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守华||在温岭公社的岁月里

 文史艺苑 2022-01-20




在温岭公社的岁月里

文/郝守华


人生的路,可以是笔直的大路,也会有纵横交错的小路;会经历风霜雪雨,也会有艳阳高照;会有细水长流的陪伴,也会有物是人非的薄凉;会有曲曲折折的阻挠,也会有峰回路转的转机;会有世事纷扰的困惑,也会有对未来的憧景与展望。                    

——题记

 在温岭公社的岁月里

七四年春节过后,我去温岭公社当了通信员。当通信员要做好两件事:第一做好勤务工作,第二做好司务长工作。

七五年春节,县革委安排过革命化春节,春节期间各机关单位、厂矿企业不放假。公社党委把人员分为两组,任书记、冯主任、祁部长、刘主任和我为第一组,从腊月二十六到正月初六,王主任带领其余人员从初六到正月十六为第二组。

 祁秉厚 任效文 

神池的腊月北风呼啸,冰天雪地,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窑子上村农田基本建设的工地上红旗招展,歌声嘹亮,车轮滚滚,黄土飞扬,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那时的口号是“大批促大干,大干促大变。”“活着干,死了算,甘洒热血写春秋。”休息期间,还要对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进行批判。白天我随任书记每天奋战在窑子上农田基本建设的工地上,晚上忙里偷闲,和放映员乔兴准备了十几部影片,每晚在办公室放一部。有《英雄儿女》《上甘岭》《渡江侦察记》《奇袭》《闪闪的红星》《南征北战》《车轮滚滚》等。

初六我回到南庄子村老家,父母亲喜出望外,母亲把过年做的年货恨不得都拿出来。二姐告诉我除夕夜,父母亲早早地睡觉了,做下的年货一点也舍不得吃等我回来。以后每逢过年我都带领全家回老家和父母亲一起过年,让父母亲享受天伦之乐,再没有让父母亲冷冷清清过年。吃罢午饭父亲就回信用社上班去了,我和母亲住了几天回到公社。

 1974年4月24日出席神池县第十次团代大会合影

1975年5月2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祁秉厚、肖志强。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对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的批示,简称为“五·七指示”。

在五·七指示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同时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为了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全国各地办起了五·七工厂、五.七农场、五.七干校等单位。1975年冬季,神池县委号召各公社办“五·七农校”。温岭公社党委委派我和公社林场场长冯润民、温岭村木工张旺、丁庄窝村泥工王元喜筹备五.七农校。公社书记任效文语重心长地对我和冯场长说:“你们俩是新入党的共产党员,委派你们筹建五.七农校,公社党委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要在一座废弃的村落短时间建一所学校,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这也是考验你们俩的时候,希望你们克服困难,不辜负公社党委的期望,保证明年春季学校按时开学,有什么困难公社党委会帮助解决的。

“五·七农校”地址选在温岭公社“二道沟村”。村庄位于县城东南的坝偃梁山脚下,距县城10华里。村庄背坡向阳,三面环山,站在村中向东瞭望,阳方口、朔州一览无余。这里夏天山清水秀,流水潺潺,山花烂漫,百鸟争鸣。冬天大雪覆盖,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解放前有村民十几户,是我八路军“神五南山武工队”的联络点。解放后由于村里没有学校,村民逐步搬迁到斗沟村。现在全村只有一户人家,兄弟两人,隶属斗沟村生产队。

我们接受任务后,带着公社党委的重托,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有尺数厚的积雪,背着行李、灶具、米面等生活用品,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二道沟村安营扎寨。

 农校大院

二道沟村有村民废弃的十几间石窑洞,经过勘查我们选了三间宿舍、一间办公室、一间伙房、一间教室共六间窑洞和架设通信线路作为一期工程。我们的计划经公社党委批准后,神池县计委给批了5方木材,2箱玻璃,作为校舍门窗使用。同时,神池县邮政局批准给二道沟村架设5华里的通信线路。

在温岭公社线务员王效儒的带领下,我们从邮电局领了50根电杆,2500米电线。但是,要在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隆冬季节架设2500米线路,难度巨大。特别是栽电杆,需挖1米深的坑,我们五人每天从小沟儿涧村用麻袋背莜麦秸子,在栽电杆处烧火融化冻土层,经过两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栽起了50根电杆,在邮电局的配合下,共用了20多天的时间架通了通信线路。清晨,沉寂了几百年的村庄第一次听到了那嘹亮的《东方红》乐曲,“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经过一冬天的艰苦奋战,我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给校舍全部安装了门窗,修整了土炕,做好了开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公社党委交给我们的任务。

1976年春季“温岭公社二道沟五.七农校”正式成立,农校隶属温岭联校。温岭公社党委任命陈家沟村王林为校长,我和姚佩琦为教员,张旺、王元喜为学校职工,经神池县教育局批准教职员工按民办教员待遇,每月工资6元。当年招收学生23名,学制一年。其中:男同学15名,女同学8名。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小鸟歌唱,泉水叮咚。春风吹得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变得苍绿了,近处的山坡上小草也悄悄钻出地面,山野里一株株桃花、杏花竞相开放,桃花红的如火,杏花白的如玉,春风使大地恢复了“万紫千红总是春”。

