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幽燕六百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前世今生》【历史】:读千卷书之第259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于兆鹏 2022-01-20

《幽燕六百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前世今生》【历史】:读千卷书之第259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今天分享中国史书籍的第十八本书:《幽燕六百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前世今生》。

这本书描述了京津冀六百年的变迁。从最初的军事功能到近代的开埠,再到建国之后计划经济时代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京津冀与天津的来历根据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的说法,“京津冀”的提法最先是俞正声给出的。1999年,国际建协在北京开会的时候,吴良镛提出了《北京宪章》,并在区域讨论组将“大北京”规划提出来

顾诚的研究超越前人的最重要一点,是明确指出了明代并行着管理疆域的两个独立系统,即行政系统和军事系统。明代的行政系统沿袭了以前朝代的行政单位设置,最高级是中央政府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其下是省一级的布政司衙门,再其下是府和直隶布政司的州(俗称“直隶州”),最底下是县和府属州(俗称“散州”)。

“靖难之役”中,明成祖朱棣在直沽率兵渡河,夺得天下。朱棣久居北平,深知直沽作为“海运商舶往来之冲”,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决定在直沽设卫筑城,分兵把守。他考虑到直沽是自己当年率兵渡河的地方,因此把在直沽所设之卫,赐名“天津”,意为“天子的渡口”。

二、承德的特点。明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十万大军在皇太极率领下,绕道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直迫明都。当时通州积粮数百万石,谍报入京,据说敌军要占领通州这个大粮仓。朝廷大惊,欲焚仓廪,后群臣反对,朝廷下令在京军校预给一年之粮,令其各自支取。由此可见,通州对于明代京城的重要性。

北京真正成为“天下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除去统一蒙古各部与东北全境以外,还有清政权自身行政、军事设施的改进,以适应大一统帝国统治的需要。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认为:“避暑山庄自建成后,遂成为仅次于北京的一个重要政治中心,而承德这个城市的兴起,从一开始就是为这个政治中心服务的。这是承德城市发展的一大特点。”

三、梁陈方案。1950年2月,著名的“梁陈方案”,即梁思成、陈占祥《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完成了,梁思成自费刊印,报送有关领导。在这个方案中,他们建议“展拓城外西面郊区公主坟以东,月坛以西的适中地点,有计划地为政府行政工作开辟政府行政机关所必需足用的地址,定为首都的行政中心区域。

京津冀城市群因有首都北京在内,显得极为特殊。历史上的北京一直是一座消费城市,甚至需要动员半个中国的资源才能满足它的需求。因而,将北京改造成一座生产性城市,便成为1949年以后的主导思路,并将之推广到了全中国。天津的光芒为北京所覆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动员能力超乎想象,北京的城市建设走上了快车道,以致积累起难以治愈的“大城市”病。

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双核心”,河北省的省会石家庄便处在很尴尬的地位。石家庄介于京津两市辐射区的边缘,既有接受京津两市辐射的优势,又有自身的腹地,容易产生极化效应,有要素集聚和规模扩大的潜力,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成为京津冀城市群的第三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