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大战的序幕: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licht3jh8evr0j 2022-02-17

自打19世纪中叶意大利王国统一亚平宁半岛后,历任的王国统治者都有一个恢复往昔古罗马帝国霸权的梦想,然而时也命也,人间早已不是精罗们所熟悉的世界。在多次的对外征战中,意大利发现盘踞西欧大陆上的已非古罗马时代的化外蛮族。铩羽而归之余,意大利忽就瞬间醒悟,高卢征服不了还不能去非洲开辟一番新天地吗?于是,也在这个思路指导下,意大利重新调整战略方向,将目光放在了地中海的另一边-非洲大陆上。很大程度上,意大利的这一国策在当时是十分明智的战略选择,但奈何它却高估了自身的实力,尤其几次对于埃塞俄比亚的战争更是令意大利颜面尽失。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发生在1935年10月至1936年5月的第二次意埃战争。
 
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在1895年的第一次意埃战争,其结果意大利不仅在军事上被拿着弯刀长矛的埃塞俄比亚打得大败,更因为签订《亚的斯亚贝巴条约》而成为了首个向非洲支付战争赔款的国家(总数高达1000万里拉)。有趣的是,在地球的另一边,另一个号称东亚强国的满清也正被小小日本国打得满地找牙。不过鲜有人知的是,其实意大利对于埃塞俄比亚也是有胜利的,那就是此前的1889年,意大利不仅击败了埃塞俄比亚军队,更将其国王约翰尼斯四世杀死。可以说,意埃双方自打19世纪中叶以来就一直种下了深深的仇恨。
 



而自一代枭雄墨索里尼于20世纪20年代登上意大利的宝座后,意大利就重新在酝酿对埃塞俄比亚的战争。这一点固然是恢复罗马荣光的长期迷梦所致,其次也是有鉴于欧洲诸强并立的现实考虑。那么在军事上,双方的准备又如何呢?我们首先来看意大利方面。
 
在第二次意埃战争前,意大利王国的国防力量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支是意大利王国军,其名义上是向意大利国王效忠,但事实上由于墨索里尼一党把持了朝政,故而军队的实际控制权仍由墨索里尼负责。而另一支则是由墨索里尼一手缔造的黑杉军。在总体上,意军采用义务兵制,规定凡18-55岁之间的意大利公民都要进军队服役,并美其名曰“罗马勇士”,但事实上入伍中的绝大部分精华力量会第一时间被抽调给黑杉军。而兵种建设上,除了完备的海空军外,意大利陆军建有步兵师、山地师、装甲师以及摩托化师。你没看错,甚至比同期的其他列强还早,意大利几乎是首个完成装甲师组建并投入实战的国家。只不过虽然意大利的装甲师理念颇为先进,但其装备却着实简陋不堪。比如其早期主力的CV33型坦克,主要火力是1挺6.5口径水冷机枪(后来改为一部双联装8mm布雷达38型机枪),其全车高1.32米,长3.2米,很多时候还不如一匹战马高。而战斗全重CV33坦克仅为1.7吨,越野性能也十分不佳,经常是跑着跑着就趴窝了。不过该系列坦克虽然性能十分有限,但意大利陆军在战争前还是对它报有相当的期望,并更在其基础上开发和成为了实战中上第一个使用喷火型坦克的国家。

 



客观来说,尽管意大利很早就发展和组建了装甲师,但事实上却从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装甲部队。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是,在意埃战争前,意军的装甲师更多属于行政机构而非作战单位,其基干是以营为基础的,其次意军的装甲部队并不像后来的德国同僚那样是以多兵种为核心的联合作战力量。有关这一点,意大利人自己其实也认识到有必要在装甲部队的旁边加入步兵、炮兵乃至工兵等力量,但却始终没有做出真正的调整。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意大利装甲部队令出多门。名义上,意大利战争部的装甲部队监察局负责统筹全局,但实际上意大利最高统帅部下属的燃油委员会以及总参谋部下属的摩托化办公室也常常对其施以影响。这就导致意军装甲部队的历次改革都十分乏力,因为不仅缺乏权威,更难免由于改革所必然带来的利益划分,而使得一切有益发展的举措举步维艰。就此,某种程度上说,尽管当时意大利装甲师比日本人坦克联队的机械化比率要高,但其作战效能却无疑是要差上不少档次的。
 
