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灵历史沿革概要

 渐华 2022-01-20

广灵县历史沿革概要

·张信忠·

迄今为止,关于山西广灵县的历史还没有一条比较清晰的完整脉络。这就是说,一具体到各个历史时期,就是一团迷雾。尤其是古代史,除了明清时期外,全部是含糊不清。这是因为广灵地处偏僻,文化比较落后,档案史料欠缺等原因所造成的。全县也很少有人很具体地详细地来做这项工作。所以我想利用今天这个机会将多年来积累起来的一些历史碎片,大体上进行一下梳理,勾画一个稍微明确一些的广灵历史轮廓。当然有些可能还会有争议,需要继续讨论完善,所以仅供大家参考。

文章图片1

广灵岭西盆地

石器时代,广灵境内即有人类生息,我所见到和听到的是这么一些情况。第一处是洗马庄石器遗址,从县里的标本图片看,是旧石器。但1982年我曾在山西省博物馆(太原纯阳宫)有那里出土的打制石器,标明是新石器。石器很小,有好几件,我认为最晚也是新石器早期,应该还是旧石器。第二处是蕙花村新石器遗址,这是听说的,具体情况我没有见到过,其位置后来被破坏盖了房子,大概是村委会。第三处嶅峪村南的一个遗址。听说出土过石斧。

我曾在县文化局见过一个制作精细的磨制石斧,很完美的,器型也很大,如果是石器时代的东西,也已经是新石器晚期。此外,县境内还出土石刀和石杵。石斧是不是嶅峪那把石斧,我没有机会具体证实。我去嶅峪村南进行过两次考察,那里的绳纹陶片散落带很长,起码一里多地,我还捡了一点带回来。听村民说曾挖出过完整的陶罐,可惜没有亲眼见过。史前广灵有关人类活动的情况大体就这些。我没有见过陶片断代标本,对嶅峪陶片没法做结论。登场堡村也有一处有古陶片的遗址,具体是何年代,还不见明确结论。曹窑村遗址的陶片上有文字,一块陶片上有一圆一长方两处戳记文字,圆的一处基本可以断定是“平舒”二字,方的一处两字则认不出来,后经别人辨识,属私印,为“厚慈”二字,“厚”字可以肯定,“慈”字或许有点儿疑问。我则觉得这就是一个人名,即制陶匠师的名字,厚慈是我县第一位有名字的陶艺师。文物部门按汉代说,我怀疑要更早一些。

文章图片2

有“平舒”和“厚慈”戳记的汉代陶片

唐尧时为冀州地。古代史书所载的五帝时期,大致相当于现代划分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现在四、五千年。按尧时有了九州的划分,广灵在冀州范围内。广灵有关这时候的记载是《山西通志》成化本,这是明成化十一年(1475)的刻本,是现存最早的山西通志版本,原书是在日本东洋文库,北京、上海和南京各有一个胶卷,山西大学有民国二十二年(1933)影抄本,也就是影印版,其他地方就没有了。就在这个成化本通志里,我有很多新发现。明代广灵八景和清代有很大不同,明代广灵八景是:加斗堆青、壶流漱玉、东台晓日、西岭落霞、层崖斗泉、直峪长堤、寡妇荒城、留老古寨。其中一景是“直峪长堤”,据说这条长堤和尧有关系。该志书在对“直峪长堤”有一条简单的解释:“尧命 □ 山下以 洪水。”同书在记载广灵长城时说:“在广灵县南十五里直峪山上。《翰墨全书》云:尧遭洪水,命伯鲧筑堤。非秦长城也。” 《翰墨全书》全名《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是元代人刘应李辑也就是编辑的一部类书,具有百科全书性质。书中这个说法的更原始的出处在哪里,现在不知道,这长堤和长城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我还没有弄明白。如果是一回事,赵长城遗迹现在完全可以清晰看到,如果是两回事,长堤的位置就不确定。我曾站在直峪山上,反复观察直峪村前后左右,看不出任何痕迹,可以肯定山下现在什么也看不出来。如果这长堤是在山上,与长城又不重合,可就是一个更重要的遗迹了。

