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禾 叶丨黄岭晒秋——婺源行游记之一

 读在现场 2022-01-19


对于这次婺源行,我没抱太多设想。一来适逢年底正值冬季,冬至刚过,很多地方的景色在这个时间段颜色较为单调。二来此次游行是跟团游,所选的地点和路线一概不知。行程中有个安排是篁岭晒秋,对于篁岭我了解得不多,据说是当地一个新开发出来的景点,也就是一个村子。

到篁岭一定绕不开婺源,婺源最美的季节应该是油菜花开时节。青山绿水金黄的油菜花顺着梯田铺设到山坳坳里的青砖黛瓦,水面上倒映着油画般的田园画面,加上徽派建筑的粉墙石阶。如果有细雨濛濛再有个俏丽身影从狭仄的巷子中撑伞而过,那就值了一番行程。

12年前和一群原来公司的小伙伴去过婺源,正值油菜花开。江南水乡河多桥也多,我们嘻嘻哈哈蹚着水走过彩虹桥,再大呼小叫越过独木桥。田野里刚下过濛濛细雨,草尖上花瓣上都是水珠。如今这些画面都成了回忆,那些小伙伴们都已成家立业带娃,大家也都离开了原来的公司。记不得当时去看过什么村子,如果是重复的路线,不知道还能不能再遇到从前的画面。

关于晒秋,对于农村人来说不算稀奇,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里的“秋”就是指丰收的农作物和果实。晒秋是文化一点的说法,即是晾晒收获的农作物和果实。其实晾晒这种农俗现象,并非秋季“专属”,一年四季都有展示。在南方有春晒山厥、水笋;夏晒干菜、果蔬;秋晒辣椒、黄菊;冬晒果脯……一年四季延绵有序。在北方晒玉米南瓜,晒大白菜青菜萝卜干,晒红薯片红辣椒,只不过秋季丰收季节,表现得更为丰富、更为突出些罢了。有首民歌就叫《晒秋》:

大箩小箩上晒楼。

番薯包芦金粟米,

晒干了茶籽好打油。

……

晒秋要赶好日头,

大盘小盘盖瓦沟,

红椒豌豆老南瓜,

晒干了糯谷好做酒,

有心腌坛田螺酱,

……

坡连坡来丘接丘,

三月下种八月收。

勤作山来细浇园,

五谷丰登年年有,

芝麻开花节节高…….

你收秋来我晒秋……

篁岭景区地处江西婺源县石耳山脉,面积5平方公里,这个地方是2014年由当地旅游局新开发出来的旅游景点,显然不是我们当年来过的地方,故地重游是不可能的了。篁岭是当地一个藏在深山中的原始村庄,要进入必须乘近20分钟的索道。

有了快捷的现代化交通方式来穿越时空,很快打开了篁岭这个被历史尘封的遗迹。乘坐索道居高临下,一路空中览胜,翻过几座山头才得以进入古村。在索道上可以看到长满树木的山谷也可以看到梯田和接连不断的竹林。整个索道过程让人渐渐对这座即将要见面的村子产生了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村子?有什么样的与众不同魅力?使人千里万里上山下乡翻山越岭来看她?

下了索道还需要走过一段山路才能见到篁岭村,还没进村,远远地看到村子像是挂在山坡上。这里的人常说,地无三尺平。除却住着的房子这里平地很少,房子与山坡上的梯田落差很大。山庄隐藏在大山之中,依山就地势而建。从远处看,村里没有现代商标或广告灯箱,那些房屋一下子都清晰的呈现在眼前,高高低低,粉墙黛瓦。

印象中的村子是北方的村子那样,有鸡鸣有狗叫,村里人穿着肥硕的棉袄棉裤,就着屋檐下的日头懒洋洋地晒太阳。想像中的晒秋是摊在院墙上田野里满地玉米南瓜红薯片。但这里不是这样的,村子没有随处可见的阿猫阿狗,也没有见到懒懒散散的村民。只是在偶尔抬头的窗口能看到一两个村民忙碌的身影。村子当中有棵柿子树,暗红的几个小灯笼挂在树上,像是人工挂在树上招揽游客的招牌,但走进了才发现真是几颗肥硕的柿子,兜着一堆丰盈的汁水挂在枝头。村里的孩子居然无人采摘这悬挂枝头的柿子真是令人诧异。