至于步兵师和摩步师方面,意军与同期的列强在大的编制上相差不大,但每个师的装备却有很大出入。仅拿其后1940年型的准意军步兵师来说,其编制为为2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装备包含轻机枪270挺,重机枪80挺,45毫米迫击炮126门,81毫米迫击炮30门,30毫米高射炮8门,47毫米32倍径反坦克炮8门,65毫米17倍径步兵炮16门,75毫米野炮24门,100毫米17倍径榴弹炮12门,骡马3424匹,畜力车154辆,自行车153辆,摩托车71辆,汽车131辆,全员共计12979人。而上述已经是意大利经过多次挨打后做出最理想的调整了,在1935年前,其部队更多采用的是二二制结构。即一个师下辖2个步兵团,一个团下辖2个步兵营,一个营下辖2个步兵连,另外加上师属一个炮兵团、一个迫击炮营、一个反坦克炮连,以及勤务等人员,总计将近1.3万人。表面上看起来也还像那么些样子,但实际情况却另有乾坤。这之中第一个问题在于意军步兵师严重缺乏摩托化运输力量,甚至连骡马都十分有限,大部分单位仍必须像古代一样徒步行军,而这一点在非洲这种一望无际的沙漠地带却是十分令人绝望的。其次以意军步兵的基础战术分队班来说,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意军的每个步兵班虽然有高达20个人,但其装备的比如贝雷塔M1930轻机枪却是出了名的坑爹货。这种机枪外表到处都是突起的凹坑和孔洞,在非洲的漫天黄沙中,稍不留意就会卡弹。更有甚,其奇葩的弹匣更换也十分麻烦,这就导致整个步兵班虽然装备有机枪,但实际上与纯粹的步枪兵也没有多大区别。
 
那么相比来说,作为意军精锐的黑杉军又是怎样的呢?事实上,作为墨索里尼精心打造的黑杉军,其系统吸纳了相当多的退役老兵以及被法西斯鼓动的热血青年,为此相比起意大利王国军来说,黑杉军普遍敢打能战。而编制上,与当时普遍的军制不同,黑杉军模仿了古代罗马军团的编制,以(班(Squadra)-小队(Manipolo)-百人队(Centuria)-分队(Coorte)-军团(Legione)-集团军(Zona))进行划分。其中每个军团下都有一小部分职业军官和庞大的预备役志愿兵组成。

不过这些作战单位也会按照三三制原则来进行编制,如下所示:

3个班组成一个小队(maniple)
3个小队组成一个百人队(centurie)
3个百人队组成一个分队(cohort)
3个分队组成一个军团(legion)
3个军团组成一个师(divisioni,相当于野战师)
3个或者更多的军团组成一个行政师




而在1935年意埃战争前后,黑衫军一个典型的师级编制下辖3个步兵团、1个炮兵营、1个工兵连、2个补充营、1个野战医院、1个后勤补给中心(主要补给食物)、1个骡马运输部队(1600匹用于牵引火炮用的骡子)、1个混合卡车编队(80辆轻型卡车)。值得一提的是,黑衫军的步枪营除了下属的3个步枪连外,没有独立的机枪连。而每个步枪连下属3个排,每个排有3个班,每个班有一挺轻机枪,这很可能是模拟古罗马军团将重心放在500人大队和同时兼顾现代步兵班排战术的原因。总体上,黑衫军的补充营编制和步枪营类似,但其中的每个排都是超编的(60人),而且每排只有一挺轻机枪。另外就是,黑杉军的军械往往会被优先分配,所以其性能普遍要远高于一般的意大利王国军部队。最后,早期的黑杉军更多采用是募兵制和志愿制,因而其军中民族主义十分强烈,在整个意埃战争中表现不俗。
 