开学典礼,我的小学老师神池县教育局张世雄局长、温岭联校郭子民校长、温岭公社任效文书记、郭新民副书记、尤玉梅主任以及公社其他领导和父亲郝保泰都来了,张局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鼓励讲话。张局长说:“农校是新生事物,希望在农村这块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培养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有用人才”。任书记作了办好农校的重要指示,王校长作了表态发言。

开学以后,神池县粮食局给学员办理了周转粮手续,斗沟村划拔给农校三十亩土地,由斗沟村生产队代耕种了胡麻。师生自己开荒地十亩,全部种了土豆。秋后,胡麻生产3000余斤,土豆生产10000余斤。

农校勤工俭学,自筹办学经费。开学后,学校没有一分钱,我向信用社贷了500元,以解燃眉之急。同时,农校和朔州工务段签订了宁岢线斗沟村段铁路护坡工程。工程分两期,第一期主要是土方工程,将路基两旁的山坡削为60度。第二期是石方工程,在路基两旁砌护墙。清晨,师生们迎着初升的太阳来到工地,傍晚,披着落日的霞光回到学校。经过两个月的苦战,到四月底一期工程顺利验收,朔州工务段如期付了工程款,还清了贷款,解决了学校的办学经费。以后,我们又做了二期路基护墙工程。如今,每当我乘火车走到斗沟村段,不由自主地就想从窗口看看当年率领农校学员勤工俭学砌的路基护墙,虽然经过四十年的春夏秋冬,风霜雪雨,护墙斑斑驳驳,但仍象一具褐色的苍龙盘踞在崇山峻岭之中,守护着铁路大动脉的安全。

农校学习课程设时事、政治、语文、数学、农业技术。姚佩琦代语文、我代数学、王林代农业技术,时事、政治以学习报纸为主。公社领导也经常来校给学员讲当前形势和任务。

农校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由张丽琴同学任宣传队队长,利用业余时间自编自导排练了文艺节目。

“五一节”前,我们向公社党委汇报了农校开学以来的办学情况,受到了公社党委的好评。公社党委决定在“五一节”全公社春耕生产表彰大会上由农校汇报演出文艺节目。为了表演好节目,展示农校风采,我到大同市为宣传队购置了乐器、表演服装,为同学们统一订做了解放军式校服。

在温岭公社春耕生产表彰大会上,农校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身穿统一的解放军服装,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成为与会者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农校获得了“先进集体”称号,王校长代表农校作了发言。大会结束后农校文艺宣传队为与会的各村劳动模范和生产队干部以及温岭村民、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文艺演出,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农校学员既是学生,也是工作队,战斗队。公社植树造林、民兵训练、执勤、农田基本建设等都是主力军。

七六年年底,农校被神池县委评为“先进集体”,王林被评为“劳动模范”,王校长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介绍了办好五.七农校的经验。神池县委号召全县向温岭公社五.七农校学习。

农校从1976年开始,共招收了76、77两届学员,到1978年77届学员毕业后,由于形势的变化农校停办。

“好儿女志在四方”,农校的教师、学员有的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有的恢复高考后考入大、中专院校,有的参军、有的当了工人、有的回村当了村干部,但不管是干部、职工、务工、务农,都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做出了优异成绩。其中:校长王林在神池县斗沟煤矿财务科工作,姚佩琦在神池县教育局工作,郝守华在神池县国税局工作,学员刘守义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张丽琴从事教育工作,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乔根环、刘海仁、杨兴、袁永、白继萍等当了工人、职工,李新文等回村当了支书、村长等。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如今的二道沟村以不复存在,最后的一户人家也早已老去。那曾经莺歌燕舞的五.七农校早已是人去楼空,杂草丛生,满目荒凉。回首往事,五.七农校虽然是文革产物,但全体教职员工以延安“抗大精神”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荒种地,勤工俭学,自筹办学经费,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虽然没有学下多少文化知识,但精神是可嘉的,是值得后人学习和怀念的。

 前排左起 郝保泰 杨贵荣 王发 李明 二排左起 王效如

郝守华  肖志强 后排左起 闻桂莲 张荣 刘明生 王月明

1980年1月1日父亲退休,时年66岁,农业银行照顾子弟我接父亲的班,安排到温岭信用社工作,月工资29.5元,副食补助5元,合计34.5元。肖志强任主任(兼会计)、周三林任出纳、赵夺任财管员、我任信贷员。父亲原来在项家沟村下乡,公社党委安排我接替父亲继续在项家沟村下乡。

1980年尤玉梅调太原工作,杨贵荣任温岭公社书记、任效武、张进才任副书记、王发任主任、汤儒、王震任副主任、办公室主任郑振华、武装部长陈腾、妇联主任刘建萍。杨书记、郑主任留父亲继续在公社协助郑主任分管民政、会计、统计工作。不久,郑振华调县人大工作,李明任办公室主任。

