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继智丨我在美丽的日本

 读在现场 2022-01-19


富士山印象

富士山,这座横跨静冈县和山梨县的活火山、日本国最高的山峰,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种神秘感。

旅游大巴车缓缓驶出东京市区,一直朝西南方向行驶,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就进入静冈山区。日本国多山,山都不是那么高耸险峻,唯有静冈山区,多高峰,海拔3700米以上的高峰有七座,最高的就是富士山了。富士山是日本国家重要象征之一,被日本国民誉为“圣岳”,它也是大和民族的象征。据说这座活火山每300年就要爆发一次,最后一次火山喷发是1707年,之后便一直处于休眠状态。

我到富士山这天,天气晴朗,山下的河口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水映山翠,车子转了一个大弯,在湖边停下,翘首西望,一座如巨钟般的山峰耸立于湖边不远处,半山腰以上被积雪冰凌覆盖,在强烈的阳光下,反射的光束特别刺眼。山顶之上有堆砌的云朵,下面的云凝重而呈现灰黄色;中间的云呈现出乳白色;上面的云显示出淡红和淡黄色、显得散淡而又飘逸。云层一会儿厚重,一会儿散开,但始终没有散去,远远望去,整座富士山,就像一个出浴的少女;一位披着纱巾待嫁的新娘;细看又像是一位蓄意装扮的圣诞老人。

我有些疑惑,问导游,导游告诉我:富士山表面上看上去并不是很高、也不是很险峻,但她的奇特就在这里,几乎一年四季山顶之上都有云彩覆盖,而且云层较厚而凝重。只是在夏季的七八月份的天晴气朗之日,才少有云彩。

“那是什么原因呢?”我好奇地问。

“据说富士山的火山口有磁场,巨大的磁场把云牢牢地吸在山顶之上!”导游解释说。

我依然将信将疑,个人认为山顶之上大部分时间积雪,难以融化,在强光照射之下才产生积云的,但这只是猜想罢了!

我陡然来了兴致,想体验一下登临的快意。导游说:“现在登山可不行,只有七八月份山上没有积雪和冰凌的时候才能够登上火山口,而且根本就没有现成的山路,四合目以上寸草不生,全是火山灰、火山石、火山岩,没有专门的向导带领是根本到不了顶峰的!”

我去富士山之时,正值隆冬时节,但日本的冬天比中国来得迟缓,湖边上的枫叶依然灿然,如火如荼,樱花叶虽然大部分已经落尽,但少数留在树枝上的叶片依然火红,我们常说的一叶知秋,用在这里应该是一叶知冬了。

顺着山间公路,车子缓缓向上,一路上见到森林茂密,叶儿飘红。到了二合目的时候,树上的叶片就明显稀疏了许多,除了松树等少数常青树的叶儿依然青翠之外,大部分的树儿露出光秃秃的枝丫。霞光披照,金光闪烁,树下的一堆堆积雪不时闪过。到了四合目的时候,车子停在驿站前的停车场上,导游说:“下车吧!四合目是最高的观赏点,再往前就没有路了!”

合目是日本国的长度单位,大概一合目等于四百米距离,富士山按照行程计算,差不多十合目左右。日本国在一至四合目处都建有驿站,其中四合目驿站最大,上面有观赏台、商场、邮局、饭庄等。

一下车,就感到天气异常寒冷,穿上厚厚的羽绒服还是觉得浑身打瑟瑟,进屋围在火炉旁猛烤一阵,身体才有些暖意,于是连忙跑出驿站看风景,高高的富士山仿佛触手可及,但依然显得高远。山坡之上全是积雪和冰凌,阳光虽然没有,但积雪和冰凌的反光依然还是特别刺眼。冷风一股劲吹刮着,空气稀薄,人感到明显中气不足,气喘得厉害。

迷人的富士山,你就展现在我的视野之中!

下山的途中,我不禁透过车窗,回望高高的富士山,披云带雾的山顶,耸立霄汉,它依然那么神秘美丽!


