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拐点

 新用户8785tsO9 2022-01-20

26岁時,生活窘困的契诃夫突然收到了來自彼得堡的一封信。

《契诃夫的一生》并未标注这人是谁,以及他擁有怎样的高貴身份,但从契诃夫的回信中,我們能猜測写信人乃是當時俄羅斯文学界的知名人物。

在信中,写信人毫不掩飾地肯定了契诃夫的惊人才华,并断言,他必将成为俄羅斯大地上诞生的一名大作家,让他对自己要有足夠的信心。最后,写信人以恳切地語气告诫多产的契诃夫,不要为了糊口写的太多,要写出真正无愧自己的作品,为此,要宁愿忍受飢餓。

契诃夫很快給予了写信人以回复,从信中,不难看出他的意外和激动,他坦承在此之前并不认为自己是有才华的,且对自己缺乏自信,身边的人对他的小说不仅不看,而且还嗤之以鼻,写信人給了他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从而也让他认识了自己。

契诃夫这一段特殊经历让我尤为感慨,也感同身受。若契诃夫在他人生的关键時刻沒有出現这封信呢?彼時他写小說,更多的,不是出于愛和自觉,而是要让无米之饮的家境多少有点收入,他一大家人的生活始終难以為继,而且,直至那時,他从不认为自己的東西写的好。

一名写作者,在他创作的初始,一般都会处在契诃夫式的不自信階段,而且神经极为脆弱,任何一点打击,都有可能摧毀他对自己仅存的那一点点信心,甚至永远的放弃写作,由此也就与自己的天赋才具擦肩而过了。

我自己,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也是在与契诃夫大致相仿的年龄段時,我遇見了一位此前根本不认识的当時《人民日報》文艺部的副主任缪俊杰老师,我仅仅向他陈述了《十月》雜誌剛刊出的《高山上的花环》之不屑,以及对《十月》同期登出的張承志之《黑駿馬》的高度贊賞。我说《黑骏馬》才是文学,《高山下的花环》則太虛假了。

我記得繆老师认真听着,突然問我: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我说沒上过大学。那你的观点是听谁说的?他又问。我说,我自己呀,沒谁。繆老師沉吟了一會兒,接着说:你能將你说的写一篇文章吗?我看看能不能发。

我當時很激動,且以為这是不可能的奇迹。那時的《人民日報》因其思想大胆、解放,而在改开后的民间影響巨大,人們爭相閱讀。我无法想象我这么一小学生能在那上面发表文章。但我當天晚上就一揮而就了近四千字的評論文章,第二天就送到《人民日報》去了。繆老师接过后,先匆匆扫了一眼,抬起眼,看着我说:你有才华,我看看怎么處理。并問了一下我住在哪儿。

那時我是來北京看我姐姐的,也是我人生第一次进京。本來我該回南昌了,我決定再等上几天,心下又是忐忑不安的,犹觉奇迹不会降临到我的身上。

可我沒想到,缪老師第二天竟独自騎自行車來了我姐姐家,说:你的评论編輯部爭论很大,兩种意見,我建議你再改一稿,我爭取发表。繆老師還將稿簽让我看了看,上面写著:作者才華橫溢,但观点过于偏激,有的同志建议不宜发表,請斟酌。隨后,缪老师又溫和地建议我哪些观点不宜表达,让我改好后再交給他。

我當天晚上就改完了,删去了一些段落,也沒再批判《高山下的花环》,重点围绕着張承志的《黑駿馬》展开。第二天一早,我又去了《人民日報》,將稿子當面交給了繆老師。再然后,我登上了开往南昌的火車。

过了一周,我記得是一个周二,我打开当天的《人民日報》,翻到文艺批評版面(每周只有这一天有文艺版),目光先是自然扫视版面的下部。沒有我的文章。心里还有了点小小失望,犹觉奇迹終究与我无緣了;这也是我的命。

这時,我的目光又移置版面的上部,心里頓然一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愣在哪了,心脏狂跳不止,覺得快要蹦出來了。

頂著头栏之框的栏目里,居然是我的文章。血液在體內狂嘯般的奔腾著,將我席卷而去,我处在一种狂喜之中,无以言表。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發表文章,而且第一次竟然是发表在思想解放的《人民日報》上。也就是因為我的这篇文章,从此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有了足夠的自信,也使我正式走向了文坛,走向了,一直延续到迄今的我从未后悔过的人生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