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如戏,也要儿戏

 雅博学苑 2022-01-19

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八年级下册语文

---我在加拿大给儿子上语文课

第一讲: 人生如戏,爱社戏,更爱游戏!

回姥姥家串个门,让鲁迅写得如此活灵活现!

我:《社戏》,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它的意思。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我们现在管某一个小区叫“社区”,也应该是这么来的吧。

儿子:社区,应该是来自这个说法。社戏,这在当时就算是很典型的民俗了吧。

我:那是肯定的了。当时哪有什么娱乐啊?尤其是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想要看热闹,社戏算是最大的热闹了。可是作者,写了这么一篇有人说是散文,有人说是短篇小说的东西,到底写了多少社戏的内容呢?我们不妨来看看!

你先读一遍,用笔记下感兴趣的事儿,人,景物。

儿子:好,不过我先问个问题:到底是散文还是小说啊?看预习里面他是十分怀念这个戏的,那应该算是回忆性散文喽?

我:哈哈。似乎都行。但是我主张归于小说,为什么?

1.本文出自鲁迅全集中的《呐喊》,是小说集。很多书评都是认为是鲁迅的短篇小说;

2.教材中的文章跟原文相比有删减,把成年后两段看戏的经历删掉了。我想原因有二:一方面对比成年和儿童的看戏经历,写出心境的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看戏的趣味已经不在;另一方面成年后的鲁迅弃医从文后成为反封建的先锋,如果加上前面一部分就冲淡了民俗和童年趣事的味道。删掉的那部分恰恰暗含着对封建社会和思想残余的不喜欢。

为了更加突出作者回忆童年趣事儿,以及凸显教材第一单元里民俗味道的中心意图,就把文章进行了调整。让我们看到童年回姥姥家看社戏的生活场景。

所以什么体裁,在我们的课文里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儿子:明白了。

我比较感兴趣的人、事、景等

人:主要描写了双喜,其他人物还有阿发、桂生、六一公公。双喜:胆大心细、聪明伶俐、自信,能为他人着想,体贴,有责任心。阿发:天真、调皮、质朴、热心、憨厚、无私。桂生:纯朴、勤快。六一公公:宽厚、善良、纯朴、好客、热诚。

事:1.平桥村的生活:

掘蚯蚓;去钓虾,虾归“我”吃;一同去放牛。

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快乐地生活。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犯上”的顾忌。

因此,平桥村对于作者而言是乐土。

2.最大的吸引力是看社戏,而为了看戏有了波折:

波折一:一时叫不到船——转机一:八叔的航船回来了。波折二: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转机二:少年们愿意和“我”同去。波折三:怕外祖母担心——转机三:双喜用写包票的话做了保证。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们的友爱、聪慧,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

这是典型的小说情节的写作方法。有起有伏,吊足胃口。

3.社戏,让我及所有读者大失所望:

不好看。原因: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并不停地唱着。

4.无奈返回路上的插曲,让我们回味无穷:

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的热情好客、纯朴善良、天真活泼。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生难忘。“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是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不仅仅是塑造了生动的阿发的形象,而且为了后文的六一公公出场留了伏笔。也为全文总结这是我看得最好的社戏,最好的罗汉豆的一个最有力的证明。让读者明白,其实社戏是一个牵挂的理由,小伙伴们一起嬉笑玩乐的日子才是真正的“社戏”。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看你有戏!”,一群孩子更是一场大戏,天天有热闹!

景:

夏夜行船的美景:

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触觉:感到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视觉:碧绿的豆麦田地、水气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渔火

这段描写,从感官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婉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放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急于看社戏的“急”

作者没有直接说,我急,我急,我急急急!而是通过两个误认,衬托出我的急!

“我”坐航船去看社戏途中曾有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认成赵庄,一是把“渔火”误认成戏台上的灯火。

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到赵庄看社戏的心情。

返程路上的反衬:

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我”对赵庄的留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正面、侧面进行描写,突出船快,表现了孩子们驾船技术的高超。

我:好!那如果你把给你印象深刻的这些人和事儿还有景物的描写,用一条线索串联起来,你会用什么词呢?

儿子:看社戏。从平桥村去赵庄看社戏。

我:对,根据这个线索,你就可以把课文轻松地分为三个部分:

可划分为三部分:①看戏前(第1~3段);②看戏中(第4~30段);③看戏后(第31~40段)。

那整个看社戏的故事,有哪些是详细写的,哪些略写的呢?不能面面俱到吧?