忍野八海印象

忍野八海,日本山梨县山中湖和河口湖之间的一处涌泉群,所谓的八海,有些言过其实,它只不过是一群错落分布的清泉池罢了,因为处在忍野村的中心位置而得名。我未去忍野之前,听说它可与中国的九寨沟风景有一比,看了之后,才知道的确有些夸大其词。

车子从河口湖出发,进入山梨县境内,展现在视野里的依然是群峦叠嶂,山脉逶迤延伸,高耸的富士山依然矗立在云雾里。在进入山中湖的不远处,有一处低洼地,几乎四面环山,洼地处有一处村落,这就是忍野村。

车子停靠在忍野村口的停车场上,导游说:“忍野八海到了,游览的时间是一个半小时,大家自由活动,到时依然在这里集合!”

忍野村,一个极普通的日本乡村,一条小溪从村前弯弯流过,河边杨柳依依、青草繁茂,四周的山峦之上秋叶正红、耀眼夺目,村庄的房屋建得并不是很高,但很有特色,大都单门独院,外面围有竹篱笆墙。

顺着溪边的小路进入村庄中心位置,见这里早已经挤满了前来游玩的旅客,有中国大陆、台湾来的、有韩国的、有西欧高鼻子的白种人、也有日本各地的游览者。他们或者围在泉边拍照留影;或者坐在茶亭之中饮茶歇息;或者用水壶接泉边石壁之上渗出的泉水。

忍野八海在1200年前就有了名气。它是富士山融化的积雪渗出地表而成。主要有淡泉池、御斧池、底无池、铫子池、浊池、涌池、镜池、菖蒲池等,因为池水清冽甘甜倍受青睐。

我站在池边,默视池水,见池深丈余,依然可见其底,水中游鱼嬉戏、水草飘动、水花泛起,令人遐想,让人赞叹。

忍野八海是日本自然风景的一个小小的亮点,算不上很奇特,但日本人却敢于做大,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览者前来观光游玩,这种旅游意念真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浅草寺印象

浅草寺位于东京市区西南位置,据说是浅草和尚当年穿着一双草鞋四方化缘筹资修建而成。园内有上下两重宝殿、神社和古街长廊。

我去浅草寺的那天,并非双休日,但园内依然游人如织、行人来往穿梭、香客如云,这些游人除了日本本地居民外,还有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韩国、泰国、马来西亚、西欧、非洲的游客,日本的许多文化传承和风俗与中国相差无异,诸如信佛、求签,这在我来日本旅游之前是未曾料到的。

入园门进入其中,不足200米处便是浅草寺主殿,主殿高两层,建筑相当考究,显得典雅而又庄重,拾级而上,发现排队抽签的人站成长长的两排,秩序井然。殿门外有一亭阁,亭内有喷泉,泉水清冽,有几位日本男女在喷泉下净手,池中底部有无数香客丢弃的镍币,图形依稀可见。

寺院长廊两边多樱花树,令我感到吃惊的是:时值深冬,园内有一棵樱花树上的樱花竟然怒放,白里透出粉红,娇娆迷人。我感到疑惑,导游解释说:“日本樱花较多,虽然不是日本的国花,但日本国民较为喜欢,樱花一般在四五月份开放,隆冬时节也有少许的樱花绽放,属于早樱花,虽然少见,但也不足为奇!”

浅草寺南面不远处便是古街长廊,长约五百米,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价格也不菲,都在千元日元以上,但都是明码标价,日本的商品不讨价还价,愿打愿挨,全凭顾客说了算。


清水寺印象

上山的路是依着山脊层递而上的石级,寺院是悬空的木制结构,山上有一条弯弯的木栈道,两山环拱,气势磅礴,金碧辉煌。这是我对音羽山清水寺总的印象。

位于京都东部的清水寺,是日本的名寺,无论从建筑规模、地形地貌特征、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水寺都让人折服、感叹!

旅游大巴车在音羽山下广场停靠之后,导游便说:“清水寺到了,这里只有两个小时的游玩时间,大家从主道上山,从侧道下山,注意把握好时间!”

进入清水寺大门,是一条狭小的古街长廊,长廊两边店铺罗列、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店主不叫卖,游客自行购买。由于时间仓促,我一路小跑,直向清水寺奔去。

半山坡上,有一鸟居门,红色的亭阁高高的耸立在门侧,转过几道弯,清水寺赫然屹立眼前。

清水寺依山而建,半边悬空,木制结构,朱红涂色,显得富丽堂皇。两边山坡上的五角枫艳丽无比,游人如织,香客涌动,置身其中,真的如入诗情画意一般,我有些震惊。漫步长廊,细心观赏,令人心醉。


天守阁印象

大阪公园内的天守阁,位于石头古城堡的中心位置,占地面积一平方千米左右,我看后,除了震惊还是震惊!