那么,战争的另一方埃塞俄比亚的军事情况又如何呢?此时尽管人类已进入了20世纪,但在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则仍是封建帝国制度,其时任皇帝的为塔法里·马康南,即后来的海尔·塞拉西一世。不过与一般帝国不同,埃塞俄比亚的封建领主仍掌握有相当权力,在塔法里还是年轻贵族的时候就努力追随孟利尼克二世的改革。值得一说的是,后者也是现代埃塞俄比亚的缔造者,并且正是在孟利尼克二世的领导下,埃塞俄比亚打赢了第一次意埃战争。但在孟利尼克二世骤然离世后,埃塞俄比亚的后任君主埃雅苏不仅无力继续将近代化的事业进行推进,同时也压不住国内陆方封建军阀的割据。
 



至1916年,经过皇族会议最终决定将埃雅苏罢黜,而改由塔法里·马康南担任摄政。其后塔法里将主张改革的各个阶层集结在麾下,他们自称青年埃塞俄比亚派,代表革新派地主、商业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利益,与佐迪图和军务大臣乔奥吉斯为首的保守派,以及埃雅苏王子为首的复辟势力展开斗争。1920年至1921年,塔法里平息了埃雅苏在意大利策划及支持下的叛乱并俘获埃雅苏,方才使得复辟派遭到致命打击。而在国内局势稍定的同时,塔法里设法剪除林立的割据势力,把各省自治改由中央政府统一管辖;文官实行薪金制,地方财力集中于中央。与此塔法里极力主张发展教育,扩大国立学校,在1925年更创办塔法里·马康南学校,并且他也十分鼓励显要皇族创办和资助学校。外交方面,为了确保国家发展能有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塔法里力主参与国际事务,利用多方合作来增加实力。经过努力,埃塞俄比亚在1923年加入了国际联盟;又在1928年、1929年、1930年先后与意大利、美国、日本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1930年同英、法、意缔结三国供应埃军火的协定,同美国谈判修筑水坝。这些都是埃塞俄比亚这个非洲国家在外交的重大胜利。而在一系列改革中,塔法里最为重视的是军事改革,他不惜巨资进口先进的军事装和聘请了主要由比利时人组成的外国顾问,以建立和训练新军。同时,塔法里还建立了一支空军,而这在当时的非洲来说可谓破天荒的,因为尽管历史早已表明非洲诸国的军事发展已远落后于世界,但能像塔法里一样敢于斥巨资打造空军的却基本没有,甚至于塔法里宫廷里也对他的这一做法颇多微词。但很快,接下来的一系列事件却表明了塔法里的远见卓识。
 
1930年初,佐迪图的前夫、冈达尔省和贝格姆迪尔省的总督古格萨·沃利公爵率领由机枪和野炮装备的数万名叛军进逼亚的斯亚贝巴,沿途得到提格雷、戈贾姆两省封建主的全力支持。而尽管变其仓促,但塔法里面对这些挑战仍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面对地方军阀巴尔查,塔法里时,塔法里一面采取怀柔的方式安抚其心,同时又秘密对其下属进行贿赂和瓦解。等到后来塔法里以重兵包围巴尔查的兵营时,后者的士兵几乎已经全部跑光,巴尔查只得投降,最后被投入监狱。与之相对的,在对付实力强大的古格萨叛军时,塔法里做好了充分的应战准备,新装备的飞机使得帝国军克服了埃塞俄比亚交通不便地形复杂所造成的通讯困难,很快便让塔法里完成了对叛军的包围。尔后,古格萨军队受塔法里先遣部队的引诱,误入包围圈,塔法里则以大炮飞机轮番轰炸。同时飞机还散发了西里尔大主教所签署的传单,号召基督徒们不要为古格萨卖命,此举瓦解了叛军的士气,并纷纷投降。战争从清晨一直持续到将近中午,穆卢吉塔指挥军队密集冲锋,一举歼灭敌军,古格萨本人受重伤而死。古格萨身亡后,佐迪图精神崩溃,一病不起,数日后死去。1930年4月3日,塔法里向全国发表公告,宣布女皇已经离开人世,要求大家各安其职,“我将按照我的父辈传给我的法律和赦令统治你们”1930年11月2日,38岁的塔法里正式加冕称帝,称海尔·塞拉西一世(阿姆哈拉语中“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权力”之意)。
 