杨书记的父亲杨雨亭叔叔是父亲神五支队的老战友,在解放战争中出生入死结下深厚友谊,杨叔叔从朝鲜战场转业后先后任神池县粮食局局长、农业银行行长、财贸部副部长。杨书记来温岭公社工作,我和父亲全力以赴支持杨书记的工作。父亲协助李明办公室工作,八零年以后去红旗煤矿当会计,我给杨书记当秘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神州处处,春潮涌动。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农村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先分自留地,再划生产组,制定生产责任制。县委县政府三天两头就开电话会议,经常报送典型材料,每天报生产进度,真是催人奋进,形势逼人。元旦一过,我和杨书记就顶风冒雪奔赴在各村各队,落实农村生产责任制,为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做准备。正月十五在全县农村工作三干会上我和杨书记准备的发言稿“发展牧业,大种胡麻,落实农村生产责任制,南抓牧,北抓粮,夺取农牧业双丰收”的报告,有理论,有计划,有措施,符合温岭公社的实际,在杨书记激昂慷慨,抑扬顿挫的讲话中,赢得了县领导和与会人员的好评,会务组把杨书记的讲话印发到各机关乡镇让大家学习。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随杨书记白天下乡,晚上写材料,有时候为了赶稿子通宵不眠,公社有临时突击性任务都由我负责完成,像植树造林,民兵训练等,但那时人年轻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从来不觉得苦和累。

1980年神池县电业局在城关三大队新建变电站,需征用城关公社三大队土地,城关公社提出需温岭公社补偿土地。父亲、李明和我向杨书记和王主任建议,由南庄子村给城关三大队补偿土地,电业局给南庄子村通电。经温岭公社和县政府几次协商,终于给我们村通了电。

1980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中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从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危险。”通知下达后,县委、县政府分别召开了各种会议,认真宣传、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并联系本县实际着重研究了如何落实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问题。

随着全国农村改革的形势如火如荼,八一年春节过后,在全县“三级干部扩大会上”(扩大到生产队),温岭公社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学习,随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主要内容为“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正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散会以后,在杨书记的带领下,温岭公社党委统一思想,大刀阔斧,坚定不移地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领导包片,干部包队,争取在春耕生产结束后土地全部到户。全体社员听到包产到户的消息后,如同当年土改一样,欢欣鼓舞,奔走相告,队干部无不惋惜地说:“辛辛苦苦三十年,一晚上回到解放前。”我随杨书记奔赴各村各队检查春耕生产和包产到户落实情况,哪里有问题就地解决,在全体干部和社员的共同努力下,春耕生产结束后,全部责任田顺利落实到户。端午节过后,分到责任田的农民,已经高高兴兴地,在自己的土地上锄苗了,公社干部们也无不轻松地说:“再也不用管农民种地了。”

我们家分了四十亩责任田,一头牛。牛给了堂叔,责任田母亲和媳妇平时照看,我和父亲星期天回去帮忙。当年收割完以后我工作忙不想种地了,在父母亲的坚持下种了十五亩,其余的让堂叔种了。八四年母亲走后,父亲种了七亩,二零零一年以后,全部不种了。

当年,温岭公社粮食、油料大丰收,一举摘掉贫困帽,免去国家救济粮。过年了我给堂叔家写了一副对联,家中粮食堆成山,银行存款上万元。

1982年元旦,中央一号文件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县委、县政府要求试点公社及时总结经验,八二年在全县全面推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年的县劳动模范标准是万元户。我随杨书记走村串户向农民了解情况,核实家庭收入寻找万元户,每走到一村都受到了农民的热情招待,过去下乡是派不出饭,现在是各家各户抢着请吃饭。看到农民们家家户户粮满仓,男男女女笑颜开。我和杨书记由衷地感到高兴。在八二年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我和杨书记准备的“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紧紧依靠万元户,再创农牧业双丰收”的发言,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改革开放已四十年,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村再也看不到那牛羊成群,人欢马叫,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再也听不到小学校那朗朗读书声和稚童的歌声。

1983年8月,我调矿业公司工作。我在温岭公社工作了八年,那忘我的工作激情,深厚的同事友谊,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2021年12月31日

作者简介

郝守华,1956年11日5日出生于山西省神池县龙泉镇南庄子村。大专学历,神池税务局退休干部。退休后从事文学创作,文章主要发表在《神池文苑》《太原道》等网站。作品《童年忆事》被神池县文联、神池县作家协会、神池县总工会推送,入选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神池文学作品选》。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郝守华||忆儿时中秋节

郝守华||难忘红旗煤矿

郝守华||一世兄长 两代恩师

郝守华||忆儿时端午节

郝守华||江南之行——苏州

郝守华||江南之行——无锡

郝守华||江南之行——南京

郝守华||忆童年元宵节

郝守华||儿时过年

郝守华||河北之行

郝守华||吕梁之行

郝守华||代县之行

郝守华||岢岚之行

郝守华||河曲之行

郝守华||太原之行

郝守华||西安之行

郝守华||内蒙古之行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zb16632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