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契诃夫

 新用户8785tsO9 2022-01-20

一連几天在读契诃夫的剧作。現在在看《櫻桃园》了。

    年輕時沒读懂他——契诃夫,只是觉得在我的读书履历表中不能少了他的名字,老一輩的作家們都是那么的推祟他,所以我也得趕時髦的读读,僅此而已。

    契诃夫戏剧是独具一格的,少見傳統意义上大起大落的戏剧沖突,总是人生中的凡庸琐事,家長里短,以散文化且也不乏诗意地娓娓道出,但又始終轻笼著一层悲伤忧郁的愁云惨雾。完全不能理解与他同時代的作家托尔斯泰为什么竟会如此蔑视乃至抵毀契诃夫的戏剧?好像只有一种解释,也就是文学的戏剧表現形式不适合于偉大的托翁,所以他极度瞧不起莎士比亚与易卜生,自然,对契诃夫的戏剧也就概莫能外了,尽管托翁高度贊賞契诃夫的小说代表作。

    契诃夫戏剧的深刻、悲伤与痛苦,真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诉诸于读者的閱讀感受亦也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最让人惊异的是,真正能理解契诃夫之戏剧深在之义的,乃是需要这名閱讀者當有相当之人生閱历的。當一人涉世愈深,人生感悟愈多,契诃夫式的悲伤与痛苦也就領會得愈多愈深,而且,也會愈來愈喜歡他——契诃夫那独有异于于常人的悲伤和痛苦。

     在契诃夫后世的剧作家中,似乎只有一人是真正懂得他,并继承了他的,且沿著他的人生感受与体驗一路走來,他就是以色列偉大的剧作家列文——在他的最最偉大的戏剧《安魂曲》中,就是根据契诃夫的三个短篇小说改篇而成的,而从剧中之魂里所荡漾出的人生悲苦之境,与契诃夫最著名的三大剧作——《万尼亚舅舅》《櫻桃园》与《三姐妹》乃异曲同工,于《安魂曲》的阅读中,你甚至会恍然覺得它就是出自契诃夫的手笔,一样的惆怅与绝望,一样的痛苦与哀伤,还有一样的"到莫斯科去,到莫斯科去"(《三姐妹》的台词)的希冀与引颈翘望。

    最能传达契诃夫式之悲伤、痛苦与期盼的,乃是他的《三姐妹》。《三姐妹》中弥漫著的悲伤,有一种像风一般轻飏而上的悲苦,一种无奈的等待与承受,以及在人生中人与人之间像一幕幕不断上演的别离的剧场,人人都是自己命运中的匆匆過客,只有叹息,只有心痛,和在追忆時光中的流连忘返,但值得珍惜的往昔,竟成望川之水,一去而不復返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