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欧洲现代史》:进化与文明

 新用户8785tsO9 2022-01-20

在喧嚣的时代,愿您与思者同行



读《欧洲现代史》:
进化与文明
文/王斌

日前,一朋友与我吃饭聊天,因其儿子要去欧洲工作,我们聊起了当下的欧洲局势。朋友突然说,“王老师,欧洲很奇怪,书店里关于欧洲史的书都是从1400年开始的。”

“会吗?”我吃了一惊,问。

“是的。”朋友认真地说。

“从文艺复兴开始入史?”

“没错。”朋友说。

这时我才想起,我读过的皆为全球史,均从人类史前论起,我完全忽略了还有专门的欧洲史,所以没读过一本。

“这样吧,我送您一本。”朋友听我说后,爽快地说。

第二天晚上,收到朋友的短信,说书到了,明天见面时给我。我听了挺快乐的。

正好我这一阶段要读的书大多涉及西方史,比如前一段刚读完的《二十世纪音乐史》;正在读的《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涉关现代绘画、文学、音乐与建筑的艺术史;接下来的《世纪》是哲学性的观念史;然后是《结构主义史》与《后结构主义史》。

我忽然觉得,其实应当将《欧洲史》插在下一本来读,这样会有一个欧洲历史的大背景作为我阅读“史”的文化参照,有利于我读解欧洲现代的艺术史与思想史。

过去对“史”,我一向漠视,爱读纯哲学,现在到了补上这一课的时候了。

饭后随意翻阅了一下《欧洲现代史》。先看了前言,颇具雄文之气场,虽说是译文,还是折射出了原作者澎湃的激情和行文的严谨逻辑。难得!再翻内文,作者将整个欧洲现代史展现为宏观的历史叙事,其中彼此(各大国)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渗透、影响、勾连的逻辑关系。

很有意思,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叙述了现代欧洲的历史。

把一部厚重的史书写得波澜壮阔,读着又像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且历史脉络至为清晰,于我还真不多见,《欧洲现代史》便是这么一本大书。自读它以来,始终处在兴奋中,大脑亦变得异常活跃,这也是奇了,这一课补得我大呼过瘾!

引人入胜的《欧洲现代史》的确是迷人的,一读,人就陷进去了,也不知作者施了什么魔法。译文亦是好的。但此书中最让我糊涂且迷乱的乃是欧洲王室间的政治联姻,太复杂了,这血族、血源之乱窜,依然没能阻止几大国间——法国、西班牙(含哈布斯堡王朝)、英格兰的互相颠覆与杀戮,血流成河。

《欧洲现代史》中的这一画像,让人感慨,让人浮想联翩。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已在精英与有产阶层中广泛流行,沙龙也应运而生。在当时,王权与教权依然笼罩在国土的上空,但沙龙还是可以自由的讨论思想与改革。

这幅画正说明了那个动荡而怪诞的时代:人们热情地朗读着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作品,而伏尔泰本人则在政治避难的流亡中。问题就是,贵族沙龙是没有任何风险地在讨论伏尔泰大逆不道的思想。

更准确地说,虽然法国当时处在专制的王权统治下,但王权没有因为思想一统而消灭社会,消灭公共政治生活。正因为如此,才为有朝一日欧洲走出政治阴霾,提供了进步的条件。

读着《欧洲现代史》,也在反省着自己,为什么迟至今日才读起了历史?为什么过去不爱读历史?历史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江流,我们要想知道现在世界的模样,就得先知它曾经为何。

认识自己,其实也内蕴着对漫长历史的认知,否则人会迷失的。中国历史其实是一种重复性的自我循环,我们几近在原地踏步。

而欧洲,经由古希腊哲学、古罗马民主制、基督教的皈依、蛮族的洗劫、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19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乃至20世纪的现代主义之崛起,延续至今的互联网与商品经济(后现代)时代,脉络是清晰的。

人类社会在文明意识觉醒的召唤下始终在进步。

当然,我无法确定互联网与商品经济时代是否就一定促进了人类精神的进化。我隐约觉得就精神而论,欲望的生物化正在蚕食人类健全的精神,旧有的道德伦理在崩解中,而新的社会与行为规则仍处在摸索中。人们普遍感到了迷茫,虚无主义也在趁虚而入。

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我的朋友李向阳。可惜他走了!向阳在意大利呆了二十年,他有丰富渊博的人文历史知识。虽然他的知识从不即物,总在天真地幻想着世界的美好,但我愿意听他聊。听他说他读到的知识,他的实地见闻。

我们阅读兴趣和个人偏好高度重合,又有着不同的经历和阅历,这种聊天中的思想碰撞,在今天这个鱼龙混杂的时代太难得了。所以他的遽然离去让我感到了孤独和悲伤。

《欧洲现代史》隆重地记载了这么一段发生在十九世纪法国的史实。那是在拿破伦兵败滑铁卢之后,被推翻的法国波旁王朝王室在外国势力的襄助下卷土重来。

最初上台的路易十八还不敢太嚣张,他以宪法的形式仍保留了拿破伦法典的重要精神,亦即苹等与治油。随着路易十八在1824年驾崩,其弟查理十世登上大位,一场封建王朝的复辟之风东山再起。

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劳苦大众的代言人雨果拍案而起,他创作了一部在当时的政治危境下极富争议的剧目《艾那尼》,以致几乎在剧场外引发一场暴动。雨果在戏中以开场白的形式振臂高呼:

勇敢起来,年轻人,不论他们使我们现在变得如何困难,未来总是美好的。浪漫主义是那么容易被人曲解……就是文学中的治油主义……文学治油是政治治油之女。这是这个世纪的原则,且终将获胜。

近二百年过去了,雨果的声音今天听来依然那么嘹亮,那么的激动人心!

