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理解并实践卡尼曼等人的思想与建议,我们能知道如何减少可能会困扰组织和个人的系统噪声,......我们能够学习深刻的洞见和坚实的原则,做出更为人道、更为公平的决策,减少时间、资金和人才的浪费,拯救生命,传递友善,分享意义。而这些,都是一个真实而积极的生命所追求的境界"。 在噪声中决策的6项原则—— 原则1:判断的目的在于准确性,而不在于个性化表达。这是判断中必须遵循的首要决策卫生策略。 原则2:使用统计思维,采用外部视角审视个案。 原则3:对判断进行结构化,将其分解成几个独立的任务。 原则4:抵制不成熟的直觉。 原则5:获取多位判断者的独立判断,再考虑汇总这些判断。 原则6:用相对判断和相对量表会更好。“ 有读者表示“我们需要将个体复杂性充分融入组织决策考量之中,去探索商业与人的更合理关系。我们都期待一个噪声更少的清朗世界。” 可是,商业之外的社会更加错综复杂,不同年龄性别人生阅历的节点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噪声。以上原则看似冰冷客观,其实也只是作者基于自己的主观洞察推论。 有决策的地方,就存在噪声。“清朗世界”也许只存在于无菌的真空环境。决策者只能不断学习修炼自己的心理缺陷,逐步将决策准心向靶心校准贴近。 法庭外的思辨 “未来,组织的领导者将会在更多领域中使用算法来代替人类判断,或将其作为人类判断的补充。人们会将复杂的判断分解为更简单的中介评估。”—— 《噪声》上千页论证推理的这个结论是否过于简单? 如果噪声可以用AI来判断,那么很有可能是系统性的偏差,噪声区别于偏差就在于其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对于江歌案相关当事人,我更倾向于史蒂芬·列维特《魔鬼经济学》里的一种观点—— “人的本质,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在特定刺激之下会作出特定反应的人。脱离具体情境去讨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是没有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