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之“真”

 新用户8785tsO9 2022-01-20

在喧嚣的时代,愿您与思者同行



小说之“真”
文/王斌

前天,与一朋友餐叙。说起来,也是我多年的朋友了,同时,还是我忠实的读者——因为喜欢我的文字。

这些年来,我时常会撞见这么一种尴尬,一人见了我,说:“我是您粉丝。”再往下问,竟然是所谓的曾看过我的电影。每遇此情此景,我总是坚定的说,“对不起,电影是导演的作品,而不是我的,我只承认读过我小说的人是我的真粉丝,除此,我认为你可能是认错人了。”

这位与我餐叙的朋友,首先是通过读我的文字认识我的,读过我除了台湾版小说之外的所有国内出版的作品,所以自然而然地我们聊起了我的小说。

当我说起我的那个虚构的小说处女作《相遇的别离》的创作过程时,友人吃惊地说:“我喜欢你小说中的袁璐,我一直以为你生活中有过这么一人,我始终这么认为。”

我乐了,说,“没有,我甚至想不起我是否认识过袁璐式的女人。”友人又说,“我还喜欢小说中的齐霁,你把她写的太鲜活了。”

我又笑了,我说,“你知道吗,当年我写下齐霁时,其实心里特别的不自信,因为生活中好像就没这人,会让人觉得我这是在胡编乱造,也因为此,我搁下了这部小说。这一撂,就是八年,在这期间,我没给任何人看过。”友人又惊,“怎么会?她非常非常真实,我认识好多齐霁这样的人!”

这几天,我在读《海明威传》,见海明威写作有一信条,不趋媚读者,更不按照评论家所推崇与倡导的方式写作,而只执着地追求一“真”字。他要坚守艺术的真实性。

这也是我的写作原则。但我发现,业内人士估计在此国假的小说看太多了,那种一上来要做出写小说状的小说看多了,以致一旦犹如人生之真的小说摆在了他们的眼前,便入了他们以为的作家之传而非小说了。

小说与传记或自传是有本质区别的。好的小说,虚构并非是因了虚之构而显假,而是为了让它更真,亦即,为了撩开笼罩在现实生活与人之表象上的迷雾,更真切且刀刀见血地去写出人生及人性的本质。这也是好的虚构小说一定远胜于非虚构之作品的原因所在。

我们必须了然,所谓的虚构,乃是赋予作家这么一种独一无二的特权,允许作家剥开表面的似是而非的“生活真实”,去挖掘和探察生活表象下隐藏着的命运真实以及人性中所隐匿着的晦暗。

我的小说,常被人视为自传,最初让我感到不解和困惑(我明明是虚构的呀!),后来习惯了,且将此视作对我的肯定:因为我把“假”的生活写得比生活更真。

不久后我将面世的一部长篇小说更是彻彻底底的虚构作品,我不仅刻画了一个男人,更是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两位女性。

他们都属于年轻的一代,与我不属于同一个世界(从年龄段说),但我有足够的自信让我未来的读者确认:他/她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过去只是“见”过,但从不知他/她们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是读了这部小说之后,才让我们真正地认识了他/她们。

真实,比表面的生活还真,是我永远不变的信仰与追求。

2019年6月29日手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