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抗癌进行时——随王三虎教授临证日记•三友医社学习小记(下)

 文文ap25 2022-01-20

         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  晴
      专家亲临讲经典  三友医社尽开颜
王三虎教授:我的意思就是要创新。你们自己组织起来学习《伤寒论》,确实不容易,因为现在大环境都比较浮躁,自己组织起来学习,这本来从形式上就是一种创新,督促大家学习。有话说:西医看指南,中医看经典,西医科研向前看,看看有啥新进展。中医科研向后看,问问古人怎么办。所以,学中医就是要读好经典。我想,什么是经,就是反复读。你看咱有时人常说,你就像念经一样,那几句话反复读,不就是念经吗。几句话反复读,就读出新意了,当然我们《伤寒论》也是经过多少年后才被大家认识和重视的。你想张仲景这个人也是恃才傲物,人很有本事,但话容易伤人,“举世昏迷,莫能觉悟,彼何荣势之云载”,骂的太多了,“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按说,你说你的,你把别人骂的不行,骂的结果就是《后汉书》上没有他的名字。作为一个热血青年,那时的南阳也确实出人才,像诸葛亮就是南阳的。这本书出来以后,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时没有人能看中他。他并不是当时就红的很,要跟华佗比,还是不行。直到了九十年后,王叔和才把《伤寒论》弄出来了。一直到孙思邈时期,只知道南方有个叫张仲景的人的书,但没有见到全书。到他九十来岁时写《千金翼方》,才见到了全本书。他也不是全抄,他提出了方证同条,比类相符,创立了最早的《伤寒论》研究方法。他认为《伤寒论》就是三纲鼎力么,麻黄汤证是无汗,桂枝汤是有汗,再就是大青龙汤证,表寒里热。他认为这是方证同条,比类相符,把类似的条文打乱另分了。一直到了宋代的时候,张仲景也只是众多名家之一,所以常常有人说金元四大家,还有人把张仲景拉进去。到了明代以后,就慢慢把张仲景的地位突出了,到了清代就更热了,达到一个高潮了,出现了很多注家研究,现在可能是第二个高潮。
 现在经方特别热,我想这也是大浪淘沙的结果,事实证明确实《伤寒论》、《金匮要略》能解决问题,而这种解决问题就是要背熟,不要问为什么,我觉得你们年轻人学伤寒,先看你拿出多少时间,就像做生意一样,你摊了多大的本,你再说你赚多大的钱,你摊的本很小,你就想小本赚大钱,这可能吗。开始一下子看不出效果,作为你们已经能看出效果了,为啥现在经方热,国外更明显,开诊所的更明显,我今天学的方子明天就能用上。而在大医院的医师因为受到体制的限制,学了你的又能咋,不学又能咋。你们现在主要还是学习一些实实在在的方剂。方剂才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最重要部分。所以中医的发展就是以方剂的数量的增加为标志。最早的《五十二病方》、《内经十》三方,《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205方,除去重复,大约250首方子,不多。他这个方子就是精炼,值得反复读,就是在实践中,抓住了特征性的东西,就是临床思路。
 最典型的就是我的一个亲戚,平时也说前列腺有些问题,过年回家说小肚子胀,小便不利,我把四逆散证背的熟,就问他咳嗽不,说咳嗽,心跳不,跳呢,那大便里急后重有没有,说也有。我就给开了四逆散,就加了薤白,2付,效果很明显。你看张仲景把或然证都写上了。我把这个写了发到网上,有人说王老师把或然症变成并发症了,我说这是临床发现的。张仲景在一个人身上同时看到了这几种情况。四逆散是《伤寒论》少阴病篇里提到的。有人说是作为四逆汤的鉴别。那少阴病是什么?我说少阴病就是到了ICU,就是到了重症监护室,所有的病到了重症监护室都是少阴病。心肾衰竭到了晚期,生命到了最后关头了,从中医来说病入心肾了,从阴阳来说,是阴阳两虚到了极点了。少阴是啥,阴少啊,正常人阴阳各有50%,而少阴时可能阴阳各有10%,甚至更低,已经到了最低潮了,缓冲的余地很少了,所以要么就是阳虚,要么就是阴虚,所以张仲景说“脉微细,但欲寐”,脉微是阳气虚,脉细是阴虚,但欲寐是心神失养的表现。什么是但欲寐,传统的话说就是,呼之则精神略振,须臾又恍惚不清。就是浅昏迷,你叫他能腥,但不叫他就马上又睡着了。这种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酣睡而是浅昏迷。所以我说不管啥病,到ICU都是阴阳的问题,要么是四逆汤证,要么是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所以你看“少阴病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这也好像不是少阴病啊,像是睡眠的问题,事实上这就是在ICU,在ICU里他疼啊什么的症状可能止住了,但是睡不着觉了,因为少阴少阴,阴已经很少了,如果心火不撤,把阴液都烧枯竭了,阴液就枯竭了,所以变化特别快,今天是黄连阿胶汤证,明天就成了四逆汤证了。我们呢,时间长了就知道,比如人参四逆汤这也可以。说到这里,四逆散是什么证,我说,四逆散就是重症监护室里把人抢救过来了,病情得到缓解了,腾出手来再解决他情绪不畅的问题,不能一个劲的用药啊。
