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浩弄那点事

 苏迷 2022-01-19
《姑苏晚报》2022年01月10日 B07版

  郑凤鸣

  说起苏州南濠街,不但本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许多商贸、旅游、文化人士也闻讯而来。但是对于为什么它古称“南濠街”,而现名“南浩街”,则知之者甚少了。

  “濠”是形声字,从水,水指护城河。水与豪合起来表示“底部安放有竹刺的护城河”,今演化为“南浩街”。“浩”者,水势浩大之谓也,与护城河亦有关。

  南濠街,因城濠以阊门为界,分为南濠和北濠。城濠西侧以南的护城河称为南濠,堤岸得名南濠街。反之为北濠,今有北濠弄。

  1999年南濠街北段改造,将“南濠街”称为“南浩街”,“北濠弄”也随之称为 “北浩弄”。据《苏州老街志》:北浩弄是U字形,南起山塘桥北堍,北至市立医院北区,西通广济路,长644米。

  人们对南浩街的历史文化了解得比较多,而北浩弄的情况,就鲜为人知了。

  南濠彩子北濠灯

  北濠弄原是一条非常热闹的街巷。弄内曾有大王庙、潮州会馆、东山庙,其中大王庙供奉金龙四大王神像(漕运之神、商业之神)。

  根据《苏州街巷文化》《苏州老街志》记载,地处阊门外的北浩弄与南浩街,原为元宵观灯最热闹处,有“南濠彩子北濠灯,城门洞里轧煞人”之谚。

  苏州灯彩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宋。

  苏州灯彩的工艺十分精巧,以丝绸、纸张、竹木、铅丝等为主要材料,以亭、台、楼、阁为主要造型,结构巧妙、雅致秀丽,具有浓郁的苏州地方特色。配上吴门画派的山水、花鸟、人物等画面,饰以刀法流畅、五彩缤纷的套色剪纸,画面丰富多彩。挂灯、座灯、壁灯、大型艺术灯彩、人物灯彩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元宵观灯,在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正月十三张灯,十八落灯。北浩弄与南浩街到处张灯结彩,宫灯、龙灯、虎灯、兔灯、宝莲灯、莲花灯、荷花灯、琉璃灯流光溢彩。例如走马灯,灯上设置各种故事人物,有西施采莲、张生跳墙、刘海戏蟾之类。灯里燃起蜡烛,冷热空气对流,人物即能循环转动,颇有趣味。范成大有《灯市行》赞曰:“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因为到北浩弄、南浩街观花灯猜灯谜的人太多了,人满为患,把阊门城门洞都堵了,便有了“南濠彩子北濠灯,城门洞里轧煞人”的俗谚。

  名医张仲甫宅

  疯科,是旧时对专治麻风病、精神病的诊所的称谓。张氏疯科在姑苏独树一帜,声名远播江浙两省。当时,张家祖父七兄弟在姑苏城高挂疯科医牌,无人敢争,连上海、昆山、杭州、南京等地,也有张家疯科医牌。

  名医张仲甫宅,在市立医院北区南侧的北浩弄26号,是一幢民国老楼,青红砖构成外墙纹饰,民国建筑特色明显。

  日军占领苏州后,张仲甫宅被日军征用。抗战胜利后,张家因为家境拮据,张仲甫以一万零五担大米的价格,把洋房卖给了做米粮生意的汪家。

  多才多艺的吴浩

  民国《吴县志》载:吴浩(?-1851),元和人。原名元浩,字养之,号拙存,住在郡城北濠斗坛。

  从前的斗坛设在斗姥宫内,是用泥土和石块砌筑的高台,供奉斗姥元君、南北斗星君的圣像或者牌位。摆放茶、酒、枣汤各三杯,菜品、蒸品、水果各七品。信众在一些规定的日子里,要在斗坛燃灯,诵持《北斗经》。拜斗结束后,往往都会转斗,有斗转星移、时来运转之意。