石头古城堡,大抵建于300年以前,石城高100米以上,石城四周有宽80至100米的护城河。一城独立、坚不可摧。

进入石城的南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巨石堆叠的石城墙,有的巨石达数吨重,令人吃惊的是:巨石和巨石的衔接处并没有大的缝隙,在当时相当落后的日本,能够有如此精湛的建筑技艺实在称奇。

整个城堡实际上是三层建筑结构,天守阁就坐落在中间城堡的靠北的山顶之上,天守阁高三层,远远望去,如巨型宝剑,直插云霄;近看整个天守阁显得金碧辉煌、错落有致,梁柱和门窗镀金镶嵌,显得古色古香、巍峨壮观。据说:站在天守阁之上,可以俯瞰整个大阪城,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能够登临阁顶,亲自体念一下临高远眺的快意。

天守阁的建造者为日本名臣丰臣秀吉,丰臣秀吉幼时贫穷,后来投靠德川家族,由于他机敏好学,深得德川家族的提拔。后来果然成为日本一代名臣,在日本历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祗园花间小街印象

据说,去日本京都,祗园花间小街是不能不去的,它是世界上十大古街之一。

到达京都的那天,游览花间小街成了第一站。

在祗园的一处居酒屋过完早之后,我们一行人直奔花间小街而去,一路上,导游不停地介绍日本的风土人情,介绍花间小街的演变以及歌伎和舞伎的区别,说去花间小街可以看到许多穿和服的日本女人,如果幸运,也许还能够看到歌伎或者舞伎。导游还特别提醒:在日本,歌伎是既卖唱又卖身;而舞伎只表演、不卖身。

我问:“所谓的花街,就是红灯区吗?”

“当然不是,现在的花街,只是饮食街罢了,但在过去,这里的确是歌伎场所!”

整个花街长廊,大概有1000米左右,古街狭小,宽不足十米,清一色石板铺路,两边的店铺林立,古色古香,幌子招牌迎风飘动,红灯笼高挂,门牌上标有饮食菜单和价格,我仔细看了一眼,大都在几万或者十几万日元不等。古街上人流穿梭,大都是世界各地的游客。我着实没有见到什么歌伎、舞伎,倒真的见过不少穿和服的女人,导游说:“这些传和服的女人多半并非日本人,而是游客扮的!”

坐车出花间古街之时,同车的游客突然说:“看,歌伎!”我反应慢,扭头去看,车子已经驰过大老远,歌伎到底是什么样的装扮,留下的是没有解开的谜底。


奈良印象

走进奈良神鹿公园之时,已经是日本当地时间下午五点,黄昏时的霞光披挂在山坡之上,我们一行人漫步在广场,与穿梭在行人之间的小鹿嬉戏,公园的鹿与行人几乎形成一种默契,一路跟在我们身后,步履悠闲,这种人与动物亲近的场景让我特别兴奋感动。

神鹿公园不大,只有两重大殿,加之后面的大殿正在维修,不到一个小时,我们便匆匆回返,坐车去休憩的旅馆。

夜里的奈良是静谧的,古寺的钟声一阵阵敲响,我们漫步在古街长廊,夜色中的古街,行人稀少,灯火辉煌,两边的店铺林立,门前的幌子在风中轻飘,同行者介绍说:“奈良是日本古老的城市之一,这里曾经是鉴真东渡日本的第一站,奈良广场之上至今还屹立着鉴真的铜像!”

中日文化交流渊源已久,至今,日本的风俗习惯、穿着打扮、语言文字依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鉴真东渡,无疑开启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先河。

奈良这座小城,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 者 简 介

刘继智湖北大悟人,网名山夫子,中学教师,198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已在《湖北日报》、《中国人口报》、《陕西文学界》、《山西青年》、《小说界》、《六月》、《散文诗》、《金陵晚报》、《荷花淀》、《楚天都市报》、《华商报》、《厦门文艺》、《美丽乡村》等全国20多个省市100余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散文诗、评论1000余篇,获得过全国青年散文大奖、“丁玲杯”、“文心杯”“黔台杯”“国贸杯”等全国50余项征文大奖,有文章被选入《中国散文诗人》《中国河》《玄坛村调查》《赤子情》等多种选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