更令人诧异的还在后面,这里家家户户门口都伸着一排深褐色的木棍,整整齐齐伸出屋檐外,但又很长,足有两三米的样子。这种延伸居住空间晾晒物品的做法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很常见,但在其他地方很少见。但在这里我们见到了熟悉的类似景象。莫非时空穿越吗?不是,稍微登到一处高点晾晒棚里向外看,放眼望去村子里都是这样。村里的房子大多是两层半高,交错而立,互相不挡住阳光。一楼二楼住人,顶上是半层带顶晒工房。晒工房正对阳光的一面是全打开式的大台子,台子上除了有尺把宽的阳台,余下的便是整齐外伸的长杆。那天阳光正好,有不少人家的长杆上都摆满了又圆又大的竹制簸箩,簸箩就放在这些长杆上,簸箩里红的是辣椒,黄的是菊花,白的是萝卜。屋檐下则系满了玉米棒子,屋顶内挂着很多串辣椒,屋里地面上则是晒干捆扎好的粽叶,还有散落在地上的挂了秋霜的南瓜。

整个村子在半山腰高高低低顺着地势摊开来,灰白的墙顶着青灰屋顶,褐红的墙顶着青灰屋顶。在这些屋顶的缝隙间无一例外地都摆满圆圆的调色盘,调色盘里就摆放着红的白的黄的颜料。站在窗前,只需要再找到一只画笔即可一挥而就勾画一幅色彩饱满的山村晒秋图。

村外是连绵的青山和茂密的山林,村里并不遍种树木,只是广集阳光。我终于明白村子当中的那棵柿子树何以无人采摘,这里的人爱阳光爱这满山满村色彩,那缀满秋意蓄满色彩的柿子可是难得一见的色彩,他们怎么会舍得将它摘下!这里也爱菊花,并将秋天的菊花收起晒干,适逢冬季天干,在廊下泡一壶金黄的菊花茶,看廊前云燕。“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不知不觉就有了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因为是冬天,村里的树木大多脱光了叶子,黑色的枝干骨骼奇清,在一处处粉墙为底的画面里随处可见中式山水画。抬望眼处,篁岭人家房前那些晒秋长杆映衬白墙蓝天,大自然的白描手法和人工制造的粗线条和谐共处,毫无别扭之感。

下了晒工房,走在村子里的小路上,一边是相距甚远的山间梯田,没有油菜花香的浓郁没有迷人的金黄,只有褐色的黄土和一畦畦泛着青色的油菜地。一边是冬天的枯枝缝隙中,粉白的墙面上淡淡的斑驳,交错着迷人影踪,令人有种时光交错的恍然。在一处干净的小园里陈年的香樟木和油松木当中悬挂着一排的肉脯,用绳子系着挂在太阳下,肥膘已透明流油,红肉带着沉淀的胭脂红,在阳光下沉甸甸的。走过去空气中不知道是一旁的梅花香气还是经年木头的香气抑或是这肉脯散发出的香气,让人忍不住停留下来,肉脯上还有几滴油珠吸足了阳光缓缓地向下滑去。

篁岭村中有祠堂也有学堂,有普通民居也有不少三层台阶的官房,随处可见的是遒劲有力的书法石刻和对联,时刻提醒这里不仅仅是一座活的明清时代的徽式建筑博物馆也是一个种满诗书礼仪文的所在。难怪我们在村子里并没有看到懒懒散散的村民。除了晒秋之外这座古村落留给我们的还有更多的东西。

如果仅仅是古旧建筑淳朴田园风光那是单调的,只有依附其间的精神物质和其一起相伴,随时间流逝,沉淀下来的建筑和文化才会醇厚久远。立在一扇斑驳的木门内,门外是田园,门内是精神家园,两者触手可得,一扇门打开合上,物质精神之间并不复杂,可独立可过往,这是多少人向往的日子。“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还有藏在村里一户九世之家的房子,简直就是一座集砖雕木雕石雕为一体的活的博物馆。历经浩劫,用泥巴糊上门楣,使得精美的艺术得以保存。无论是窗棂,横枋还是牛腿、雀替,无一不是精品细作。用材与选图显示出曾经生活其间主人的品味和眼光。

短短的行程很快就要结束了,无论是古村还是晒秋还是弥漫其中的气息,所有的揭示:我们是耕读人家也是凡夫俗子。只可惜不能在村里住一晚,不能亲眼看到薄雾下的梯田和山村。如果清晨来这里,不难遇到这样的景象,薄雾笼罩在山间,弯曲有致的梯田若隐若现。

我想,所谓的世外桃源,或许不过于此。


作 者 简 介

禾叶,原名张秋华,1978年生,祖籍河南息县。曾任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德语翻译及德语教师,现为上海外企职员,作品多散文、诗歌体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