虞舜时为并州地。因为冀州地域很大,所以在尧禅让传位舜以后,舜将冀州拆分为冀州、幽州、并州三州,广灵地域是属于并州。《周礼·夏官·职方氏》载:“正北曰并州……其川虖池、呕夷。”《周礼》就是五经四书里的五经之一《礼经》。现代地理概念的盆地,在古代称之为“川”,并州两大川里的“呕夷川”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朱休度,大家一定听说过,清乾隆晚期广灵知县,因为是个好官,人们称他为“朱官儿”。他有一个很重要的学术发现,即呕夷就是“祁夷”。 祁夷是什么?就是祁夷水,也就是今天的壶流河,汉魏时代叫做祁夷水。朱休度发现郑樵注《汉书》时说过:“呕夷,祁夷欤!出平舒。”郑樵是宋代著名史学家。朱休度为此专门写下一首绝句:“祁夷川即是呕夷,名在周官迹弗疑。郑注班书有明证,向来纂笔竟谁知?”这首绝句收存在《广灵县补志》。朱休度同时还写道:“其壶流河,出广灵西境,至蔚州东境入桑干,绵三百余里。其为祁夷水无疑;而壶山之泉,实祁夷之大源。祁夷之于呕夷,名既近,又在并之东北边境,举之可以概内水。”他很肯定郑樵的见解。但是,问题来了。“乃郦道元别欲以滱水当呕夷,误矣。自宜以郑注为正。”

《水经注》是怎么说的呢?郦道元说:“滱水出代郡灵丘县高氏山……又东莎泉水注之。水导源莎泉南流,水侧有莎泉亭。东南入于滱水。”莎泉水应该是我们今天的莎泉,南流到南土岭入壶流河,而不是滱水。

郦道元的《水经注》是非常权威的地理专著,影响深远,其记载和论述一般情况下不可能被推翻。朱休度一个七品小县官的研究成果,很难被后世学术界接受。所以,呕夷川和呕夷水到现在都成为灵丘专有,呕夷川到了灵丘,呕夷水成为滱水,滱水改名唐河,与广灵再无关系。我们发现了这个情况,就要把结果论证出来,把广灵的古地名争回来。对此,我们还有一个证据。唐初历史学家颜师古在为《周礼·职方氏》作注时也说:“呕夷出平舒。”平舒自然是今天的广灵县,舜时期的呕夷川实际是汉代的祁夷川,也就是现在壶流河两岸的广灵川;呕夷水就是汉代的祁夷水,也就是今天的壶流河。其意义是要说明在舜的时代广灵是有人的活动的,进一步为旅游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夏、商时广灵地域为鬼方地。鬼方是当时的方国。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关于禹的时期,广灵有相关传说。据说最初广灵岭西地区是一片湖泊,大禹治水时用巨斧将南土岭村东南的山岭劈开,湖水东泻形成南村盆地。岭西原来是湖泊,现在通过打深井得到证实,几十米的黄土下面都是湖相沉积物。还有二郎担山赶月的传说,也应该是这一时期的模糊记忆的曲折反映。

《广灵县志》康熙本说:“商封同姓为代子。”既然称为子,这是古代封爵的第四档次,公侯伯子男,一共五个等次,是这样的高低等级。是哪一代商王封的,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里所提供的信息是代作为一个小诸侯国产生于商代。这个说法来源于明代蔚州人尹耕所撰《两镇三关志》,更早的来源是南宋人罗泌撰《路史》,《路史》是一部杂书,罗泌说是商有贷子,尹耕将“贷”作“代”解释。但罗泌没有说贷子是商王同姓。

西周时广灵地域为代国属地。武王分封八百诸侯,应该包括代国,八百诸侯现在没有完整名单。代后被赵襄子所灭,其地归赵国。

赵肃侯十七年(前333)筑长城,也就是赵北城,南山长城就是,现在棱线清晰。《史记》上是有记载的,不过也仅3个字“筑长城”。1982年山西省长城考古队队长张亚平等来考察,发现直峪山上公路旁边的风火台基础是圆形的,认为是汉以前的烽火台,从汉代开始,烽火台是方形的。这次考察我是陪同人之一。

春秋战国置平舒邑,属燕。平舒始置时间是一个推测性说法,现在没有具体引证来源。但平舒在战国时期先属燕后属赵是肯定的。平舒是怎么从代归到燕的,目前还没有找到相关记载。

