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方 | ​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与新文科建设——综合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

 顺其自然h 2022-01-19

专家论坛

图片

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与新文科建设

——综合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 

丁方

内容摘要:当前中国社会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与转型,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同样如此。近些年,由于综合高校中艺术学院一成不变的教育理念,再加上不断扩招,使广大艺术学子在毕业时面临就业难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所学知识与急速发展的社会现实无法结合,这与国家“双一流”建设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相去甚远。文章通过对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经验教训的分析,探讨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如何通过相关课题/项目申报与实施,在技术艺术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实施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将国家倡导的“新文科建设”具体化。
关键词:文艺复兴;艺术教育;技术艺术学;新文科建设;复合型创新人才

早在数百年前,西方文艺复兴以“艺术与科学”为理念,倡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强调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这对我国综合高校的艺术教育具有启发意义。因此,将“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理念引入高校艺术教育中,是对国家近期推出的“新文科建设”举措的积极响应。实际上,新文科建设是“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的另一种提法,“艺术+科学”作为文艺复兴的方法论,在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中落地为“技术艺术学”一流学科建设。

一、目前中国综合高校艺术教育
得失分析

我国高校当前的艺术教育模式可追溯到1632年捷克知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所编撰的《大教学论》,书中提出了统一学校制度、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扩大学科门类等一系列概念,这种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体现了工业化社会流水线式的培养方法,它强调教育模式的标准化、集约化与规模化,注重培养学生对具体知识的学习能力等。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综合高校艺术教育呈现出如下特征:第一,教育的公平性。现代国家在法律层面严格保障教育的公平和平等,人们不分宗教、种族、性别、阶级地位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第二,教育的民主性。中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已经普及,惠及每一位公民,法律规定每一位国民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第三,教育的生产性。劳动生活和社会生产与教育相结合是现代化教育的特征。高等艺术教育在过去数十年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普适性,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综合高校的艺术教育由于普遍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全面能力的培养,日益暴露出诸多弊端,具体问题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人文素养缺失

综合高校艺术教育套用专业美术/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无法发挥其自身优势,使综合高校的人文、社科资源白白浪费。专业美术/艺术院校以传授专业技巧为特长,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娴熟地掌握各艺术门类技艺,但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同时也缺乏必要的人文知识积淀。而综合高校中各院系建制齐全,拥有大量人文社科优秀人才,这些宝贵资源能为艺术工作者提供学术滋养与精神动力,但综合高校所属艺术学院却对这些资源视而不见,往往简单照搬专业美术/艺术院校的经验;即便各高校都开设有文化选修课,艺术生的学习也常流于表面形式,人文知识无法内化到学生自身的艺术创作和工作实践之中,因此造成专业方面比不上美术院校,人文方面又比不上综合大学,处境尴尬。

(二)扩招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在2000年左右迎来了招生高潮,据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的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有298个高校均设有艺术类专业。而到了2001年,仅三年的时间就增加了一倍左右,达到597个,到2007年则有800多个高校设立有艺术类专业,目前仍呈上升趋势。艺术类专业已经超过了法学、文学和医学等多年持续发展的热门专业,后来居上。其后果是扩招规模总量的增长大大超出各种投入的增长幅度,教育资源严重供给不足,造成了学科专业结构失衡、课程内容陈旧、教学管理滞后、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

(三)高校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隔阂

综合高校艺术教育注重对艺术技巧的学习,没有将艺术作为人文社科领域的一部分来合理对待,造成了艺术与社会实践之间的断层,使学生无法将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愿融入到社会现实环境之中,形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综合高校艺术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难问题,许多艺术学子不得不向其他行业转型,浪费了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时间。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艺术教育模式有利于快速地提升国民整体的艺术素养,但模块化、工业化的培养方式只是划定了艺术教育的基本线,在培养更高级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当下的高等艺术教育缺点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提出新的教育要求,这便是推出“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的社会基础。

