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雪冬:写意油画之路

 天童老僧 2022-01-20

图片

崔雪冬

蒙古族,1975年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获美术学油画专业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术馆馆长。

图片
崔雪冬  蒙古祭之一  油画  200×160cm  2013年

写意油画之路

文 / 崔雪冬

写意是观看的一种姿态,也是思考的一种话语,更是绘画的一种境界。它是“道”,不是“器”,是画家历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最终将物象视觉呈现的一个艺术创造过程。

图片
崔雪冬  巴达日呼家的坐骑  油画  80×100cm  2006年

我渴望在绘画里寻求一种意象、诗韵和表现的形态和意味,这可能与学习和研究绘画的经历有关系。读小学时,课外时间开始接触严肃绘画,最早学习的是国画,没有画过工笔,入手就是写意,为的是应对当时各种国画比赛和表演;之后是版画,主要有平面化的木刻和水印,总之都是非再现性、图式化的临摹和照搬学习。中学开始学习素描、速写、色彩,费钦的素描和工农兵“油头”是主要参考资料,特别写实的作品很少见到,多数看到的绘画原作是水粉宣传画,当时的绘画与政治宣传和大众生活关系紧密,所以我的老师都是小县城里画宣传画的能手,那种光影、块面、概括和写意的绘画语言也影响了我。如果说中小学时代的绘画是单一接受式的,那么大学的“正规”绘画训练应该是多元自主性的。二年级分科选择油画专业,对表现性绘画产生兴趣。在中国美术馆观摩后印象派作品,包括塞尚、高更、梵高的油画原作,备受启发。翻阅西方油画历史,这个时段正是绘画从再现向表现转变的节点,许多年后发现他们的名字在格林伯格、罗杰·弗莱、夏皮罗的著作里时常提及。我在图书馆查找有关表现主义美学的书籍,对科林伍德说过的一句话印象很深,“任何艺术都不是再现的,表现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开始执着于表现风格的绘画实践。记得对一套塔森公司出版的印刷精美的巴黎画派苏丁的画集很着迷,对油画的表现性语言有了自觉意识和初步认知。

图片
崔雪冬  哈毕日嘎的牛群  油画  60×80cm  2007年

硕士阶段的研究方向是油画民族性研究。对“民族性”的讨论一以贯之、历久弥新。回顾新中国油画历史,上世纪50年代董希文先生提出油画“民族化”、“中国风”问题,罗工柳先生倡导的“由洋变中”的创作思想,是油画在中国本土化历史的有力印证。油画民族化的大讨论中,二位先生对写意的阐释笔墨最多,“一笔负千年重任”、“笔中有神,色中有气”都是关于写意绘画的经典论断。研究生时段正值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的主流学术油画展又渐起和重提中西方差异的风格意识,又开始凸显追求中国传统艺术语言和文化符号的作品,出现从题材到内容、从图像到图式、从形式到语言等多维度的“中国油画”。1997年、1998年,朱德群、赵无极的个展在国内展出产生很大影响。关于写意,他们有着独到的认识,“得乎心而应于手”、“以无形蕴有形”的绘画思想对我启发很大,为了确立一种艺术的民族和身份认同,我在当时的油画作品中从形式层面做过大胆的“中国样式”的实验和尝试,今天看来也是很值得的。毕业论文对具象油画中再现和表现的写意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对当时写意油画实践是有指导和总结意义的。

图片
崔雪冬  希拉穆仁牧户  油画  60×80cm  2005年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以来,北方草原成为我的绘画母题。前辈艺术家们都在描绘草原,我对草原的认知多来源于他们的“图式”。真正踏上草原之后,开始用自己内心的理解去刻画草原,创作《希拉穆仁牧户》、《巴音苏木的马围栏》等油画作品,这些作品是关于草原景观的系列创作,是出于我长期对绘画隐性结构的本体研究中,在客观物象被抽离衍化为形状与空间,再生为静止与速度的意象中,我想到中西方绘画的传统迥异,尤其是观看方式,这种差异体现出中西方画家对自然的不同意识和观念。中国传统的写意绘画与西方现代抽象化的绘画存在质的区别,但中西方艺术家在作品中呈现出“个中真谛,视之无尽”的绘画境界却是殊途同归的,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年轻画家更应坚守志于传统,立于当下的艺术理想。

图片
崔雪冬  巴音苏木的马围栏  油画  60×80cm  2007年

博士阶段负笈求学,导师袁运生教授引领博士团队进行中国传统艺术的理法探究。近十年以来,他的另一个具有实践教学和文化战略意义的课题是对中国传统,尤其是早期中国艺术遗存,如壁画、青铜器、雕塑的意象造型的传承和发展研究,这与我多年的写意绘画的艺术理想相契合。读博期间,除了油画创作实践之外,更重要的是系统地对中国古代早期艺术遗存从功能、形式、观念和意象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受张光直先生关于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神话)关系研究的启发,在毕业创作中对蒙古族祭祀主题展开研究。蒙古族的传统祭祀仪式是一个活态化的文化遗产,它始源上古,流变至今。令人担忧的是,在主流和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它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蒙古祭》意在呼唤和追问行将逝去的一个民族或族群的精神和信仰。画中蒙古少年策马引首,额吉老人浅斟低唱,蒙古族特有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完整地呈现出人、自然与生命的一个循环系统,这其实是超越社会学层面的命题,进入“艺术非功利、无利害”的精神语境,是借用一种仪式象征来呈现人与自然(长生天)的关系,而写意的造型技术手段在创作过程中是最能够恰当地表现这一情境的重要语言。 

图片
崔雪冬  蒙古祭之三  油画  200×160cm  2013年

关于写意绘画,我的疏浅认知是写意油画的内容、图像是再现性的,却重在“似与不似之间”;写意油画的画面结构要高度地提炼、强化并富于力道和气韵;写意油画的语言要达到“任性旷达而不失度法”的最佳境界。

图片

崔雪冬  春山图  油画  60×80cm 2011年

图片

崔雪冬  满溪春  油画  60×50cm  2011年

图片

崔雪冬  幽居  油画  80×60cm  2011年

图片

崔雪冬  雨疏  油画  50×60cm  2011年

图片

崔雪冬  暖月  油画  50×60cm  2013年

图片

崔雪冬  石径斜  油画  80×60cm  2013年

图片

崔雪冬  断碑  油画  50×60cm  2014年

图片

崔雪冬  故街  油画  50×60cm  2014年

图片

版权声明:本图文仅供学习分享与学术研究交流,不作商用。所使用的内容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