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了解临终关怀方面的知识,面对死亡时多一些选择,也多一些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孝经》(连载070)

 情缘半岛 2022-01-20
图片


图片

本集开解经句: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孝经· 丧亲章第十八》

内容讲解:从这句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守丧三年”的来历,结合上一讲的内容,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当亲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作为活着的人应该如何来安排后面的事情。


  首先,亲人过世以后我们一定心中很难过,心情受到非常大的打击和影响,“食旨不甘”甚至食不下咽。古人告诉我们要“三日而食”,到了第三天一定要开始吃一些饭,要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教民无以死伤生”,人总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不能因为亲人离世,我们活着的人就活不下去了,这样就违反了生命的规则。因为,过世的亲人最大的期待是让我们活得更好,这样逝者才能够安心,假如九泉之下有知,看到人间的子女亲人如此痛苦,逝者会更加难过。所以,我们活在世上的人,要化悲痛为生命的力量,把自己的生活、家庭照料好,更好地活下去。“毁不灭性”,“性”指的是生命的本性、本源,不能因为哀戚之情伤害了生命的动力,这样就不符合人性了,是圣人所不希望看到的。


  我们经常讲“守丧三年”,就出自于“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这其中的道理是因为父母从小哺育孩子,日日抱在怀中至少三年,付出的非常多,所以作为子女要报答生命的哺育之恩,要守丧三年。这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传统,很多其他的国家、其他的宗教也是这样考虑对生命的关怀和感恩的。守丧三年是为了表达心意,最重要的是让我们不要忘记父母长辈祖先的恩情。


  三年守丧过去了,还可通过每年祭祀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感恩之情。按照儒家的讲法,只要子孙后代还在,他们很重要的一项职责就是祭祀先祖。古代有家族祠堂,现代国家也提倡恢复清明节的传统习俗,祭祀过世的祖先和亲人,表达我们对过世亲人的思念之情。如果深讲祭祀的含义,孔老夫子讲“祭神如神在”,儒家对于鬼神并不是否定的,但是“敬鬼神而远之”,由于不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尊敬鬼神但是保持距离,这个“敬”就体现在祭祀上。在古代汉语中“如”是等于的意思,“祭神如神在”的意思是我们祭祀祖先就是把祖先请回来孝敬,儒家讲的是这样一种观念。


  我们国家也是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我们身边也经常有一些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儒家在中国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中国传统中还有道家和佛家的信仰,我们作为一种知识来了解一下。


  如果按照道家和佛家的说法还有轮回,他们的观点认为人死并非如灯灭,身体虽然消失了,但是他的神识和灵性还在(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的灵魂,儒家讲的鬼神),所以对临终者的关怀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都认为人一旦停止呼吸,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按照中国古代的民间知识,人虽然停止呼吸了,但神识还在身体里,有的情况神识马上就离开了,有的还要慢慢离开。所以讲究在人停止呼吸以后,家里人不要马上大哭大闹、死拉硬拽,怕影响到他的神识离开身体。中国古代讲究“做七”,在逝者停止呼吸之后,要给他做七七四十九天的纪念活动。现在一些地方的农村还有台湾、东南亚的华人社区还都保留着这样的习俗,认为人的神识是要在七七四十九天以内转世投胎,所以我们作为活着的人在此期间不能做坏事、要吃素、不杀生、不吵闹,有可能的话还要给逝者做一些法事活动、佛事活动、念经念佛来超度,最后选择风水好的地方安葬。


  当然我们现在要和国家的丧葬改革结合在一起,我们在这里对于不同的文化信仰、文化背景适当地做一些了解。中国在以前讲究对遗体不要马上火化,要保留的时间长一些。这是因为,第一,还有死而复生的可能,虽然这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现代也还是有过这样的新闻报道,如果人刚一停止心跳就立即冷冻甚至火化,也可能对生命造成重大的伤害,这涉及到我们对生命更深层的关怀和思考。现在台湾、马来西亚经常采取的是冰棺,把遗体保留下来几天,有可能的话保留四十九天。因为现在是国际社会,有时亲朋好友都在海外,为了让大家都能够回来瞻仰遗容,就需要保留的时间久一些。当然这也要跟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理解相结合,随着生活水平、人文关怀水平、对生命尊重意识的提高,更加深层的人文文化将导致人们更加关注临终关怀、安详辞世,让我们对于亲人辞世的处理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现在也许在有些地方还依然保留这方面的古代传统,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多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面对死亡的时候多一些选择,也多一些对死者、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图片

学习传统文化,
经营幸福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