二、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

在新时代,“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理念特指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文理交叉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打造复合型创新人才,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社会栋梁。从狭义角度看,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是采用文艺复兴时代培养艺术人才的先进方法;从广义上来讲,则是一种对现代商品社会中被异化的人性进行整体修复的教育方式。自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以来,资本的扩张和商品经济的惯性,使得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造成人性处于日趋异化的境地,它不仅在发达国家大为肆虐,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各行其道。在中国,这种异化的负能量在改革开放期间急速膨胀,急需在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理念引领下进行修复。同时,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必须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放在“技术艺术学”的建设之下去予以阐释并践行,这样才能促成人文理念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使综合高校的艺术教育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历史上的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特指15、16世纪发生在意大利的文化艺术复兴运动。一般认为,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与吉贝尔蒂(Ghiberti  Lorenzo)在1401年的青铜雕刻门之争拉开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帷幕。但若从人类文明史的广阔视角来看,欧洲文艺复兴实际上是一场包含了加洛林文艺复兴、奥托文艺复兴、十二世纪文艺复兴、法兰克文艺复兴、尼德兰文艺复兴、意大利文艺复兴、英格兰文艺复兴、西班牙文艺复兴、德意志文艺复兴等,自公元9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18世纪的一场近千年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核心内容是发掘轴心时代东方古代文明的遗产,使之成为人类文明继续前行的动力。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自此,西欧进入黑暗时代,文化凋敝,直到查理曼大帝(Charles the Great)所主导的加洛林文艺复兴出现,欧洲才迎来了首次文化复兴。查理曼大帝通过建立教育系统来推进法兰克王国的文艺发展,通过恢复希腊的“七艺”——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来指导人们改变生活方式。“七艺”课程很快发展成为较为完备的欧洲课程体系,该体系对人在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生活与艺术方面进行了全面塑造,其重要作用是为后来欧洲持续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做了古代典籍的搜集整理、文化学术人才的初步培养及拉丁文字定型方面的各项准备。

在加洛林文艺复兴的基石上,欧洲各国开展了多次文艺复兴运动。神圣罗马帝国的开创者奥托一世开创了“奥托文艺复兴”,大力弘扬古典文化。12世纪,欧洲迎来了大教堂和大学的时代,哥特式教堂大量兴建,秉承着“七艺”教育理念的大学也如雨后春笋般在欧洲各地出现。与此同时,由阿拉伯文所记载的古代希腊著作相继被翻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理念与基督教义结合形成了经院哲学系统。

历次文艺复兴虽然出现的时间、地点和主导的人物不同,但都是对人类经典文明的回顾和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最终汇聚到了15、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这面旗帜下,形成了以人文关怀为主导兼具科学精神的艺术教育理念。

(二)15、16世纪文艺复兴艺术教育

欧洲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带有革新性,其成果是将早期作坊式的师徒传授转变为强调科学知识、人文素养的学院教育。其教育理念主要由两大核心思想构成:一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二是艺术学院体制的建立。

实际上,文艺复兴的精神内核,是对人性全面发展的关注,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理念亦是如此,特别强调精英人才的培养在整合科学与艺术两大体系的基础上实施。在那个时期不仅诞生了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哥白尼(Nikolaj Kopernik)等科学巨匠,也出现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我们从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论绘画的笔记中可了解到,他致力于将绘画从一种手工技能提升为科学,他认为绘画是从“数学证明”出发的、基于“世上最为真切的经验”的科学;同时代的天才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文艺复兴时期发明了透视法,壁画大师皮耶罗·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将音乐与数学中的规律运用到绘画之中,知名的学者型艺术家阿尔贝蒂(Leone Battista Alberti)在其著作《论绘画》中指出艺术家与画匠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于是否具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并且运用于创作构思,他因此强烈呼吁画家广泛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鼓励他们与博学之士交朋友。这一主张不仅成为当时的主导思想,而且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西方艺术教育体系。在15世纪的佛罗伦萨,一大批星光璀璨的艺术大师,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吉贝尔蒂、曼坦尼亚(Andrea Mantegna)等都受到该思想的影响。他们不仅是画家、建筑师、雕塑家,更是富有思想性的学者,他们的光辉一直照耀到今天。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教育的另一特点是专业艺术院校的诞生。16世纪开始出现专门为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师设立的艺术学院。米开朗基罗就曾在美第奇家族主持的“美第奇学院”中学习雕塑,后来成为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首任院长,闻名世界的“学院美术馆”就是其见证。达·芬奇也是美术院校的创立者之一,在德国佩夫斯纳的著作《美术学院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佩夫斯纳通过装饰着交织纹样的6幅铜版画和一幅头戴花冠的少女侧面像铜版画上出现的“莱奥纳尔多-达-芬奇学院”的题铭以及帕乔利、明茨等众多学者的文字或书信资料,证明了达·芬奇学院的存在