 我们用这个四逆汤救过来的人还有几个。2002年,宝鸡的一个患者,前列腺癌腹部转移,拳头大小包块,经常来。这次来看,脸肿了,表情淡漠了,不想说话了。我一看坏事了,脉微细,但欲寐,这就是四逆汤证啊,马上用,给治过来了。另一个就更明显了,一个老板的岳父,肝癌找到我,之前吃了我的药几个月都很好,这次一看,浑身肿,躺在那不想说话了,也不能动了,一看不行了,我就往外走,这时他的女婿拦住我让我开方子,我说可以,大约开的就是四逆加人参汤。越在病重的情况下,药味越要用的少。用复杂了就缓不济急了。就像刚才提到的调胃承气汤,如果下利了,为什么还要用调胃承气汤,用甘草啊,甘草可以缓和下利,甘草可以使大黄、芒硝等在胃内停留的时间更长一些,清胃热,止谵语的多一些。那个四逆加人参汤服用后,第二天来,说尿了一晚上,肿都退完了,又活过来了。还有一个,我第一次到柳州,一个台湾人,叫我会诊。中医要看主要症状是啥,就是要抓主证的,不要被那么多诊断名词所迷惑,要看需要解决什么症状,就是刘渡舟教授说的抓主证,不然都是做的无用功啊。我给这个人抓的主证是睡不着觉,用的黄连阿胶汤,好了,第二次见面他说这个医生我信。这就是睡眠问题解决了,阴液减少了消耗,恢复了根本。
张仲景重要方子有或然症,包括小青龙汤、小柴胡汤、真武汤、理中汤、茯苓四逆汤等大约七个方子,我觉得或然症还是必须要记的,很有用,确实有他的道理,就像这个小柴胡汤的或然症,用处太多了。有个病人找我看,咳嗽,半年不好,好像有一点有胁痛什么的,我就抓住小柴胡汤或然症里有“或咳”。开的小柴胡汤,后来我调出他的病例,两年前在我这里开过小柴胡汤,这就说明,人的体质是很难改变的,几年后还是这个方子。更有甚者,有个甘肃的病人,两个月不吃饭,在人民医院住了两个月,瘦了二十斤,也不说话,也不吃饭,我看这就是默默不欲饮食啊,更主要的是,两个月没检查出什么异常,所以就是小柴胡汤证啊。结果六天后再来,把三天的药量六天才吃完,吃完好了,能吃饭了。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07年博士毕业前,和我的导师跟诊,一个学生,大二,河南的,头木,两三年都看不好,查不出什么问题。我就反复问,你这个头木,加重减轻的情况是什么,她说哈气的时候会减轻,还有就是我这鼻子有时候能闻见气味,有时候闻不见气味。再一个就是花剥舌,从那个时候我就对花剥舌有了更深的理解,也组成了我的燥湿相混致癌论的证据链。这样一来,我就说,痰浊阻滞,清阳不升,所以头木,但是舌苔少的这一块,就是心肺阴虚,就是百合地黄汤证,而百合病刚好有“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因为可能就是鼻子的问题,相当于我们说的神经官能症,泽泻汤,泽泻、白术升清降浊,百合地黄汤,百合地黄养肺胃之阴,就这四样药,一个都不能多,一个都不能少。就是为了验证这个效果的,验证对不对,这个时候再加减就没有意思了。结果过了几天又来了,她妈大声说,哎呀,四医大的教授水平就是高,四样药就把娃几年治不好的病治了。这就是我背书的好处,用上了。我这几年的心得都是读伤寒的结果。
我硕士研究生的时候研究结胸病,光结胸病研究就发表了7篇文章。二十年来,再没有人研究结胸病。结胸病都占到伤寒条文的1/20了,但现在没有人知道结胸病是现在的什么病。我当年也不知道,但我已经知道,结胸病是超出了一个脏器范围的疾病,我的中心思想就是想说这个。因为“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因为他结胸,没有说结肠、结肺啊,脏腑清楚着呢,当我们用中焦、上焦来辨证的时候,已经不是一个脏器的问题了,我是这样想的,但我不知道他是啥病,二十年多年都没看过了。有一天我带的学生在那看书,我问看什么书,她说看《伤寒论》,看到哪里了?结胸病,我一看突然茅塞顿开,好了,结胸病就是恶性肿瘤的胸腹部转移。因为我多年练的,能想到,能说出来,能写出来,也能自圆其说。《伤寒论》只有太阳病分为三篇,其他都是一经一篇,为什么?第一篇,太阳本证。第二篇,太阳变证。那第三篇呢,癌症啊,所以张仲景在第三篇的开头128条就说:“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我说是癌症不是吗?脏结是不是癌症,就是啊。然而更主要的是,“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我就抓住这一条。为什么呢?脏结是癌症,是腹部的肿瘤。但是好多腹部的肿瘤是潜伏的、静止的,它没有爆发,结果外感后本来体力就下降了,又乱用下法,邪气入里,使潜伏的肿瘤得到泛滥的机会,这些道理都讲得通,而且症状也讲得通,正因为恶性肿瘤胸腹部转移了,所以才出现胸腹水,所以大陷胸汤“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我还都能自圆其说。正好微信上成立肿瘤阳光论坛,让我讲课。第一堂课让我讲,我就讲的这个,一炮打响,过了一星期《健康报》就登了。