海尔·塞拉西称帝后,大力实施酝酿多年的改革措施。他以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为蓝本,于1931年颁布了埃塞俄比亚有史以来第一部宪法,即“1931年宪法”。宪法确立了议会制度,设立参议院和众议院,谈论由皇帝交议的各项事务。参议员议员经皇帝提名从贵族中选出。众议院议员经贵族提名产生,“直到人民有能力时进行选举”。宪法还规定加强司法部门的工作,法官要“从由司法经验的人中挑选任命”,独立行使职责。国家的财政收入归国库,需要时只能“按照年度预算的规定使用”。这些规定对封建势力多少有些限制。宪法里还有些保护人民权力的条文,如承认公民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公民有工作的权利、居住和迁徙的自由;反对强迫劳动,维护人权等等。
 



这部宪法还确认了海尔·塞拉西的“神圣”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规定皇帝有权召开和解散议会,任免大臣,在议会两院休会期间发布代替法律的赦令;皇帝握有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对外有权同外国谈判和签订条约,宣战。宪法还写上海尔·塞拉西的家系是“唯一合法的皇族”应不间断地传至后世。显然这些都是以法律形式维护君主权力的措施。然而虽然海尔·塞拉西为了皇权专制颁布了一系列的独裁法令,但他在禁止奴隶贸易上却是十分开明的。其1931年再次发布赦令,规定凡是继续从事奴隶买卖的人都将受到严厉惩处,地方当局办事不力者,轻则罚款,重则撤职交由法院处置。随后塞拉西在全国各地分设62个奴隶事务管理局,负责具体事宜,严格执行主人死后奴隶随之解放的原则。成效明显,至1934年埃塞俄比亚全国已解放奴隶达4万多人。而在国家建设方面,海尔·塞拉西着力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和立法制度。首先,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设置教育部,领导教育工作。创办国立小学,除使用当地语言外还学习英语或法语。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各个省兴办了10所小学,还在首都开设了一所女子学校,另有酋长子弟学校一所。在积极聘请外国教师的同时还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其次,鼓励发展报刊新闻事业,创办了几家印刷厂。第三,废除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习惯法,颁布了《惩治犯罪条例》,依靠法制稳定社会秩序。此外,他还效法西方的科学文化模式,设立国有银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战前双方军事准备
在以上种种改革的同时,海尔·塞拉西其实非常明白意埃间的战争只是早晚的事,为此除了在外交内政上极尽心血外,海尔·塞拉西所更为关注的是军事层面的建设。不过尽管此前海尔·塞拉西已经挫败了国内主要的封建军阀,但仍没有获得完全的胜利,至1935年意埃战争爆发前,埃塞俄比亚的军队主要由下述几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也是最具现代化和战斗力的是海尔·塞拉西仿效西方建立起来的皇帝卫队和中央军,其中皇帝卫队装备最好,同时也接受军事训练最多,在开战前该部包含12个轻机枪排、3个重机枪连、1个迫击炮分队、1个骑兵中队、3个营的驮运火炮部队、1个电报通讯排、1个医疗部队以及1支军乐队在内共计约不到2000人,而中央军则主要以步枪兵为主,后者也有数千之众。上述部队依次经过奥地利、法国但主要是比利时人的训练,在纪律、装备和训练上都是采用的西方模式,但总体来说,以皇帝卫队为首的埃及正规军其人数不到1万,规模十分有限。
 



除此而外是地方军阀和总督的部队,这些部队大部分是传统的埃塞俄比亚武装,老实说尽管他们的枪械普及率并不低,但事实上由于各地部队主要由总督自己负责采办,故而其装备的武器也可谓是五花八门。最后则是来自于埃塞俄比亚各部落的部族勇士,这些勇士往往穿戴着代表着各自部落的特色服饰,同时也手持着他们所擅长的各式武器。好一点的有其祖父辈参与第一次意埃战争时所用的步枪,而差一点的则往往还装备着中世纪的弯刀与长矛,但胜在人数众多,同仇敌忾,为此倒也并非不能一战。
 



