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 斌丨忆乡村春联往事

 读在现场 2022-01-19


悠悠岁月,最难忘乡村过年贴春联的往事。小时乡下农村还是很穷的,但过年了老百姓总要图个喜庆,祈愿来年日子红火幸福。所以过年时总要花上一两块钱买来几张红纸,郑重其事地贴春联。

那时的春联还是个纯手工的东西。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和弟妹们步行去几公里之外的姥姥家,借走亲戚之际,找有点文化墨水的舅舅帮写春联。等我上到了县城高中,也算是乡村里的小“秀才”了,自家写春联的事就义不容辞地落在我身上。村里子的人可能出于对我的厚爱吧,也渐渐地让我帮写春联了。尽管是拙作,但乡村人很是信任我。乡情之托,加之父母的教诲,我也就乐意献丑而为了。久而久之,村里原来的一两个老学究,随着年纪大了,也渐渐辍笔退休了,我这个年轻后生就自然承担起了村里写春联的义务活了。

写春联是个文化活,但在隆冬的年关腊月里,更是个苦差事。乡村的冬天还是比较冷的,伸不出手。邻居的叔伯们上门来了,红纸一放,寒喧几句走了,余的下的活全是我的了:笔墨准备,纸张裁剪(要按照人家的房门情况合算裁剪好),内容编纂;遇到不小心写错了,还要自搭纸张补上;写好了,要亲自送去,嘱咐下如何张贴,免得贴错了地方。写春联的活基本上要持续10天左右,有时赶到大年三十早上了,还有春联活要接,尽管心里不情愿了,但又拗不过情面,还是要赶工的。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苦中作乐,难得的少年回忆了。那是纯朴的乡村民风、人情味非现在可同日而语了。

春联,农村俗称门对子。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讲究对仗工整,反映了农村公序良俗及农民的祈福愿望。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欢春联,并大力提倡。过春节贴春联,一般是红纸对联,但家有老人出世了贴对子就别有讲究了。农村有守丧三年之说,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不贴红春联,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服丧期满才恢复用红纸。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按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即最常见的春联内容,一般常见为七字,有直联,也有“”字型对联(即5+2)。内容有如反映六七十年代人民创造精神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反映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的 “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反映农村新风尚的“文明村村村富裕,富裕户户户文明”;有反映自然规律的“梅占百花魁,春为一岁首”;反映勤劳人家的“幸福门第春常在,勤劳人家福满园”;反映明天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有祝福老人高寿常用的“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极富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息特点。

   “框对”即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的,如书香门第家庭一般常会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类的。“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上,就是春联的横批,一般为四字,常见如“春回大地”、“国泰民安”、“四季平安”等之类; “斗”,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堂屋门楣、单扇门上,春节时倒贴的“福”字,“福、禄、祷、禧”均属此类。

春节里普天同庆,除了门上要贴春联外,橱柜、床头、院落、牲圈畜舍等,甚至做生意的车辆及物件上也要贴对联,寓意良好祝愿。橱柜上一般会贴“外上黄金锁,内藏五味香”;床头上会写上“龙马精神”、“幸福健康”之类;庭院树上多贴上“抬头见喜”、“出入平安”、“树大根深”内容;牲圈畜舍里一般会贴“鸡鸭满圈”,“六畜兴旺”、“槽头兴旺”等。做生意的车辆上多半会写上“车辆一响,黄金万两”,做生意笆斗物件上一般会贴“招财进宝”、“斗大元宝”之类的斗方;厨房里敬 “灶王爷”会写“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厨房门上更有讲究,一般多贴上“入厨先洗手,上灶莫多言”,反映了乡村诸多忌讳规矩。

 追忆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乡村春联往事,如多年窖藏老酒,弥笃弥香,让人回味无穷;反观当下的快餐文化,却总觉得少了原汁原味的感觉。是我老了,还是与时不能俱进了,真有点迷惘的。


作 者 简 介

李斌,男,全国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政工师,出生于皖北偏隅乡村,耳濡目染成长于乡村环境。追忆童年乡村乐趣,热恋乡土文化;挚爱国学传统文学、独得戏曲、传统文化之乐。现供职于央企,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喜业余时间游山玩水、醉心大自然。闲瑕之余,笔不缀作,拾录游乐和人生感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