 第二个呢,就是我讲的“肿瘤可从六经论治”,也是点击量三、四万。那我没有胡说,包括刚才说的少阴病这一篇。你说我讲少阴病好像不是讲肿瘤,难道治肿瘤的就只说肿瘤吗?肿瘤和其他病一样,回引起全身一系列问题。其他都不会,光治肿瘤,能治得好吗?《金匮要略》大家都觉得难背,好多人研究《伤寒论》,因为它的内容前后贯穿一致,所以如果说《伤寒论》注家一千家的话,《金匮要略》注家不到一百家,为什么?当时我把《伤寒论》背过了,也整天背,始终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但我确实背的多。结果到柳州后机会来了,刚到那病人少,门诊上一个学生跟我,那个学生正好爱学习,现在在一个县中医院当院长,就那一个月我突然发现《金匮要略》中凡是我们说不通的问题往往都是肿瘤问题,所以我很快就写出一篇文章“《金匮要略》与肿瘤”。我当时就说我这内容给《金匮要略》教授讲两个小时不重复。
 大家看23条麻黄桂枝各半汤,这是我用来治疗荨麻疹以及皮肤瘙痒,因为张仲景说过“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用我的话说,荨麻疹怎么出现的?那不就是外有风寒,内又热,冲不出去,才出现风团,当然一般我加石膏。往往就是张仲景的一句话,我们不是着意的,但我也不是唯一凭方证的,我们也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我说把《伤寒论》抓住就是抓住了根本。我倒觉得你们一次背的条文不宜过多,关键是背熟,慢慢来,反复,再反复。再就是写一些,就是你把注家的解释在笔记上抄一遍也跟完全过眼云烟不一样。再一个学习方法就是要自己看、学习比较。就像我刚才龙骨牡蛎的问题,炙的问题,反复看啊,也不是背到这就只能看这,你们都是学过的啊,可以穿插着看,古人也是这样。
 我在365医学网上最新写的病案是“感冒”,你们看我是怎么写的:“浙江台州,5岁男孩。发热汗出,不大便,咳嗽两天,体重降了三斤,网诊,舌红苔厚。病属感冒。证属外寒内热,兼有积食,三阳合病。治当散外寒,清内热,消积食。大柴胡汤化裁:柴胡12克,黄芩6克,桂枝9克,姜半夏6克,防风6克,生姜3片,大枣3个,甘草5克,大黄3克,山楂9克,石膏12克。1剂,水煎分两次服。次日,告未再发热。鼻衄。回信曰:说明外邪将解,3小时后得大便,舌苔退大半。虽少许咳痰,嘱其不再服药,当自愈。按语:当医生,阅历很重要。这是我刚过60岁的病案。虽没诊脉,至少通过微信看到面部和舌头照片,满足了看病的第一需要——看。至于方子嘛,得意忘形,信手拈来,已非全貌。《伤寒论》'自衄者愈’还是给了我不必再剂的底气。虽然47条原文是:'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不必拘泥矣。”表面上看,这感冒还要跟人说,就是有说道。有些就是把癌症治好了也没有说道。
在学的时候我们是一条一条学,用的时候我经常是用原方,效果明显,但是也有得意忘形,好多方子我知道它的意思,到我这年龄段就可以。我觉得一开始学还是背好,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看来我们中医虽然汗牛充栋,但是大多数是抄的,你不知道这么厚的书哪些是他的,哪些是别人的,所以我们轻易不敢买书,怕买的重复了。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伤寒论》这样的。当然张仲景有他的特点,叫“察证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他基本不说病机,除过阳浮而阴弱、血弱气尽几个。他就是临床实录,正因为这种实录给我们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各科都是相通的,我根本没有想到我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上打开了治疗肿瘤之路,不是我想的,完全是走出来的。当然现在看来,我们伤寒、金匮教授很多,但能像我这样一心扑在临床上、几十年如一日的不多,基本上是搞经典的不看病,看病的不看经典。因为我的基础很扎实,在临床中激发了我的能力,再就是我多年练出来的,能看、能说、能写,把知识固化了。不管多久后,我能拿得出来,不然过几年我也忘了,所以这就是养成习惯。你们一定要记笔记,哪怕是抄别人的,自己抄的还是不一样,你再找,马上就能找到,就跟你自己放的东西好找出来一样,所以一定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多年以后你再看效果。