至于后勤上,塞拉西也曾尝试有组织过一支车队,但在战争期间由于意大利的空中压制,这些车队并没有很好的起到作用,何况说整个埃塞俄比亚也没几条像样的公路。而另一点有趣的是,最早西方人在为埃塞俄比亚建立新军时曾像西方一样为每名士兵都配备了军靴,然而埃塞俄比亚人却都更喜欢赤着脚在野外奔跑,为此西方教练尽管无奈,却也不无诧异的发现这并未影响埃塞俄比亚士兵翻山越岭的能力。不过总体上双方的合作还是有一定成效的,其中最为进步的是比利时军事顾问为埃塞俄比亚军改进了士兵用于携带食物的背包,这大大减轻了埃军的后勤负担。与此同时,绑腿也被视为一种难得的进步。
 



而除了上面的地面部队外,事实上埃塞俄比亚还有一支约有12架飞机的小型空军,但由于飞行员基本是向外国招募来的志愿人员,为此其质量可谓良莠不齐,并且大部分的飞机也都是即将被淘汰的老旧型号。故而在开战时,这支微小的空军几乎也没有发挥出什么作用。而除以上种种外,由西方主要是比利时的军事顾问为埃塞俄比亚人所带来的军事准备中,最有争议的部分要数对堑壕工事的挖掘和利用,可实际上这方面埃塞俄比亚人能掌握的并不多。但也或许正是因为军事顾问的影响,使得后来战争中埃军主力选择了依托工事死打硬拼,虽然一方面也确实因此打破了意大利的闪击企图,但换个方面讲,也或许正是过于执着的凭借工事硬扛,使得埃军为数不多的正规部队提前消耗殆尽,这为后来埃方的战败埋下了伏笔。
 

战争进程
早在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扩军备战时,塞拉西其实就已经看出了墨索尼里的战争意图,但彼时由于国力弱小,塞拉西只能尝试以外交途径希望能将战争的爆发尽可能延后。意埃双方于1928年签订的和平友好条约一度也让塞拉西认为获得了难得的缓冲,但仅仅6年后意大利便开始在索马里向埃军频频发起挑衅,其中最为严重的是1934年12月5日的瓦尔瓦尔事件,意军越过边境深入瓦尔瓦尔地区并袭击了当地的埃塞俄比亚驻军哨所,战争于是一触即发。而在意大利方面,意军在北起厄立特里亚,南至意属索马里的三个战略方向都部署了重兵集团。其中,主攻部队放在北部的厄立特里亚,而南翼和中部则为策应。按照这个计划,意大利军队的北部主力由由东北非意军总司令德博诺将军指挥(1935年12月由巴多里奥元帅接任),其作战序列为厄立特里亚第一、二、三军,后又增派厄立特里亚第四军及马里 奥蒂和库图雷将军的的两个纵队,总数达25万人,另包含坦克112辆、汽车3700辆、火炮580门和飞机126架,其目标是由北击破埃军防线并直插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而在南部战场,即意属索马里方向,有两个战役集群,约11万人,由格拉乔亚尼将军指挥,其中还包含有坦克45辆、汽车1850辆、火炮117门、飞机38架。除此而外,中央方向也编有一个1.7万人的战役辅助集群。后两个集群的目标都是为了吸引埃军注意并策应北部战场。
 



1935年10月3日清晨0500时,意军跨过阿雷布河正式展开全面进攻。5个小时后,海尔·塞拉西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要求人民紧急行动起来,一起拿起武器去打倒侵略者。当演讲到激情处,塞拉西高呼“为了埃塞俄比亚的独立,我将毫不犹豫地洒尽我的鲜血!”不得不说,皇帝的此番演讲深深激励了埃塞俄比亚的人民,人们纷纷向皇帝预设的募兵处集结,而即使无法参军的人们也自愿贡献出自己省吃俭用的粮食来支持埃军的卫国战争。不久之后,皇帝便得以成功募集到一支总数约35-45人的大军。当然,如前文所述,这些部队除了皇帝卫队和中央军外,其组织形式、军事装备与训练水平都十分有限。也正是深知此点,两天后海尔·塞拉西以政府名义,向国际联盟发出照会,表达了埃塞俄比亚抗击侵略者的决心,同时也希望国联能对意大利的无理入侵进行谴责和制止。但此时国联中的各国各怀鬼胎,以英法为首的大国均不想因为埃塞俄比亚而开罪意大利,使得其投入已渐渐成为欧洲不稳定因素纳粹德国的怀抱。为此,英法一方面在表面上进行有限谴责,另外一方面却坚持不对苏伊士运河进行管控(这使得意大利可以自由转运其兵员和物资)。最终,塞拉西所期望的国际干涉并没有起到预想中的效果。
 