赵孝成王十九年(前247)赵与燕易土,赵以汾门易得平舒,平舒始属赵。《史记》有明确的记载。这是全部古代正史二十五史第一次出现“平舒”这个地名。“平舒”的含义宋代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有一个解释:“平舒者,以人性宽舒为县也。”我们知道,稻地村有一个古城遗址,我没有去考察过,是否是最早的平舒,现在没有结论。我们一般情况下仍然是认为平舒一直就在现在的平水城南堡村南,就是今职业中学对面。那个遗址我去过,有一小段城墙遗迹。我发现城墙土中有很多陶片,其年代大体上看要比嶅峪陶片晚一些,也就是更加精细一些,我捡回一点做标本。这就是说,在建城之前,那里是住人的。陶片比城的年代要远得多。多到何时,需要这方面的专家来认定。县文管所大概存有几千件文物,由于不公开展出,我们不能随时看到,通过文物来研究广灵史的时机还不成熟。

秦属代郡。这没问题,秦划三十六郡,平舒自然是归代郡。

汉高祖七年(前200)十二月甲寅刘邦立子刘如意为代王,增置平舒县和延陵县等,广灵建县至此始,为代郡18县之一,县治故址在今平水城南堡村南壶流河北岸。需要说明的是汉高祖七年的十二月实际至少已经是公元前199年的1月。刘邦封如意为代王正史可以查到,设置平舒县我们是从康熙本《广灵县志》看到的。详细具体证据大家有兴趣可以进行具体研究。大体上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汉以前称为平舒邑,汉以后是平舒县,这样分期比较合理。

广灵从旧县志到民间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说法,广灵是汉延陵县,到现在也未完全改变。现在不是还有延陵路吗?从清末到民国的研究成果早已否定广灵曾是延陵的说法,比如《山西通志》光绪本和民国的有关资料。清末以来的考证结果是汉延陵县是在今天的天镇县。这个错误的根源也是在《水经注》。为此广灵朱休度还有一个更奇特的看法,他认可广灵是延陵,但平舒应该是蔚县。这是错上加错,旧县志里大家可以看到。我的看法是平舒县就是现在的平水城不可动摇,在距平舒不远的曹窑村附近出土的陶片上有清楚的“平舒”二字,以足以说明问题。延陵县作为蔚州的前身或有可能,也比较合理,也能解释广灵是延陵县看法。因为广灵在辽以前未设县时,石梯岭以东地区是归属兴唐县的。广灵旧志书有兴唐县的说法,其实兴唐县就是后来的灵仙县,也就是蔚州之治所,并不是广灵,但管辖今广灵县地之一部分,另一部分归灵丘县管辖。关于延陵县就说这些。

王莽新朝平舒改称平葆,有说曰平胡,兼狋氏(音权精)南境,狋氏又称狋聚。东汉初省平舒,地属北平邑。永元八年(96)复,仍称平舒,魏晋沿袭,晋省狋氏。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31)封马成为平舒侯,这是一件较重要的事情。

五胡十六国时期(304~439)据有人考证,现在的广灵东宜兴村是是根据成汉李雄的三个诸侯各取其名中一字命名,村子原来叫东兴堡,三个诸侯出生在这里,更详细的情况有待考证,好像这时候平舒是成汉的地域,可是成汉是以四川为中心的割据势力,短期占领平舒或有可能。前燕时期(335~380)平舒县曾是黄泓的封地。黄泓,字始长,魏郡斥丘人。据考证,斥丘隶属司州,即今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北乡义乡。黄泓本晋朝大臣,后事前燕,曾被慕容儁加封为平舒县五等伯,系已知北朝第一位受封平舒县之人,《晋书·黄泓传》可以读到。到前燕光寿元年(357),慕容儁封来降匈奴单于贺赖头为宁西将军云中郡公驻平舒。平舒山川成为3.5万匈奴游牧民族的牧场,他们的牲畜恐怕也不止几万头。贺赖头及其所部最后的下落现在还未深入研究。

