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光明丨崂山:得天独厚,得地独精

 读在现场 2022-01-19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意思是说,一座山的名气大小与位置无关,与高矮也无关,有关的是这座山是否有灵气。

那么,灵气是什么?灵气是来自于宇宙的、人类欠缺的一种能量,而这种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刘禹锡说这就是仙。

在山东,有这样一名谚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意思是,泰山云淡山高但不如崂山!为什么?山东人这样说,崂山有着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一句话,崂山的名气,缘于山上山下的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因此,崂山又被山东人称之为灵异之府、神仙之宅。应了刘禹锡的那句话。而崂山之所以多神多仙,其实与道教有关。在佛教未入东土大唐前,道教则独霸东方,它以为“天地万物皆有神灵”,故而举天地、斗阙、星宿、三界、四极、五方、八位、山川为神,举忠孝、和顺、仁信之人为仙,从而奠定了崂山“多神多仙”的基础。

我来崂山,必去太清宫。这是崂山聚仙的地方。

太清宫的大门,居高临下,门槛上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脱俗归真,须向吾门求觉路”,下联是“超凡入圣,更宜此地问玄津”,让人不读就能感觉到自己的卑微与渺小,感觉到仙人的自信与霸气。不过现在想来,它的自信自有它自信的理由,它的霸气自有它霸气的道理,因为能把“返本复初”、“死而不亡”的信条,把归真返朴的价值取向,给人确定一个既不离现实又能升华生活的目标,并且把这个价值取向和目标,贯彻给人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贯彻到人的里里外外、方方面面,使人获得更合乎人性的体验,似乎“信”的有理、“霸”的有理。

宫门的照壁墙,青瓦飞檐,正面镶着一个“寿”字,背面嵌着一个“福”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寿”和“福”是两个极为平常的汉字,但它们镶嵌在这里在我看来就不再平常,因为它们融进了儒家诸事如意、追求完美的祝愿,融进了道家“不请福而福来,不攘祸而祸去矣”的理念。同时,它又把“人在道中,道在人中”的哲理,巧妙地融进了人们的追求之中,让人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倍生对神灵的敬仰,从而达到“天”“地”“人”三者共生共存的合谐,体现出中国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补。

转过照壁墙,又见晨钟暮楼,而别去晨钟暮楼,则是三清宫、三皇殿、三官殿,还有元辰阁、元君阁、吕祖庙、关岳祠……这些宫,这些殿,这些庙,这些祠,座落独具,风格匠心,除了蕴涵悠久之外,还蕴涵着它们的渊源和精深。不是吗?整个布局,布局阴阳平衡,暗合天人合一,结构隐约五行相克相生,体现出“道生万物”的思想,就连“汉柏凌霄”也“三树一体”,不是“道法自然”是什么?

之前,我曾进过不少寺院,不少道观,左钟楼、右鼓楼已不新奇,供奉的神仙也差不多,不感新鲜。倒是三清殿前的照壁墙,三官殿里的那株山茶树,让我想起了蒲松龄,想起了蒲松龄的《崂山道士》里的一个书生,还有那个美若天仙的小香玉。但是,三皇殿门外的墙壁上,镶嵌的那方据说是成吉思汗的圣旨碑,又让我想起了金庸先生,想起了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里的丘处机。据说,丘处机的老家就在离崂山不远的牟平县。

我在这座不大的道观里,从前殿走到后殿,又从后殿踱到前殿,让我无限敬仰的却是盘曲如龙、枝繁叶盛的唐榆,盘根错节、遒劲斑驳的汉柏,而直指苍穹的宋时银杏,阅尽千年风雨沧桑,至今还傲然挺立,守望人间的繁衍生息。宫院殿前的香炉上空,缭绕着缕缕青烟,青烟之下,是一个个心怀虔诚的善男信女,他们双手合十,跪倒在地,屡屡祈求上苍庇佑,但在我看来,远离不幸与纷争,不为红尘俗事羁跘,怀一颗恬淡之心,心中永存一片净土,不用烧香磕头,也能淡定一个虚怀若谷、宽容谦逊、清静蒙尘的心灵。

在崂山,除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道教文化外,“舶来”的文化也在这里占了一席之地:华严寺下的广场上,耸立着那尊观世音立像,用整块汉白玉雕出,法相庄严,与白云萦绕的巍峨群山交相辉映,辉映出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我在她的身后,择了一条登山路,一步一个台阶,“踏莲而上”。进了含殿宇楼阁之壮丽、融洞壑泉石之灵气的华严寺,发现这里并不算大,建筑也不算多,但它与其他寺庙相比,却又有它的特殊。而所谓的特殊在于这里多了深受佛教崇拜的“莲花”。

莲花,毋须我多说,它在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尊荣,故而“莲花路”上,石刻的“莲花”,有的盛开在栏杆之巅,有的含苞于石阶之间,最引人注目的,是取“合家幸福”把一朵盛开的莲花与蝙蝠雕刻在一起。不知是谁的创意。

华严寺的山门,也有“莲花”。山门顶端,锻铜铸就的莲花“绽放”出八个花瓣,分别指向八方,而每个花瓣的上面,又有一尊打着不同手势的神佛。而山门的中间和下面,均端坐佛祖、菩萨。这在我看来,莲花、如来、菩萨,蔟拥在颇具印度风格的山门上,除了对应“佛家三宝”“华严三圣”,更多的是对应佛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思想。“一步一莲花”的甬路,“一层一境界”的台阶,蜿蜒而上,曲折而行,似乎考验着修行者毅力,朝拜者的耐心。这也许就是华严寺设定莲花台阶的真正用意吧。

没来崂山之前,我想:为什么秦始皇要来这里问神,汉武帝要来这里寻仙,唐明皇也要派人来这里炼丹?为什么那位参破红尘而弃官入道的张廉夫,踏遍山山水水最终在这里结草修庵?为什么历朝历代的高士,千里迢迢要跑到这里来隐居潜修,谈玄论道,著书立说?为什么历代的文人墨客都会在这里留下无数的诗文题刻?为什么……我不知道。

然而,当我带着这样的疑惑,走进太清宫,走出华严寺,在峡谷、在深壑寻找答案时,太清宫说这里厚重,华严寺说这里飘逸,峡谷说这里空旷,深壑说这里无际,就连叮咚的清泉、跌落的飞瀑、潺潺的流水也说,这里清雅,这里虚无,这里深邃,这里超然……正如明霞洞门柱上的对联所言,这里“得天独厚,得地独精”。

本文于收录于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

《寻美中国·巍峨名山》一书

作 者 简 介

郭光明,男,山东济南人,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济南市历城区作协副主席。著有《心灵隽语》、《一窖浓郁的陈年美酒》、《郭光明散文选》等作品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