 我说一下我上中专时的经历,我把当时研究《伤寒论》的火花思路都随时记下来了,后来这些火花几乎都被我写成文章了。勤快就是看你的兴趣所在呢,灯红酒绿也是兴趣,山山水水也是兴趣,会心之乐也是兴趣。我把读书分为三个层次,《健康报》上也登了,改了一下题目,叫《名医读书的三个境界》。其实是中医包括任何做学问都是这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刻苦攻读,你们现在就是刻苦攻读阶段,确实是辛苦,不过这个关到不了第二个层次。第二个层次叫会心之乐,今天看了这个,正合我意,我也是这样想的,拨开云雾见太阳,太好了,这就是会心之乐。你有多少会心之乐,你就有多少收获。当然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就是第三个层次,生活必需。没有功利观了,我看书不为啥。我不看书我干啥啊,身边放的书,哪怕是其他书,没事就翻着看看,到这个时候就是自由阶段。这个时候做出来的学问就纯粹了。你说这个是不是比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要实际一些呢?
 当然你们才是打基础的阶段,到了50岁就要有新的层次了。我给高年资的主任医师级别的提出了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就是由继承到创新的转变,这是给50岁时中医提出的,但是如果你没有继承多少,你就想创新,你就没什么东西,转变先看你继承了多少。再就是由编书向著书的转变,五十岁你就不能老编书了,言外之意,你们现在就可以编书,《围城》上讲的,编书的都是大学生。研究生博士论文就是著作,你要有创见啊,要原创。我们中医有自身的特点,都是从编书开始的,所以古代有那么多的《伤寒论》著家,哪一个超过张仲景了,但他把他自己培养成专家和名医了。在这种抄抄写写的过程对我们没有多大作用,但是他通过这个过程把自己提高了,是不是这个道理。包括我以前编了好多书,也有人说那些书没什么质量,都是编的,但是那我没有那时的编,哪有现在的著啊。到五十岁后老是编书就没有意思了。第三个转变就是由人才到人物的转变。到五十岁了你就不要老提你是清华的高材生,高材生只能是人才,没有成就就不行,所谓人物,就是人和物联系,你是出书立说了,还是当了院长了,就是这个意思。我就是这样实实在在的想。所以我就建议你们,每次细一点,慢一点,哪怕一次只背两三条,我们做好笔记,讨论一下,各个注家怎么说,包括以前的,就是一本书,这样也能出一本书。
 为什么?因为你带着目的去学习,去做笔记就有动力了,就能把个体劳动变为社会劳动了。毛主席的原话:不是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他就是这样,他是军事院校毕业的吗?他是边干边学,主要会写文章呢。看他的《论持久战》,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但他写出来了就不一样了。所以我觉得,写、讲、学、用、记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你们就用这种新的模式,围绕实际,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这就叫创新。珠海那位青年中医师黎崇裕,写了一本《青年中医成才之路》,他就是把跟诊名医的记录写下来,不是照样出书了吗?有些书就是这样的,一般书都是这样出来的,只要你自己觉得有意思,能给别人带来有意思就可以,所以不要把写书看的很高。我想写书就是自己提高自己呢,尤其到了你们这个阶段,你不是本科生,都是高学历,其实刚学的时候也有人写,北京有个中医就是,他学了7年,就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写成书了。会写书的人就是和别人不一样,他就提前想好了,怎么学中医的,就把这提前编成书了。甚至还有个人,自学经方给他孩子用,也出书了,还是个外行。用我的话说就是,不在乎做什么,而在乎怎么做,就看你用心不用心。如果你们能利用这次机会,把这《伤寒论》本书实实在在的学好,既提高了你们的兴趣,又提出了新观点,再把各个观点进行系统整理,这也是为自己以后出书做准备,也是为大家好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