综上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教育摆脱了传统的师徒授课方式,而转化成为科学化、系统化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体系不仅保留了向轴心时代伟大文明学习的传统,而且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现代艺术教育虽然脱胎于文艺复兴艺术教育,但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文艺复兴艺术教育中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被弱化了,原先整体的知识系统也被碎片化了,人的全面发展沦为空洞。这正是我们为何要倡导回归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的原因所在。

三、一流学科建设与“技术艺术学”

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的方法论是“艺术与科学”,若落地在我国目前的“双一流”建设之中,就是“技术艺术学一流学科建设”。作为国家大政方针的一流学科建设,是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其目的是通过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来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为当下全球教育理念的转变作了全方位导览,并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方向——将教育从原先作为个人发展的工具转变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载体。报告中提出了新型人文教育观,旨在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综合、分析、推理、演绎、归纳、假设、获取信息和批判性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该报告也成为我国目前开展的新文科建设的根据之一。

一流学科建设在艺术教育领域的途径,是运用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理念,通过技术艺术学的孵化与建设进行落地与实施。综合类大学艺术学院可推行的改革方法与路径如下:第一,加强学科前沿领域探索,通过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前沿信息,运用交叉学科、跨领域研究的方式在知识结构上使学生具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第二,将人文类课程列为必修课程,增加哲学、美学、文明史等人文课程,全面夯实学生人文修养的基础。第三,严格把控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高校教师的聘用标准从授课型教师转向科研型教师,使教师能够带动学生参与课题/项目申报与实施。第四,注重艺术教育领域产学研能力的培养。综合大学的产学研方面,多偏重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对于艺术文化领域较轻视。美术、影视、设计、创意、文旅、研发等方面早已形成产业化运营模式,如果高校加以重视,艺术领域中产学研市场化的潜力巨大。第五,综合高校中的艺术教育应成为全校师生的人文修养准绳,使艺术教育在综合高校中发挥其滋养人性、弥补人文精神缺失的良药作用。第六,通过申报课题/项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工作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由理论到实践、由全面到微观的全方位训练。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复合型创新人才。

技术艺术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价值是科学+艺术——人文关怀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指导手段。技术艺术学研究领域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以实验室数据、化学试剂、保存与修复技术来书写的由数据技术构成的艺术品历史,其突出功能是对经典艺术作品已失落的价值和技法进行系统的观察、测试。通过对艺术品的剖面研究推出更为完善的保存、修复、创化方案,并还原作品产生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体现了艺术 科学的第一个维度。第二,动画、影像、全媒体科技手段与艺术原创力进行充分结合之后的新型修复、创新研究与教学领域,体现了艺术 科学的第二个维度。

在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方面,技术艺术学一流学科建设强调以课题/项目申报为切入点,改变以往教学与科研之间相互分离的状况,以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通过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对接来打造科学 艺术、理论 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其可行性的实施方式包括艺术教育装备系统提升(教材、教具、教室与师资全方位提升,打造情景体验非遗教室)、文化遗产与数字文化产业融合(构建情景体验智慧博物馆)、通过整体修复思维来融合手工技术与科技手段(艺术 科学)等一系列学术前沿问题,同时努力落实“教产研学用”的社会价值转化。这是解决艺术学子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不对口、就业难等问题的出路。

