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去缅怀我们过世的祖先、父母、亲人的德行,就越容易焕发出人性的光芒和生命的活力--《孝经》(连载07...

 情缘半岛 2022-01-20
图片


图片

本集开解经句: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孝经· 丧亲章第十八》

内容讲解:今天我们讲解的是《孝经》这部儒家经典的最后一句,全篇的结尾为我们讲述的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的意思讲,当我们的长辈亲人在世的时候,我们要以爱敬之心去恭敬、爱护、奉养、孝顺,当他们离开这个世界以后,我们心中怀着哀戚之情去缅怀、纪念,发扬父母长辈传承给我们的美德,让自己伟大的姓氏能够一直延续发展下去,影响我们的后代子孙。这样我们就尽到了孝顺子女的本分,完成了养生送死的道义责任,将孝顺父母这件事情做得比较圆满了。在生活中对于我们来讲更为重要的是,在亲人长辈活在世界上的时候,我们要多加关怀。


  我们中国是一个有文化传承的民族,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有至少4500年了,如果再前推衍没有文字记载的古代文明,有人说至少是一万年。传说中的炎帝、黄帝生活在上万年前,伏羲氏生活在七千年前。有着这样传承的历史,我们对各种各样的礼节和礼仪是比较讲究的。比如,对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新生儿,有满月酒、百日宴的祝贺;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要搞得轰轰烈烈。我觉得在仪式上我们都不亏欠,亏欠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长辈的关怀,要多多扪心自问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好好尽到本分。往往一听说人停止呼吸了,兄弟姐妹亲人儿女都回到身边了,表示在最后时刻一定要尽到“礼”。然而,我们是不是应该在人还活着的时候多做一些事情呢?为什么要等到亲人停止呼吸、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把这个孝心显发出来呢?这句经典讲的就是“生事爱敬”,在亲人活着的时候“爱”和“敬”才是最关键的。可是我们现在社会的中年人、青年人总是太忙,好像总是没有时间回去看看父母。这里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跟我们在人生中的抉择有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并非绝对地“忠孝不能两全”。在年轻的时候忙一些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要改变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为了让自己能自立、让父母亲人能过上好日子而去拼命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还是属于尽孝的一部分,这样的奋斗可以让父母安心。我听说过有一位老先生浑身是病,他的儿子不安于普通工作、喜欢唱歌,直至一朝儿子一举成名,父亲的病一夜之间就全好了。看来父亲的病是担忧儿子、郁闷压抑所致,心情一高兴,病就全消失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年轻时的工作打拼也是养父母之心,所以不见得一定要在父母身边才是尽孝。


  但是,从对百岁老人长寿原因的调研统计来看,首要原因就是——心情愉快、心胸宽广、不将事情放在心上。作为上年纪的长辈、老年朋友,最大的心事就是担心子孙。但是有一句话讲“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总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作为长辈,与其担心,莫不如给子孙后代做个好的榜样,示范怎样快乐地渡过晚年,让孩子们来学习,会非常有意义。其次,身边有孝顺子女。这些百岁老人的生活是有孝顺子女的陪伴和照顾的。


  如果我们有长远的眼光,在工作上就可以有计划地进行选择,既能够发挥自己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本领、“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同时还能照顾父母的晚年生活。按照中国古话来讲“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也不见得每个人到了大城市、沿海地区就都能发展起来、而在父母身边在家乡就发展不起来,反而有的时候在家乡发展的空间还更大。


  有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发展得太狠,把自己的身体伤害了,到了中年以后就会缺乏体力和精力;有的人长期规划、循序渐进地来工作,到了中年、晚年大器晚成,培育出优秀的子孙后代,所以我们不见得要追求一次性地发家。中国人过去讲,一个人要想能发家,要上看三代、下看三代。我们能够成功是因为祖上三代积攒的德行,而评价我们现在是否成功,还要向下看三代子孙。检验成功的标准不是挣了多少钱财和房产,“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如果培养出的子孙后代不孝顺、荒废生命、浪费钱财,家族往后无法延续,就证明我们做错了,没有给子孙后代做出好的榜样,没有给国家社会培养出好的接班人。这样的人生就败掉了。我们想为孩子好,不一定要让孩子去报各种特长班、学习各种知识,而是要积德行善,一个积善的家族会荫及子孙后代,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验证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做人生抉择的时候,就可以把“照料父母”和“成就自己”做一个完美和谐的结合,这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而是可以运用人生的智慧来调处的。


  还有一点给我们的重要启示,让父母幸福安心是最重要的。现在有很多情况是,一听说父母临终病危,孩子们都着急了,不惜花费很多的金钱,执意要让父母亲人哪怕在这个世界上多存活上半个小时。各种各样的急救措施让病人非常痛苦,与其这样还不如在平时多关怀孝敬父母。父母长辈到了晚年的时候,其实特别需要孩子在身边,子女儿孙在不在身边,对他们的生命影响太大了。真正对于父母长辈来讲最有意义的是,平时多陪伴他们,有可能的话长期生活在一起,让父母长辈生活得快乐自在,不要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再拼命地花钱抢救,来满足一下自己的良心。所以,当父母长辈活在人世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合理安排生活,怎样让自己的心变得更加柔软、更加有人性,这是更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解释“死事哀戚”,亲人过世后,重要的不在于仪式多么隆重、场面有多大规模,不在于丧礼上哭得多么伤心,虽然一定的仪式是需要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内心深处对父母长辈、过世亲人的哀戚之情。哀戚是人性、是人情、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而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甚至为了显示自己的金钱、地位,铺张浪费,借机收费索贿,这样离孝子孝敬父母的行为就差距太远了。


  父母对于我们有无尽的恩情,生育了我们,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养育了我们,将我们哺育抚养成人;一生关怀我们、思念我们、祝福我们、护佑我们。这样至亲至爱的亲人离开我们之后,心中自然而然会流淌出一种悲伤痛苦,一种缅怀和感动,甚至还有一种力量。因为父母长辈、祖先对我们有殷切的期待,我们应该把这种力量延续下去,化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对子孙后代的责任,这才是哀戚的真正含义。哀戚之情不是消极的,一个真有人性、有情感的人,是有温度、有力量的。越去缅怀自己过世的父母亲人,越去缅怀祖先的德行,我们就会越容易焕发出人性的光芒和生命的活力!

图片


惟愿更多的人学习先祖智慧!

 身体力行改变家乡面貌!  

图片


图片

学习传统文化,
经营幸福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