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家书,大智慧成就好人生

 木子a 2022-01-20

2021-12-23 09:12

曾国藩家书,大智慧成就好人生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的时间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历时30年,所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国藩家书》行文从容镇定,不拘形式,挥笔自如,有感而发,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国藩流传下来的著作不多,但仅就这部家书,便可窥见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学风。

《曾国藩家书》共435篇,其中《与祖父书》14篇,《与父母书》48篇,《与叔父书》9篇,《与弟书》249篇,《教子书》115篇;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篇,内容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

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军队治理上主张以礼治军,“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我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曾国藩亲作《爱民歌》以劝导官兵。

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因而石达开说“曾国藩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华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曾国藩家书,大智慧成就好人生

《曾国藩家书》示例

今日我们用《曾国藩家书》中的一篇《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作为例子来看看。

四位老弟左右:

昨廿七日接信,畅快之至,以信多而处处详明也。四弟七夕诗甚佳,已详批诗后;从此多作诗亦甚好,但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余于诗亦有工夫,恨当世无韩昌黎及苏黄一辈人可与发吾狂言者。但人事太多,故不常作诗;用心思索,则无时敢忘之耳。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昔某官有一门生为本省学政,托以两孙,当面拜为门生。后其两孙岁考临场大病,科考丁艰,竟不入学。数年后两孙乃皆入,其长者仍得两榜。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走,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较话弟更高,今年受黜,未免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

九弟劝我治家之法,甚有道理,喜甚慰甚!自荆七遗去之后,家中亦甚整齐,待率五归家便知。书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九弟所言之理,亦我所深知者,但不能庄严威厉,使人望若神明耳。自此后当以九弟言书诸绅,而刻刻警醒。季弟天性笃厚,诚如四弟所云,乐何如之!求我示读书之法,及进德之道。另纸开示。

作不具,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付九日

这封家书的大意用现在的语言表达就是:

我们这些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件事靠得住。进德、指孝、悌、仁、义的品德;修业,指写诗作文写字的本领。这两件事都由我做主,得进一尺,便是我自己的一尺;得进一寸,便是我自己的一寸。今天进一分德,便可算是积了一升谷;明天修一分业,又算剩一分钱。德和业都增进,那么家业一天天兴起。

至于宝贵功名,都由命运决定,一点也不能自主。入学迟、早,入学时间都是生前注定。考的方面虽尽其在我,但取的方面听其在天,万万不要产生妄想。六弟天分比诸位弟弟更高些,今年没有考取,不免气愤埋怨。但到了这一步应该自己将自己衡量一番,加强卧薪尝胆的功夫,切不可以因气愤而废弃学习。

《尚书》说:不是认识事物难,而认识了去实行更难。九弟所说的道理,也是我久已知道的,但不能庄严威厉,使人望着人像神一样。自此以后,当以九弟的批评作座右铭,时刻警惕反省……

从《曾国藩家书》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对当代教育的一些启示:

在学习方面,曾国藩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首先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曾国藩“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升官发财”的教子理念在当今确实有规劝世俗化的作用。读书是为了让孩子明白道理,分辨是非,掌握技能和改变命运,具备完善的人格,并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所以不要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否则一方面会让孩子不免世俗化气息过于浓厚,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在求学的道路上背负太大的压力。

其次要懂得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子女注意掌握学习的方法。曾国藩的读书指导中“有志、有识、有恒”三原则是很好的方法,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不妨沿着这样的三条原则加以引导,让孩子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这将成为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在修身方面,曾国藩的教育方法同样值得我们借鉴。现在许多家庭存在教育误区,忽视孩子的人格品行教育,致使许多的孩子在走向社会之后,很难融入社会之中。我们从曾国藩的家书中可以看到,他把做人与修身的教育放在了第一位,教育子女不仗势欺人,不作威作福。在封建时代像他这样的官宦之家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同时他还不准自己的子女滥用特权。在曾纪泽奔赴长沙参加科考之时,曾国藩就教育他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递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这一点在我们当今这个“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大行其道的时代,的确有振聋发聩之效。不仅如此,曾国藩还十分注重子女美好品德的培养,使他们不因为生于官宦之家就养成骄奢淫逸、贪图享乐的恶习,而是让他们养成勤劳俭朴和谦虚谨慎的好习惯,这对于子女来说都将是受益无穷的。

曾国藩家书自成书以来便风靡流行,历久不衰。后经多家取舍整理,形成多种版本。这些家书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人生宝鉴。

本文原载于《人民政协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