北魏属司州代尹,也就是北魏首都平城(今大同)的直辖县,也叫畿内县。这时候北魏的散骑常侍外都大官使持节镇北将军度斤镇大将元度和封平舒男,元姓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于太和二十年(496)下诏改鲜卑族姓拓跋氏改为汉姓元氏,所以北魏也称元魏。元度和的儿子元龙在孝文帝太和元年(477)承袭父亲平舒男爵位,后来因功劳很大,加封至行唐伯。元度和的夫人是洛阳纥干氏,这个姓氏也显然不是汉族。所以能知道这些是元龙的墓志铭完整保存下来,网上可以查到。按《广灵县志》清本所载,北魏3个代人入祀广灵乡贤祠,分别是吏部尚书灵寿侯古弼、司空河南伊馥、司空相州刺史庾叶延,历史记载是代人,是否确系当时的平舒人,无法考证。孝文帝太和二年(478)平舒属燕州昌平郡;二十一年(497)改属燕州东代郡。孝文帝正光四年(523)六镇起义后,代郡被尔朱荣攻占,代郡太守房谟率部退到平舒,就以平舒为代郡郡治。看情况平舒也没守住,退到现在的一斗泉村九层山结垒据守。因无外援,又逃到中山,也就是现在平山县,其时间约是正光五年(524)。孝明帝孝昌年间(525—526)平舒陷废。东魏孝静帝天平年间(534—537)平舒县复置,寄治幽州军都城,属东燕州上谷郡(今宣化)。按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的说法是:“后魏天平中置上谷郡,治平舒县,盖乔治郡也。”这是说上谷郡郡治也就是政府设在平舒,但好像到后来这一说法不为人重视。

文章图片3

广灵红沙坡北齐长城

北齐初年,有个叫范舍乐的军官应该是被北齐文宣帝高洋赐爵平舒男,平舒县又成为他的封地。《北齐书·慕容俨传》能够看到关于他的记载。

北齐(550—577)县废,地入灵丘。具体是哪一年,现在不明确。明确的都有正史记载,很好查。这就不一一细说了。

传说平舒城毁坏是被洪水冲毁的,我们现在看看平水城村北,杨窑村南砖瓦厂两边的土崖就可以知道,那条沟里洪水的威力有多大。平舒城毁坏后,县虽废,但那里成了村子,仍然是叫平舒村。元代早期还是叫平舒村的,宝峰寺元代高僧嵩云的墓塔铭有记载,其年代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五年(1288),距2019年有731年。

关于北朝时期我觉得需要告诉大家的是关于莎泉县的有关情况。莎泉东堡村附近有古城遗迹,那儿人们现在也叫古城。原来莎泉水库附近还有叫“营盘”的地方。具体情况我没有实地考察过,我主要是搞文字记载研究。历史上有一个莎泉县,属北灵丘郡,这莎泉县在哪儿?有资料表明是在灵丘西八十里的地方。如果按现在的灵丘看,这莎泉县和广灵是不沾边儿的。我这里有一点儿初步研究,现在告给大家。

《魏书·帝纪》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二年(436)“遣广平公张黎发定州七郡一万二千人通莎泉道。”说明莎泉县在此太延二年之前即已存在。《魏书·地形志》载东魏天平二年(535)置北灵丘郡,领灵丘、莎泉两县。当然,同时还置有灵丘郡。《蔚州志》光绪本引《隋书》记载说莎泉县存在到后齐,《隋书·地理志》原文是这样说的:“灵丘,后魏置灵丘郡,后齐省莎泉县入焉。”这个存在时间不很长的莎泉县我认为就是现在广灵的莎泉。根据史料判断,北灵丘郡是在今蔚县,《读史方舆纪要》支持这一说法。如果北灵丘郡确是在蔚县,向西八十里到广灵莎泉从地望上考察是差不多的,现在看如果说是九十里就会完全吻合,具体更详细的考证还需进一步做。

莎泉县跑到今灵丘县西的黑龙河侧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水经注》关于呕夷川的错误结论,另一个是唐以后现在的广灵西部地区确实是归了灵丘。但看情况当时的灵丘应该是在今蔚县,把这个问题完全搞清楚需要专门写一篇论文。

隋、唐两代为雁门郡灵丘县北境与蔚州兴唐县西境。唐朝时直峪那儿是一个关口,叫直谷关,《新唐书》上可以看到。唐代的地理典籍是李吉甫所做《元和郡县图志》,里面没有关于平舒的记载。但是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却是有点儿影子的,现存的《括地志辑校》蔚州灵丘县项下有这样的记载:“故平舒城在蔚州灵丘县北九十三里。”说明平舒城及其周围是在灵丘县境内的,从地理上考察,可能今广灵城西石片山以西都是灵丘县地。据说作疃出土过唐三彩,不过笔者本人未亲眼见到。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石敬瑭割幽云十六州给辽包含原来的平舒地区。幽云十六州包括蔚州,平舒地区属蔚州安边县。这一年十一月,辽太宗耶律德光改元会同,以前他们契丹人还没有过年号,也许是不懂。

