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永红:一倾家财留文明

 梦想童年594 2022-01-20
程永红:一倾家财留文明
程永红讲解婺源木雕。

  

程永红:一倾家财留文明
程永红建造的婺源古代民俗博物馆。

  走进婺源民俗风情一条街,迎面一家粉墙黛瓦的建筑上,挂着“婺源古代民俗博物馆”的匾额,很是吸引人。这就是我省首家由私人创办的民俗博物馆,被誉为“江西民间第

一馆”。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孙轶青在参观了这家博物馆后,欣然为其题词:收藏集腋已成裘,古物千般件件优,意理穷究详讲解,精通可入大家流。

  博物馆的主人是婺源县普通的文艺工作者程永红,一个精瘦、腼腆却充满智慧的年轻人。

  不忍看着文物贩子把婺源的“宝贝”挖走

  在“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的“中国书乡之县”婺源,走出了理学大师朱熹、文学家朱弁、铁路专家詹天佑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而且历史上婺源经商的人多,当官的人也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散落在民间的文物珍宝如繁星点点。

  近年来,随着婺源知名度的提高,各地的文物贩子把目标锁定婺源,纷纷前来淘金挖宝。目睹一些民间文物珍宝相继流失,程永红心疼不已,他决定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抢救民间古文化,做一件对婺源有意义的事。1994年,他揣着几年来帮妻子打理广告公司攒下的24万元,雄心勃勃地开始涉足古玩收藏。

  两个月内,程永红倾囊而出,收进了20多万元的古玩,看见什么就收什么,见什么都像是珍宝。直到一位古玩行家慕名来看他的藏品,认定他花了20多万元的藏品只值2万元时,他方从狂热中浇醒。亲人埋怨他,朋友劝他,旁人讥笑他,然而此时的程永红,犟脾气上来了:越是困难越不回头,反而一头扎了进去。

  他到处觅师学艺。一个专家告诉他:古玩这行最好的老师就是市场!从那以后,婺源远远近近的村落,大大小小的旧货摊前,人们经常看到他的身影。一有时间,程永红就跑北京、上广州,著名的古玩市场被他跑了个遍。日积月累,经年不辍,他以自己的韧性和悟性,终于找到了古玩收藏的门道。此后,在他的收藏品中,赝品越来越少了。

  建私人民俗博物馆,展示文明收藏历史

  正当程永红古玩收藏渐入佳境,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都断定他要发大财了时,他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出让了部分字画瓷器,换取资金办民间民俗博物馆。

  程永红说,自己收藏古玩并不是想做文物贩子,保护散落在民间的文物珍宝并让它们发挥作用才是他的初衷。而建民俗博物馆,就是要展示这些收藏品,告诉人们文物背后厚重的人文历史。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2001年10月,博物馆正式开张。这些年来,程永红的博物馆三易场地,从100多平方米扩展到现在的上下两层共七八百平方米,展品从1000多件发展到现在的2000件。

  在程永红的藏品里,有不少是婺源人的宝贝。1999年的一天,程永红还没起床,一个古董贩子敲开了他家的门。程永红一看文物,如获至宝。原来是清代著名科学家、婺源县冲田村人氏齐彦槐(号阴山)在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制造、失传了170年的天文仪器“中星仪”,仪器背面写着“婺西冲田阴三造就于道光九年冬月”字样。他出了3000多元钱买了下来,然后将宝贝捐献给了婺源县博物馆。

  有时,为了将文物从外地贩子手中“抢”过来,他宁愿开出数倍的高价。为了收购一个清朝初年的“敕命”箱,他硬是以高出收购价10倍的价格从小贩手中收了过来。

  在这里,人们会发现许多在其他地方博物馆见不到的东西。一只明代竹丝箱,长达30厘米,高达10厘米,小巧精致,竹丝取料细如发丝,在放大镜下,那竹丝看起来也跟头发一样细,无法想象古人是怎样削制和编织出来的,专家把它誉为“当今世上无一能者”。还有明清家具、木雕、竹编、漆器、瓷器、字画、刺绣、古籍、银器、玛瑙、玉器等20来个品种2000多件珍贵的物品,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有很多人认为程永红已是婺源的首富了,可是在他的抽屉里,却放着一沓沓的欠条。几年来,他把和妻子一同经营广告装潢公司所赚的钱全投在了收藏民间古文化上,至今负债几十万元。孩子渐渐长大,已住了10多年的两室一厅显得陈旧和狭小。然而,看着博物馆里的收藏却越来越丰富,他说自己有说不出的欣慰和踏实。

  本报记者严若虚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