打铁还需自身硬,想明白这个问题的塞拉西很快便将注意力重新放在了军事上。当是时,埃军统帅部的作战计划是:军队先从边境后撤30公里的山区,以重兵扼守险要地段进行机动防御作战,为尔后转入反攻创造条件。根据这一指导,埃军的展开计划是:以塞朱姆、卡萨、穆卢吉塔等等公爵共同指挥的约15—20万人在北线作第一线防御,南线则由涅西布和德斯塔二拉斯指挥的约10—15万人形成南部防线。而皇帝本人指挥的包括1万中央军在内的11万精锐则在首都中央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开赴前线。客观的说,埃军这一战略与1895年时第一次意埃战争时所使用的战略基本一致,都是力求御敌于国门之外,所以某种角度上说,其实第二次意埃战争中的双方都轻视了彼此。
 



10月6日,北部意军突破埃军防线,攻占领阿杜瓦,提格雷总督古拉格投敌,2天后意军进占领提格雷省首府马卡累。而另一面,南路意军在格拉齐亚尼率领下,从意属索马里进攻欧加登,11月8日占领戈腊黑。但尽管南北两路进展都还算顺利,然而中路由阿萨布进攻的东路意军却受阻于埃军的殊死抵抗,这使得北部意军的翼侧出现空隙。10月15日,意军攻陷埃国古都阿克苏姆,但随后却在继续南下时遭遇上埃军名将穆卢吉塔所统帅的10万大军的凶猛反击。见状,北部意军统帅德博诺拒绝执行墨索里尼继续进攻的命令,而暂缓攻势企图通过以废除农奴制的解放者姿态来赢得当地人的好感。
 



埃米利奥·德·博诺,于1866年3月19日出生于卡萨诺达达。早年毕业于军事学院。1884年进入现役。在第一次埃意战争中首次参战。1911—1912年意土战争期间,为中校军衔,在利比亚供职。意大利参加一战后任第二军参谋长。1915年晋升上校军衔。7—12月前几次伊松佐河战役中指挥意大利军队在卡索地区(的里雅斯特附近的拉克斯)作战。1916年晋升少将。1916年5月8日—6月10日在奥军实施特伦蒂诺战役期间,他指挥萨沃纳旅和第三十八师作战。1918年3月升任第九军军长,率部参加了皮亚韦河战役。1918年后期晋升中将。可以说,作为三朝元老,德博诺的威望和作战经历都是十分丰富的,但恰也是因为对第一次意埃战争记忆犹新,导致这位老将的作风颇为稳健,我们不能说他的怀柔政策没有效果,但对于当时的墨索里尼及意大利来说,对埃塞俄比亚的战争若不能速胜,那其后的国际局势走向是很难有人能预见的。为此,墨索里尼一再催促德博诺加快进攻,甚至在11月16日更给德博诺晋升元帅以做激励,然而无论墨索里尼如何胡萝卜加大棒,德博诺就是不愿继续深入。12月17日,忍无可忍的墨索里尼解除了德博诺东非意军司令职务,而改由胆大鲁莽的巴多里奥接任。事实上,不管是乔瓦尼·梅塞还是弗朗切斯科·津加莱斯,都是那时候意大利军中少有具备现代化战争理念的将领,但奈何意军讲究论资排辈,为此,这两位后来意军中的优秀将领并没有被放在关键位置上。不过有意思的是,即使是以鲁莽号称的巴多里奥,在到达北部意军前线后,却也不得不因为缺兵少粮的态势而选择了与德博诺一样的做法。此时,埃军方面穆卢吉塔抓住机会,以正面部队牵制的同时,令塞朱姆公爵和卡萨公爵的两个军团则负责攻击泰姆比恩。作为配合,南线的伊米鲁公爵也亲率率1个军团越过塔卡泽河收复锡莱并威胁意军侧翼。至1936年1月,埃军解放北部亚比亚迪城,并一度合围了不少意大利军队。眼看着意军就要重演先辈20世纪阿杜瓦的惨败,墨索里尼授权北非意军可以使用毒气弹,这一度挫败了埃军的攻势。不过事实上意军的第二次进攻真正的杀手锏,却是来自于南路由格拉齐亚尼指挥的进攻。
 