辽统和十三年(995)正月初七日甲寅,析蔚州灵仙县西境、灵丘县北境及汉代广昌县(飞狐,今涞源)西北境置广灵县,始有广灵县,属西京道蔚州忠顺军。其实,从行政管理上讲,辽国拥有平舒地区已经57年之久。光绪本《山西通志·府州厅县考》是这样说的:“辽统和十三年始析蔚州治之灵仙县西境及灵丘县之北境置广灵县焉(《辽志》作广陵)。”这件事《辽史》有明确记载,但很简单:“十三年春正月,壬子幸延芳淀。甲寅置广灵县。”不晓得是谁推算出那个甲寅日是初七日。史书上没有说广灵县初设时从飞狐县划地,这是我因为县名里有个“广”字,元代广灵县炼出白银,而银矿还在雕窝崖,就是现在灵丘县刁泉一带,已与涞源接壤。考《广昌县志》崇祯本,记载着今广灵县南山直谷关等地方。直峪关的最早记载是《新唐书·地理志》:“灵丘,中有直谷关,其北有孔岭关。” 还有“雕窝木井广昌间”的诗句,这是明代大同巡抚雷鹏作的《目击矿监害民有感》中的一句,诗中的雕窝自然就是元代的雕窝崖,那里的银矿到到现在仍在开采。可以确认初设的广灵县应该包括当时的飞狐县即今涞源县一部分,飞狐县是汉代的广昌县,隋代改为飞狐,明代恢复为广昌县。经常有人问“为什么叫'广灵’?”现在只能如此解释。据我看光绪《山西通志》的考证也就是通过对历史地理的分析得出的结果,未必是实际掌握到以前的具体记载。因为这个解释尚不够完美,“广”字怎么解释?用同样的办法,从古代广昌县的地名中去找,元代广灵县雕窝崖银矿在明代已经归入广昌县版图,现在则是灵丘县柳科乡刁泉村和南坑村了,刁泉就是古代的雕窝崖转化过来的,南坑就是指古代的银矿坑而已。抗日战争时期刁泉和南坑依然是广灵县五区的村子。尽管为了和“广”字联系起来,我想到了汉代广昌,而不是当时的飞(蜚)狐,看上去有些不够严谨,但这已是现在能给出的最好解释了。《辽史·地理志》载,广灵县人口3000户,估计也不到2万人,大体上我们是知道现在的广灵县辖地与历朝历代都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和现在怎么比较。

辽代的文字实物,前几年广灵县三晋文化研究会搞石刻发现一件辽代石刻,一段残经幢,是辽天庆四年(1114)的,我从上面发现一个乡贡进士钱直的名字。这段经幢是广灵县唯一被发现的辽代文字实物。旧志记载,辽代尚书高起是广灵人,他的坟墓在南百家疃村前,现在看不到了。辽代还有一个乡贡进士魏鉴,县志上仅有一个名字,关于他没有其他任何记载。

金代属蔚州忠顺军节度使。我发现关于金代的一个官员的名字,叫“马讽”,是广灵县县丞,广灵县官员最早的名字记录。《蔚州志》光绪本收有一篇残经幢,明昌六年(1195)西直峪村的,西直峪就是现在的将官庄村,但村址则是在今直峪村西。我在梁庄西堡发现过金贞元元年(1153)的石棺和一批文物。石棺盖上有铭文:“大金国山西蔚州广灵县清平乡梁家庄韩小名八十八见在妻 氏,贞元元年岁次癸酉十月一日丙辰朔,十八日癸酉日辛时掩闭了记。”石棺铭文告诉我们当时是有县乡村三级行政建置和管理的,往上是隶属蔚州。

《金史·地理志》是这样记载广灵的:“广灵,亦作陵。辽统和三年析灵仙置。”按说不是统和三年,按《辽史》应该是统和十三年。“广灵”写作“广陵”,由来已久,看情况大概从辽代已经有“广陵”的写法,直到明清时期,仍然是这样。我们来看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令人奇怪的是广灵县县城的名称是叫做“广陵城”:“广陵城,即今县治,辽曰'广陵’。《边防考》:县城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万历元年改筑,周二里有奇。”全国许多志书在记载广灵籍贯的人士时,都经常把广灵写作广陵。其实,可能在五代时期就有“广陵”这一写法,道教著名人物刘元英就说自己是“燕地广陵人”。刘守光的燕政权存在时间很短,大概是3年代样子,是今天的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广陵当时是燕国属地。现在我们明白了,广灵是称县,广陵是称县城。读音一样,写法却不同。刘元英是道教里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刘海砍樵》和《刘海戏蟾》的主人公刘海,道号“海蟾子”。我曾对他做过一些考证,基本确定他就是我们广灵县人。这个发现非常值得重视,对于提高广灵县的知名度和发展旅游事业很有帮助。