四、课题/项目的申报与实施
促成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

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视角下的技术艺术学一流学科建设,注重培养学生深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宽阔的国际视野、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这种教育模式通过承接课题和项目得到深化和推广。申报课题及项目尤其是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与国家艺术基金这样的重点项目,可以更好地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课题/项目的申报和实施过程中有利于整合高校各门类学术教育资源、科研力量以及组织框架,促成专业素养良好、理论基础扎实和实践能力优异的国内艺术院校教师、科研人员、艺术学子间的经验交流;有利于造就一批艺术功底深厚、对艺术实践和社会经验均有着良好掌控能力、具有当代眼光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课题/项目申报有利于巩固知识成果。学生平时所学知识都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所学知识无法得到社会实践的证明,大部分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遗忘,这也是造成就业难的根源之一。通过完成课题/项目的申报与实施,可使学生在过程中敲定所学知识的细节与准确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某一学术主题的讨论,不仅得到理论认知的加强,而且可将讨论的内容结集成申报课题,使学术知识在实践中进行深层次的内化,使所学知识在探讨过程中被反复锤炼,并印刻到学生的脑海里。课题/项目的申报和实施也打破了以往课堂式教学师生间无法互动的既定模式,通过设置专题研讨课、工作室实践课、案例分享课、项目辅导课、考察交流课促成课题/项目的完成,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立体认识。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所主持的法海寺壁画修复课题是“技术艺术学”学科运用的典型例证(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重大项目,“艺术技术学”学科建设研究——以法海寺“情景体验教室”为例,编号19XNL012)。该课题通过技术分析与历史研究相结合,一方面运用现代最新科技针对法海寺壁画进行系统的技术分析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还原在古代历史文化语境下壁画所承载的更深层次的宗教、文化内涵。然后通过现场考察、材料提取及实验室分析来建立可视化模型,展现古代壁画的视觉成果。最终将所有数据汇总,结合文献资料,在本课题研究的框架下形成科学严谨的理论总结。

课题/项目申报有利于统筹全局能力的培养。一个优秀的课题/项目的申报往往锻炼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做保证,还要有对事情的预估能力和随机应变的技巧。如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在2018年8月份所承办的“艺术品修复人才培养”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18艺术人才培养项目“艺术品修复人才培养”,编号:2018-A-04-(083)-0614】,在前期准备中便涉及到了培训方向的定位、课程设置、时间安排、人员邀请、场地联系、人员食宿、安全防范、后勤保障等多方面的因素。同时,该项目筛选出我国各大重点高校或艺术机构在综合材料绘画与艺术品保存修复、文化遗产研究等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教学团队;教学方向体现了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包括哲学、艺术史、宗教学、美学、文学、绘画实践、艺术品修复等多个方面。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当中培养了如下几种重要的能力:一是大局观。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的同时锻炼了能够顾全大局的思维方式,使局部问题的处理方法寓于全局之中。二是自学能力。学生在处理课题/项目的相关规章制度、学理文本、操作方法上需要理解相关信息,进而提高了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三是团队协作。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是课题/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四是危机应对能力。在一个长期的课题/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蕴含着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促使学生锻炼对危机的预估和解决能力。

最后,项目申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社会重大现实需求。《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当前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瓶颈期,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是下一阶段国家经济增长的重心。将课堂授课与针对社会问题的课题/项目内容申报的培养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即所谓“科教融合”,才是新时代培养人才的先进方式。教师带队指导,将学术主题滚动申报成相关的课题/项目,使学生把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文化产业课题,这样既能将书本中的学术理论落地,又能获得科研资金,使学术科研活动可持续开展。学生通过项目的申报、组织、孵化、实施、结项等一系列的实践,掌握了相关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如何与国家政策、文化产业以及艺术品有机结合的全部流程;其中的涉及面包括学术理论、人文修养、组织策划、专业实践等多项技能,对于学生面对未来的社会竞争大有裨益。仍以“艺术品修复人才培养”项目为例,该项目符合国家对艺术品/文物修复人才的需求,同时,项目中还邀请国内外知名文化产业公司的高层领导授课,探讨产学研一体化的实施过程,极大提升了参与者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新文科建设背景

