,为她置办了丰厚的嫁妆,据说,光是家具就多到一节火车厢都塞不下。这样的排场,足以看出亲人们对她婚事的重视,同时,也饱含深切的祝福,希望她未来的生活幸福美满。
 
年少的她,怀着憧憬与忐忑,跨入了徐家的大门。彼时,她并不知道,等待着她的,却是一段不幸的婚姻和一个无情的男人。
 

02

婚姻不幸,惨遭抛弃


进入徐家后,张幼仪迅速适应了身份的转变。作为一个传统女性,她侍奉公婆,打理家务,受到了公婆的一致赞赏。

只是,她却始终走不进那人的心里。即使恪守本分,为他诞下一子,依然不能让他的目光在自己身上多停留一秒。在他眼中,她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乡下土包子”。

为了逃离家庭,徐志摩不等孩子满月,就远渡重洋,出国留学,追寻他的诗和远方,而张幼仪却只能在深宅大院中,任岁月流逝,独自品尝着寂寞的滋味。

后来,在张幼仪二哥张君劢的一再要求下,徐志摩被迫将张幼仪接到身边。

分离并没有让两人之间燃起思念的火花,相反,徐志摩看她的眼神都透着不耐烦。当他得知张幼仪再次怀孕时,他甚至让她打掉孩子,张幼仪有些迟疑,担心会有风险,他却说,“还有人因为火车出事故而死,难道就不坐火车了吗?”

最终,张幼仪还是留下了这个孩子。


只是,此时的徐志摩正对林徽因一往情深,哪里还愿意和她继续纠缠下去。张幼仪刚刚生下二子彼得不久,他就表示自己已忍无可忍,要与她离婚,追求自由。

那双写情诗的手,写给她的,却只有离婚协议书上潦草的签名。

张幼仪明白,继续挣扎也是徒劳,她选择了放手。徐志摩签完离婚协议,潇洒地离开,却从没有想过,身在异国他乡的孤儿寡母,该如何生活下去。

在蜜罐里长大的张幼仪,何曾经受过这样的磨难?丈夫毅然远去,孩子嗷嗷待哺,她的人生,又该何去何从?

所幸,二哥张君劢及时伸出了援手,让她得以在柏林继续生活。她迅速从离婚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民国时期,人民大众封建观念依旧浓厚,对离婚的女性指指点点,甚至有的娘家人,也不愿接纳再次回到家中的女儿。

很多女性之所以在离婚后便以泪洗面,以至于削发为尼,在青灯古佛旁了此残生,便是因为难以忍受世人的闲言碎语。然而,张幼仪却顽强地从逆境中站起,成就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03

铿锵玫瑰,笑对风雨


1925年,二子彼得因腹膜炎夭折。张幼仪痛不欲生,孑然一身的她,再也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

此时,她才二十五岁。对于现在的很多年轻人而言,这是结束学业、刚刚步入社会的年纪,而张幼仪,却已经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现实的接连打击让她意识到,人生的路,只能靠自己走。

回国后,她先在东吴大学教授德语,随后又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1927年,八弟张嘉铸等人合伙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开张,她又出任总经理,将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条。


“那些杀不死你的,都将使你更强大。”

张幼仪情场失意,商场得意。她以出色的管理能力、宽宏大量的气度,成为旧上海的商界新星,而云裳公司也在她的领导下蒸蒸日上,成为知名品牌,更带动了上海时装业的繁荣。

实现逆袭的张幼仪,如一朵离开温室的玫瑰,在经历风雨摧折之后,开出了更加绚烂的花朵。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

山间风雨大,悬崖亦开花。不愿居暖房,迎风晒月光。我慕天地广,花语亦铿锵。

乘风破浪的张幼仪,在黑暗中扬帆远航,历经风雨后,见到了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最美的日出。


反观徐志摩,一心追求他所谓的自由,林徽因却并没有选择他。

和陆小曼结婚后,风花雪月的浪漫终敌不过一地鸡毛的赤裸现实,陆小曼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她阔绰的富太太生活,徐志摩只能身兼数职,赚取稿费。

1931年,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陆小曼一蹶不振。张幼仪再次站了出来,她摈弃前嫌,带着儿子徐积锴为徐志摩料理后事,让他体面地离开。

徐父徐母将张幼仪认作义女,而她却像亲生女儿一般,善待二老,还在陆小曼落魄后,给她寄去生活费。后来,还赞助出版了《徐志摩全集》。
 

有人说,张幼仪的成功,在于家庭的支持。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家人始终是她坚强的后盾,默默帮助她、支持她,让她得以浴火重生。

诚然,家人的帮助与她的成功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则是她个人的努力。

她懂得放手,成全徐志摩,也成全了自己。

与其被婚姻的枷锁紧紧束缚,不如打断镣铐,自在起舞。婚姻失败的教训让她明白,依附于男人,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她没有将自己活成攀援的凌霄花,而是长成一棵高大的橡树,让行人都为之驻足、赞叹。

【作者简介】楼心月,在“半床明月半床书”中探寻自我,发现世界,本文由“楚予微茫”原创发布,转载请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