金代广灵有几个知名人物,首先是《广灵县志》康熙本记载的信武将军康筠,封爵开国男,食邑300户。他的坟墓在北土岭村西,现在看不出痕迹,只采访到那儿有座古墓在很多年前被盗的传说。其次是崔彦卿,任户部尚书;还有张道,是乡贡进士。

元代广灵县属上都路宣德府蔚州。县志上有一些人物记载是元朝的人。元代广灵县唯一的一件文字东西是宝峰寺的嵩云墓塔铭《元史》有一条很明确的记载是广灵炼出白银,《元史·文宗纪》载: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八月,“己未,大驾至京师,劳遣人士还营。有言蔚州广灵县地产银者,诏中书太禧院遣人涖其事。岁所得银,归大承天护圣寺。”这银矿在今灵丘县柳科、刁泉一带。元代给我们留下的东西,现在只看到一件,宝峰寺嵩云和尚的墓塔铭。但志书上广灵的人物记载就比较多了,这里就不一一介绍,有兴趣的就去翻翻县志好了。自广灵公元995年建县,历辽、金、元3个朝代一直到明代洪武十六年(1383)共380多年,广灵的疆域边界乃至各种基本情况都不明确,只是可以找到一些零星资料碎片。

明代广灵县属大同府蔚州。广灵城的基本定型也就是在明代初期,《成化山西通志》载:“广灵城,洪武十六年(1383),知县叶时茂因旧城修筑。天顺初,都御史马昂令有司展筑。周围四里,高三丈七尺,壕深一丈五尺。门二,南曰'景阳’,北曰'镇远’,窝铺十一座。”。今壶泉路一家古董店弄到了天顺元年八月的“镇远”门匾,这块门匾大概是清代将北门改称“永安门”后,将镇远门匾安装到北关门上,最后落入古董店。这时的广灵城是土城,以后几经修建。到万历二年(1574)开始将城墙包砖,翌年完成。明代广灵最著名的建筑是县城文庙和南村玉皇阁,都是木构建筑。明代广灵县志上记载多一些,正史上也可以找到一些记载,如《明实录》和《明史》都记载着刘子进起义,《明实录》还记载了郭尚儒起义。现在人们不大关注广灵曾经是明代的一个封国,封有广灵王,说有过广灵国,可能有人会感到好笑,实际是有的,广灵是七代广灵王,还有两代将军的封地。现在人们不大提及这些,可能是因为广灵王府建在大同的原因,也可能是清代广灵志书三个版本根本不提的原因。明代广灵县几次编修县志,第一个版本看样子是在永乐年间,因为现存的《永乐大典》卷册里面摘引了《广灵县志》的一句话:“人民俭啬纯实。”最后一次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杜一奇所修,我怀疑杜一奇之前可能还修过一次,杜一奇提到的旧志版本可能是永乐本之后的版本之一。明代关于广灵县的记载比较多,志书上有比较完整的职官和科举记载,石刻乃至谱牒很多都是从明代即有记载,这儿不再详细介绍。考虑到旅游资源开发,这里需把明代广灵八景说一下。明代广灵八景是:加斗堆青、壶流漱玉、东台晓日、西岭暮霞、层崖斗泉、直峪长堤、寡妇荒城、留老古寨,和清代八景非常不同。

清雍正六年(1728)广灵县属山西大同府,蔚州属直隶宣化府。广灵归了大同府,但却弄出一个遗留问题,就是“倒管八堡”的问题。从壶流河南岸向西一直管到唐山口村(旧村)。《广灵县志》乾隆本和《广灵县补志》光绪本回避了这个问题,啥也没提,非常奇怪,好像根本不承认有这事儿。《蔚州志》光绪本则是很干脆地把那些地方纳入自己版图,但也说明“其村庄在广灵境内而为州属者十村”,这10个村是:东崖头、西崖头、登场堡、翟家疃、东宜兴、西宜兴、尚家疃、将官庄、作疃、唐山口,不明确提是倒管还是顺管,说明“倒管”说法属于民间提法。