保守主义者的“圣地”是英国,据说英格兰之所以没有发生如法兰西似的剧烈动荡,皆拜赐于英国土生土长的保守主义。而事实上,英国内部在十九世纪前,乃至工业革命后,动荡依然不断,只是没有造成灾难性的严重后果。于是保守主义者总结出一条英国经验,亦即:自发性生长。

我依然在阅读中的《欧洲现代史》真是本好书,对欧洲各国的历史爬梳得格外清晰,其中自然多次笔涉英格兰的发展史。在英国,并非仅仅保守党托利党(右翼)始终独占鳌头,一领风骚,具有自由主义反传统的辉格党人(左翼)依然甚至是主体的推进英国改革的中坚力量。

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若无自由主义者的多次起事、呼吁、反抗,保守主义的顽固与抗拒便不可能带来英国社会的一次次转型。英国政体之所以能成功地让其率先跻身于现代国家,并非“自发”的,而是由与保守派的激烈抗争中才完成了伟大改革的历史使命。

所以我们无需神话保守主义,它在历史上从来不是一个代表进步的力量,它的存在本质决定了它安于现状的固步自封,代表未来方向的,恰恰是保守主义的对立面,即英国左翼的辉格党。该从伪饰的、虚幻的、一厢情愿的保守主义的幼稚迷梦中醒来了。

保守主义并非不好,而是需要警惕——在中国,自谓保守主义的信奉者无乎无一例外地拜倒在川特勒的足下,这好像很能说明问题,他们尚缺乏正义之辨析力,只有书中的概念,而无视存在性的真问题——它并不代表绝对真理,它只是历史发展多向度的其中之一维而已。

由于受到《巴尔干两千年》的强烈诱惑,我的读书程序被它断然打乱了。一口气读完了它,我带着回味又重返我的“程序”:上午读《欧洲现代史》(今天读完了上册),下午先读点《史记》,然后再捧读麦克尤恩的《赎罪》——这本小说有种奇异的魅力,译文也好。

我不知道为什么,对中国史我总是兴趣不大,就如同我讨厌充满了酸腐气息的孔儒一样,我总能从国族史中闻到一股恶臭的腐烂气息。自秦皇始,历代朝政几无变化,始终处在千年不变的大循环中,翻来覆去。

而西方史则充满了各种“变数”:古希腊哲学、元老议会制、公民广场、罗马帝国、皈依基督教、蛮族入侵与劫掠、中世纪的黑暗、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之对峙,法国大革命;更别说新教改革、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哥白尼的天文学与牛顿物理学、工业革命,等等,不一而足。

西方史一直沿着一条人文进化之路径(不仅仅是宗教、科技与工业创新)向前推动的,虽然过程也动荡乃至血腥和残酷,但终究趟出了一条通往现代文明之路。

进化与文明,这是关键词!

《欧洲现代史》太精彩了。现在看到这一段,经过了血腥而残酷的一战,整个欧美弥漫着一股绝望的情绪,托马斯·曼以其小说《魔山》作为战后时期欧洲的寓言,精确地表达了这种末日般的悲观:

“对在古老欧洲的我们而言,美好和独特的一切都已死去。我们引以为傲的理性变成了疯狂,我们的黄金是纸,我们的机器只会开火和爆炸,我们的艺术是自杀;我们在堕落,朋友们。

读着曼以上的悲叹,我心情沉重!

花了不短的时间,终于于刚才读完了《欧洲现代史》。它是从文艺复兴开写的。深受教益。

历史真是个好东西,既开阔了视野,也延伸了对历史与现实景观的思考之经纬度,尤其读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发生在苏东的巨变,我觉得身体里奔腾着的热血都在熊熊燃烧,难以自己。几次不得不放下书,抽支烟,思绪万千,过了一会等心情稍稍平复了一点,再看。

接下来我要重读这本小书《极简欧洲史》了。读过一遍,这还是当年向阳看完后送我的,书内还处处可见他留下的心得笔记(想起向阳我心里又是一阵难过!哥们,你在天堂好吗?我们没法再像过去似的一块聊读书了!)。

记得当时读这本书时蛮兴奋的,那么庞杂悠长的欧洲史,竟采用那么一个独特的角度爬梳洗剔,可谓聪明。之所以再读,乃是因了补上《欧洲现代史》的前身,亦即从古希腊和古罗马出发,再抵文艺复兴。

                                  2018年10月-2019年元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