儿子: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包括看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详略之间,又并非简单化地截然分开的详写中也间杂着略写,略写又不是作笼统地交代。

我:那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其实看戏并没有看得过瘾,反而有很多遗憾,也就是说,社戏只中真正演戏的部分很无聊,那到底作者写《社戏》的目的何在?

儿子:题目是《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并不多,作者用不少笔墨在开头写“我”到外祖母家的其他生活以及看社戏遇到的困难,在结尾又写了六一公公送罗汉豆的事,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作者所怀恋的不是社戏本身,而是在看社戏过程中与农家孩子结下的诚挚友谊和农村的自由生活。“社戏”作为一条线索,在文中起着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我:那为了突出这个中心思想,作者的语言上下了哪些功夫?更好地符合各自的人物特点呢?注意:这也是写小说最重要的事情哦!

儿子:语言生动简练,富于表现力。“我”未能去赵庄看戏时“急得要哭”,“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简练而又具体的语言真切地写出“我”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而在找到船可以去看戏时,“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一句夸张的话,生动地写出“我”如愿以偿的喜悦。

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了小孩子的那份急切的心理。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也没有什么高低。把小孩子想看又困得要命,不看又舍不得的状态写得非常真实,有趣儿。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形容船划得又快又稳,侧面赞美孩子撑船的水平高超,同时也写了孩子们急于回家的心情。

我:那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本文的中心思想了。通过看社戏而又没能看得精彩和过瘾的这个民俗事件,作者想表达什么?

儿子: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我:完全正确!

其实,人生如戏,当鲁迅回忆起来这段生活,在1922年开始写它的时候,更多的是对于自由自在的童年的各种游戏的怀念和向往。对于社戏本身,其实并不是那么热衷,只不过是孩子们天生爱热闹罢了。

人生如戏,与其说是爱社戏,还不如说是爱游戏。

这样来说,你就可以把课后第一题完整地填写好了。

儿子:

随母省亲 ---- 平桥乐趣---- 看戏波折----- 夏夜行船

社戏无趣 ---- 偷豆宵夜---- 好客公公----- 好豆好戏

我:鲁迅的人和文风,我们比较熟悉了。虽然文字介于文白之间,但是也并不晦涩。只不过我们要费心地记记,查看一下而已。以备老师突然搬上考卷。

儿子:

消夏:过夏天。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归省(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经·斯干》的头两句。意思是潺潺(chán chán)的山涧水,深远的南山。秩秩:水流的样子。斯:这个。干:山涧。幽幽:深远。旧时孩子上学总是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行(háng)辈:排行和辈分。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惮(dàn):怕,畏惧。春赛:春天举行的赛会。旧时民俗,在节日或者神的生日,准备仪仗、锣鼓、杂戏等迎神像出庙,周游街巷或村庄,叫做“赛会”。絮叨:翻来覆去地说。伊:第三人称代词,五四时期的文章里常用来指女性。撺掇(cuān 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写包票:也称打包票,表示对某件事情有绝对把握。“包票”是保证书一类的东西。委实:实在。凫(fú)水:游泳。弄潮的好手:懂得水性,善于游水使船的人。弄潮:在潮头搏浪嬉戏。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蕴(yùn)藻:水草。也可看作“蕰藻”。叉港:同大河相通的小河道。白地:空地。疏疏朗朗:稀疏的样子。一折:一出。漂渺:通常写作“缥缈”或“飘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罗汉豆:(方言)蚕豆。旺相(xiàng):茂盛。撮(cuō):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渴睡:很想睡觉。向午:将近中午。棹(zhào)着:划着。楫(jí):桨。姑奶奶:娘家人称呼已经出嫁的姑娘。这里指“我”的母亲。

本课的学习思维训练:

1.如果按照常规的字词、划段、分析、总结,也会像社戏本身一样无聊,不如找到兴趣点,来逐一探讨,进而练成线索,找到脉络,弄清作者的用意和方法;

2.字词要开始适应自学,看到一个词,就应该想到它可能的考点在哪里?

3.《社戏》进入教材被删减,找来全文,猜透编辑的用意,更加明确本文的中心和重点。

4.经典的景物描写要耳熟能详,最好能背诵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