文章图片4

广灵上林关村东烟墩山烽火台

我有一个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是,清代后期广灵县入选大同府著名景点问题。光绪年间的《增补事类统编》记载大同府广灵县的著名景点竟然是:飞凤若舞、卧龙不惊、汇名鸦儿。第一个和清代八景之一相同,殷家庄、洗马庄那儿的飞凤山,这第二个则是卧龙岗和龙虎岩两条龙,第三个是南汇,乌鸦在那儿喝水。这套书是清代黄葆真增编的。

民国三年(1914)1月,广灵县属山西省北路道,5月属雁门道。民国八年(1919)秋,浑源县东五村划入广灵县,其中一个是南坪村。南坪村《张氏世系宗谱·序》有这个记载,其他可能是刘庄、桥头、牛口峪、吕家窊村。

民国时期,广灵县政府承认原来蔚州倒管八堡的,只是叫做“察哈尔蔚县飞地”,一共五处十一村。我保存着民国地图,可以看到。

民国二十六年(1937)9月侵华日军侵占广灵城,年底民国县公署设于上麻黄沟村,县属山西省第一行政区。10月八路军115师杨成武支队(独立团)收复广灵城,建立广灵县抗日民主政府;12月迁北山阳眷村;民国二十七年(1938)广灵县属晋东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这一段时间内,广灵的抗日形势很令人关注。不说县城的日伪县政府,抗日县政府就先后出现并同时存在的三个县政府。一个是钟蛟蟠、曾雍雅先后任县长的东部县政府;一个是陈仁杰任县长的西部县政府,还有齐殿选任县长的西南部县政府。据我研究,齐殿选来得最早,大约在1937年12月底就已到任,那时还没有晋察冀边区,他属于阎锡山经宋绍文派的县长。中共广灵县委也是两套,曾雍雅、杨普泽一套,胡维济、陈仁杰一套。这个局面到1939年1月底以后结束,统一为邹嘉甫为县委书记、齐殿选为县长的统一领导,归晋察冀边区五专署。此外,侵华日军占领广灵城后设有傀儡伪县公署,后来又改叫“县政府”。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广灵县属晋察冀边区雁北察南办事处。民国二十九年(1940)2月,晋察冀边区调整区划,广灵县灵广公路以西,划归浑源县,赵家坪、莎泉以北包括整个梁庄地区划为大同县一区。广灵县则只保留张岔周围,作为一区,二区将灵丘石家田区划入,三区、四区由蔚县南山划入,五区由涞源划入,广灵县由三省四县五个区构成,进入“小晋察冀”时期。4月25日,广灵县属晋察冀边区第二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三年(1944)9月广灵县属冀察区行政公署第十三专员公署。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前,广灵县发展到十个区,包括在原蔚县境内建立的七、八、九三个区,在阳原县揣骨疃建立的十区,六区为县城和平水城以北地区,面积比原来的广灵大得多,大家最熟悉的暖泉镇就是广灵县九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3月,广灵县属冀晋区行政专员公署第一专署,原广灵县的辖地恢复,灵丘、蔚县、阳原的地方也全部归还给人家。民国三十六年(1947)11月属北岳区第一行政专员公署(民国山西省第十行政区辖广灵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9月2日,广灵县属察哈尔省雁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10月26日,广灵县属察哈尔省人民政府雁北专区。1951年成立蔚广阳矿区,划走广灵县阳眷一个政区。1952年11月15日,广灵县属山西省人民政府雁北专员公署。蔚广阳矿区撤销,广灵县丢掉以阳眷镇为中心的四十三个村子,250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及其煤炭资源。1958年9月25日,广灵县属晋北专署;11月县建置撤销,并入浑源县。1959年7月,广灵县建置恢复。1961年9月1日,广灵县属雁北专员公署。1962年,从阳原县划归广灵县五个村,即桥涧、板塔寺、黑土坪、黑鱼洞和周窑洞沟,因周窑洞沟已无人居住,所以一般说是4个村。其实,这些村子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原本就是隶属广灵县的。1967年3月16日广灵县属雁北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4月24日,广灵县属雁北行政公署。1993年7月10日,广灵县属大同市人民政府至今。这些资料的来源一是档案馆档案,一是党史研究成果和县志等。

有个很大的缺憾是文物实物不公开,不能比较方便地进行历史研究。以后文物公开了,对广灵历史研究会有很大帮助。现在还只能以档案资料为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