鲁道夫·格拉齐亚尼于1882年出生,1908年开始在殖民军中服役,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年起,在驻利比亚的意大利军任职。1930年晋升为少将,1932年晋升为中将。在历史上,尽管因为后来与英军的作战中格拉齐亚尼被打得凄惨而被讥讽为废材将领,但他却还是意军中少有的装甲先驱,甚至相比后来鼎鼎大名的古德里安来说,格拉齐亚尼都要更早从事装甲战的研究。此时,格拉齐亚尼将手下的部队编成四支机动部队,即马雷蒂集群,贝尔贡佐利集群,阿贡斯蒂尼集群和弗鲁斯基集群。前两者以装甲部队为主,另外两队以步兵为主,宛如日后德军中的装甲师与装甲掷弹师。1月15日,南路意军以坦克飞机开道,于多洛方向展开进攻,埃军统帅部此时注意力都在北部战场,几乎瞬间就被格拉齐亚尼撕开口子并突入纵深达数百公里,5日后,意军占领博拉纳首府奈吉里并向埃国重镇锡莱进发。
 
而就在南路意军得手的同时,北部意军也开始动作,从1月20-27日,巴多里奥连续发起两次泰姆比恩战役、恩德尔塔战役以及安巴阿拉达姆战役,这一举动重创了北部的埃塞俄比亚军队,兵锋直指德塞。不得已,塞拉西在权衡后决心率最后的中央预备队北上与意军决一死战,毕竟德塞一丢,则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就将无险可守。1936年3月31日,塞拉西在梅丘(也译迈丘)率领包括皇帝卫队在内的十万埃塞俄比亚军向北部意军展开了殊死进攻,战斗期间甚至塞拉西本人也亲自操作机枪对意军进行猛烈射击。但无奈在北部意军飞机、大炮和机枪的轮番绞杀下,埃军虽勇却无力回天,最终埃军向德塞方向撤退。
 



巴多里奥见状,当即命令意军展开追击,4月7日,意军攻陷北部重镇德塞,随后巴多里奥编组一支约2万人的部队向亚的斯亚贝巴杀去。4月14日,为响应北路进攻,南路意军也向哈勒尔方向展开攻势。
 



4月30日,已几乎是光杆司令的塞拉西回到首都,他召开御前会议却无奈的发现摆在眼前的只有流亡一途。5月2日,塞拉西一行乘坐专列火车前往吉布提,并转乘英国军舰开始了他在海外的4年流亡生活。5月5日,意军攻占亚的斯亚贝巴。5月9日,墨索里尼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并成立意属东非帝国,至此,历时近6个月的第二次意埃战争以埃塞俄比亚的失败而告终。在这场战争中,意大利损失约1万人,而埃塞俄比亚包括皇帝卫队在内共计损失约27.5万人,其余还有各地不计其数的随军民众。
 
但事实上对于战胜国意大利来说,由意大利挑起的这场战争却远并没有结束。此后数年里,攻占埃塞俄比亚的意军始终受制于当地埃军游击队的打击,而墨索里尼意图从埃塞俄比亚获得的矿产资源也始终没有机会被意大利开采出来。1941年5月5日,塞拉西在英军的帮助下成功夺回了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而墨索里尼则在数年后被意大利游击队所枪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