目前国家提出的新文科建设,给予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以新的时代诠释。新文科建设的基本概念,是指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形成交叉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及交叉专业的新文科的一系列建设事项与建设工作;而文艺复兴的方法论是“艺术与科学”,恰恰符合“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形成交叉学科”的诉求。如果说新文科的主要建设项目为“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那么该项目完全可以与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的内容进行互换。

新文科的新不仅强调形式之新,更重要的是思维理论之新、应用实践之新,真正为现实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新文科毋庸置疑包含艺术学、美术学。在交叉融合和创新技术的驱动下,传统艺术的创作流程、表现形态、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艺术边界日益模糊。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深度嵌入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认知模式与应用场景,“技术艺术学”的建设与发展正当其时。

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催生了艺术领域新的研究对象和场域,当今的艺术教育正孕育着巨大变迁,艺术学科不可能故步自封,必须实现与医科、工科、农科等多领域的跨界融合。随着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的推广,对数据的获取、分析、挖掘和处理在人文社会科学(包括艺术学科)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为学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与路径。无论是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还是新文科建设,都不是简单地把科学技术嫁接到传统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而是从根本上推进教育理念转变与教学方式的迭代升级,实现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的源流相生;最关键的是打造出解决社会瓶颈问题的产品,这个产品首推“情景体验非遗教室”与“情景体验智慧博物馆”。情景体验非遗教室是通过“教育技术 ”“互联网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带一路”的物质文化遗产融进课堂,同时能使用精品线上课程的形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超时空共享;而按照技术艺术学学理构建的情景体验智慧博物馆则是未来课堂社会化的产品,它的主要功能是能够在里面开设专业的学分课,通过科技手法展示艺术品的剖面与制作流程,线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以虚实结合、增强体验、跨时空资源共享等方式来实现教学、科研、实践的三位一体,目标是真正达成教产学研用、德智体美劳的一体化培养。

结语

总之,“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落实,应该通过课题/项目的申报达成,其愿景为:对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在人类文化层面重建普世价值与文化传统的关联,恢复与重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这样才能在纷乱的现实中寻找到真正的艺术道路,既与个人的发展前途联系在一起,也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发生关联。

注释:

①《大教学论》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教育、系统阐述适应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观点的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书中的内容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制度、内容和途径,提出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并论证教学的简易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速性等原则。

②王振先.“艺考热”与“高校扩招”彰显艺术院校诸多问题[J].艺术教育,2007(11).

③潘鲁生.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策略[J].设计教育,2003(3).

④“铜门之争”指的是佛罗伦萨羊毛商人公会发起的为佛罗伦萨洗礼堂建造第二扇铜门的竞赛,要求竞标的艺术家采用安德烈亚·皮萨诺65年前做第一扇门时采用的四叶饰格式创作一幅表现以撒祭献的浮雕。

⑤美国著名史学家哈斯金斯著有《十二世纪文艺复兴》一书,详细地论证了12世纪的西欧是一个文化上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时代。

⑥“轴心时代”的概念由德国著名思想家雅思贝尔斯提出,指的是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之间欧亚大陆上各个文明不约而同地诞生了伟大思想家,如中国的诸子百家、印度的佛陀、犹太的先知、希腊的哲人等。在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想奠定了整个世界的思想格局。

⑦周一良,吴于星.世界通史资料选编(中古部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⑧阿尔贝蒂.论绘画[M].胡珺,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⑨N.佩夫斯纳.美术学院的历史[M].陈平,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⑩《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中指出“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课、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7.

⑫《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于2017年2月23日印发,发布机构:文化部政策法规司。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当前美术创作的重大问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AF005。

作者简介:丁方(1956-),男,陕西武功人,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东方文艺复兴研究、技术艺术学研究、东西方艺术比较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