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犹太身份与作品

 新用户8785tsO9 2022-01-20

《记忆记忆》愈往后读是沉重,偶尔还有惊心动魄。或许作者乃是犹太人的后裔,此一血緣似乎自带追溯性的种族之历史記忆,而且对离散、痛苦与屈辱以及苦难的体验有着异乎寻常的惊人敏感。这份敏感,一旦赋予在一犹太后裔者的身上,通过语言文字,他們便能让人进入一种骇人般的沉思之境。

作者玛丽亚-斯捷潘诺娃为了完成她日后的这部小说(她说十岁時就萌生了写下这部作品的念头),显然为此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資料,以及現代思想家与哲學家的著作,于是当她需要時,几乎如數家珍般地就能隨手拈來任何一位作家、诗人、哲學家的思想语录。我从未見过一部小说在知识性上表现得如此渊博和丰富,令人惊叹。而这一切,显而易見乃是为了让能更好更深邃地抵达她的"记忆记忆"之主題。

在小说中,作者提到了被斯大林迫害致死的俄羅斯诗人曼德尔施塔姆,说在他的写作之初,因為他的犹太身份受尽文学圈的嘲笑和羞辱(嘲弄他為"犹太崽子");还提到了《日瓦格医生》的作者帕斯捷尔納克,说他的父母均是犹太人——我过去忽略了他的这一身份;其中說到帕氏有一天与以賽亞-伯林聊天,坦承不愿意提及关于犹太人的话題,事后,以賽亚-伯林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注意到,我每次提及犹太人或者巴勒斯坦都会給他帶來明显的痛苦。"

不难判断;若非犹太人的种族身份沒有給这位偉大的詩人、作家以极大的外部压力,帕氏是不可能在事关犹太人的话題上呈現"痛苦"的,而痛苦本身,又分明曲折地反映出了犹太人的現实处境。

那么,无论在曼德尔施塔姆,还是在帕斯捷尔纳克,以及《记忆记忆》之作者玛丽亚-斯捷潘诺娃之文学作品中,它们所分別展現给世人的那种偉大感(人道主义)与惊人的深刻性,以及对人生痛苦的极限体验,除了他們的现实境遇之緣由,是否也与他/她們的犹太身份相关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