  吴浩,吴中儒医,九岁成了孤儿,十二岁时与弟弟泳同出家于元和县崇元道院之斗坛,拜名医徐春漪为师,吴浩精通岐黄之术,擅长治疗风瘫之症。吴浩能诗,工隶法,得钟、蔡之法。他性喜梅,曾经携百衲琴吟啸于古梅花下。作品有《倚石吟》一卷,道光二十一年(1841)门人张福馥岩为之缮精刻本。

  曾经宏大的顾家花园

  苏州有多处顾家花园,譬如苏州市规划展示馆里面的真如小筑,俗称顾家花园;申庄前四号有一个顾家花园;平江路的一条支巷也叫顾家花园。顾家花园虽多,但是对北浩弄的顾家花园知者甚少。

  我在多方查考无果的情况下,查《苏州市文物法律法规汇编》《苏州词典》得知,北浩弄顾家花园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序号177、标牌号198。既然这样,那么当时肯定有申报资料,于是咨询文保所,查到了一些资料。据此,我得知北浩弄顾家花园是清代私人建筑,北邻侵华日军宪兵司令部旧址,东面与护城河相距仅50米,南面距山塘街约200米,周边有新民桥雕花厅、王宅、吴晓邦故居等文物建筑。

  为了使北浩弄连通广济路,北浩弄从顾家花园开膛破肚通过,顾家花园因此被分为两部分。

  北半部位于北浩弄61号,现存小庭园两处,为苏州市控保建筑。由于年久失修,二层阁楼建筑主体屋面和大木构件皆有塌落和损毁情况,亟待抢修。为此,有关部门启动了对顾家花园的保护性修缮。原有较大青石假山群,早年有部分移建到苏州其他园林中,但是现存规模仍然可观。

  市立医院原党委副书记胡力进,陪同我实地踏勘了位于北浩弄68号的南半部。顾家花园南半部紧靠市立医院北区围墙,他指给我看,后面就是市立医院北区的仓库。一进已毁,二进前厅、三进享堂当年建筑架构尚属完整,装饰古意犹存。南半部假山群规模较小,散在各新建的建筑群中,以黄石居多。医院进行了景观改造,浚池建亭,新栽花木,景观雅致。

  享堂现为苏州市立医院北区院史馆。不久前,我跟随编写市立医院北区《建院七十周年纪念册》的王馨荣踏勘了享堂西约六十米处的顾家花园残部,这里正在恢复性重建,已经初具雏形。北浩弄61号门上钉有苏州市控保建筑牌子,并且标明居住户为保护责任人。往东偏南,墙角砌有“顾衣言堂界”石碑,旁侧还有石块,刻着“孝友”两字,应该是顾家所立。从北浩弄广济路口,到北浩弄61号,足有200多米,围墙里面全是顾家花园,可见当时规模之大。

  顾家祠堂石碑

  近年有人发现了一块石碑,上书《顾家祠堂碑记》。为了弄清顾家花园、顾家祠堂的真相,我邀请碑刻博物馆的专家一起前往考察,讨论的结果,《顾家祠堂碑记》由庚申(1920)三月顾家第七十三世孙顾怡曾撰文。顾怡曾从小父母双亡,后在沪上经商,财力雄厚,成为协康钱庄的股东。顾怡曾深明大义,遂在今北浩弄李公渡畔购地重建规模宏大的园墅群,并建顾氏祠堂,祭祀顾家七十二代先人。石碑书写者是晚清民国年间著名学者、藏书家、书画家、文博鉴赏家王同愈(1856-1941)。王同愈是江苏元和(苏州)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后为江西学政、顺天乡试考官、湖北学政,曾与张謇等主持江苏省铁路事宜。辛亥革命时隐居上海,晚年定居嘉定,长于算术,著有《栩缘随笔》等,而且书画篆刻皆工。

  碑文主要记述了苏州顾家的发展情况,从夏代说起,列数三国时吴国丞相顾雍、南朝史学家顾野王等祖先,阐明其系上海嘉定迁至苏州尚书巷的顾江由、顾鸿南一支。其中明代祖先顾其国,廉洁为官,在今人民路乐桥附近的吉由巷口原有其专祠,但毁于太平天国战火。碑文最后还希望子孙后代能继续坚持记录家史,敬宗睦族。由此推测,顾家花园应该是顾家祠堂的一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