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滑县有座“翟义冢”

 滑州文史之窗 2022-01-20
“忠厚”是滑县的一个普普通通村名。我之所以对该村记忆犹新,源于当年一个关系不错的同学和那次曾经的造访。后来之所以印象更为深刻,得益于该村出了一个叫尚伟民的本土作家。在他的《永远的村庄》一书中让我明白了“忠厚”这个村名的来历全然不像我自圆其说的解释。原来我以为这个村子古代或是近代出了一个为人处世特别本分之人,人们为了纪念其人而命名;亦或是该村乡风古朴醇厚故而有此名。想不到是在这个村的西南方约一里处有一大冢,故名“冢后”。村人也许是觉得以“冢”名之,多少有些晦气,遂改名为“忠厚”。那么位于该村西南的这座“煌煌”大冢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滑县县志记载:汉东郡太守翟义起兵讨王莽,为莽所杀。遂筑此以威众。本名京观,一名骷髅台。台之四旁,枯骨往往暴露地面。后人称为翟义台。《大名府志》:京观在韦城北二百步,今此台高出平地数丈,地多碎石,俗名马城冢,又呼为翟义台或翟义冢。上有石佛寺,在冢后村南半里许。史料的记载告诉我们“冢后(忠厚)”村名确系源于“翟义冢”。想必明清以来,此处称“义台乡”也与“翟义冢”有关。接下来,让我们来复原这个义薄云天的感人故事:话说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弄权。他毒杀了汉平帝,立二岁的子婴为帝,自称“假皇帝”、“摄皇帝”。王莽的行为引起天下一片声讨之声。翟义(西汉汝南郡上蔡县人,字文仲,是丞相翟方进之子。)时任东郡太守。他就和十八岁的外甥商量起兵讨伐王莽。他集合部下精兵,召募郡中勇士,拥立宗室之子、严乡侯刘信为天子,自号大司马、柱天大将军,首举反对王莽的义旗。王莽派重兵镇压,翟义兵败被俘。王莽将翟义五马分尸,并袅首示众。王莽还嫌不解恨,又下诏在濮阳(西汉之濮阳,管辖范围就在今滑县东南一带。西汉著名谏臣故籍在留固尖庄的汲黯,也被介绍为濮阳人。)、无盐、圉 、槐里、盩厔五地建立“京观”来警示敢于反抗他的人。翟义首举反莽大旗,虽兵败身亡,但他动摇了王莽的统治地位,也引燃了西汉末年农民起义的星火。他的义举得到了后世人的肯定和赞扬。今天我们看到的“翟义冢”就是王莽当年所建的五处“京观”之一。
我向来热爱滑县本土文化,自然对此地更是仰慕已久。时刻都想着前去看看这个在作家尚伟民笔下,上世纪因为村人集体“挖冢行动”而导致的村中“女人动乱”、“村民失踪”的神秘所在。
农历辛丑岁末,我在参加了白马墙村“中华曹氏文化研讨会”之后,陪同曹景官一行四人前去古韦城(今万古镇妹村)寻访“龙井烟迷”遗迹。有意返回途中经过“翟义冢”。
   时值隆冬,田野空旷。同行的肖老师指着不远处一片红墙绿瓦的建筑,告诉我们那就是“翟义冢”。驱车行驶在乡间水泥道上,时间不长便来到翟义冢。眼前所见是一座前后两进院的红墙黛瓦的佛寺。大门两侧立有“翟义冢”、“冢后遗址”两块文保碑,显然是指向一处。“石佛寺”依冢的地势复建,分上下两个单院。寺院的建筑布局和供奉的神灵依然秉承了中国“众神和谐共存”的传统。在下院内东边分别是“碧霞宫”和“五爷殿”,西边则是“火神殿”和“财神殿”。上院山门三间建在21级台阶之上,匾额上书金黄大字“石佛寺”。山门内两边塑有“哼”“哈”二将。进山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三间正殿“大雄宝殿”。东侧殿三间为“观音殿”,西侧殿三间为“文武圣人”。整个寺院为红围墙,殿宇嵯峨,飞檐斗拱,绿瓦鎏金,熠熠生辉,加之地势高耸,在千里平畴的冬天田野中尤为显眼。   目前大冢的遗留部分虽然仍有明显的突兀,大约三米多高。拥有二十一级台阶佛寺上院足以证明这一高度的准确。只是冢的规模与文献中记载的有不小的差距,也许跟上世纪七十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平冢事件有关吧。据《滑县志》关于“冢后遗址”记载:冢后遗址位于万古乡冢后村西南半公里处。遗址高三米,东西长四十米,南北宽三十八米,面积1520平方米。此地为龙山、商代文化遗址,并发现有汉代葬物。当年村人轰轰烈烈的平冢运动,或许是开垦荒地,亦或是某些人抱有不可告人的“小九九”。至于说平冢的村人有些会疯,有些失踪,虽然有愚昧和迷信的成分,但更多的应该是对先人的“敬畏”以及内心的“愧疚”所造成的精神分裂。
是啊,一个两千年前的“义者”直面暴虐,揭竿而起,这是一种何等的使命与担当!当权者毫无底线的泄私愤之举反倒是让后人永远铭记这位失败的英雄。让他成为了一座丰碑,升华为一种信念,凝聚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的抗争精神。在这个意义上,翟义虽死犹荣。(郑国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