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在二战早期的坦克都比较“方”,原因只是因为钢铁质量好吗?

 臭孩的爷 2022-01-2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坦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管是万金油一般的四号,还是让盟军头疼的虎式坦克,都成为了精湛工艺的代表。但同时它们身上的缺点也时常被人揭露出来,最常见的说法就是他们比较“方”,不像苏联坦克那样能利用上倾斜装甲带来的等效值。在四号和三号等坦克身上,这一特点再明显不过了,而它们也正是德国二战初期军工的体现,那方方正正的外形下,到底隐藏着德国工程师哪些用意呢?

古德里安的设想,开启了德国装甲部队的重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受到了多方面的约束,威力强大的坦克自然被算在了其中,因此德国一战时的坦克研发技术基本上归了零。但没过多久人们就清楚了,和平只是短暂的,另一场战争即将到来。德国因为战败受到了诸多约束,但这没能能妨碍他们对武器的研发,反而还逼得德国主动进行了创新。在坦克这一类的武器方面,德国用“拖拉机”一词做掩护,于上世纪20年代重新开始了自主研发的脚步,这一期间就诞生了数种吨位级别的实验车型。

以古德里安的设想来看,德国未来的装甲集团军需要三种坦克。一是支援坦克,用于掩护步兵突破防御,二是突击坦克作为主力,三是重型坦克,预计重量超过70吨,以起到可以正面摧毁敌人防御工事的能力。这样一看,英国的步兵坦克与巡洋坦克的区分方式并不是一种落后的表现,反而是当时的一种大趋势。希特勒上台之后,这一想法得到了实现,而一号坦克作为一款训练车辆首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这也是超轻型坦克风靡之后,在德国的一种体现,和意大利、波兰等国不同,德国人还给他们的超轻型坦克加上了炮塔。

一号坦克全重5.4吨,前装甲最厚处到达了13mm,车组成员仅有2个人。因采用了可旋转的炮塔结构,这辆坦克所能携带的武器受到了诸多限制,仅有两挺MG13机枪,连机炮都装不上。在西班牙内战中,一号坦克首次参战。但实战效果证明,单纯地使用机枪是完全不好使的,因此一号坦克在之后服役的日子里,多为德军的训练车辆。在1934年的时候,针对火力不足的改进型号二号坦克就已经诞生了。和前者相比它的重量提升到了7.2吨,乘员也变成了较为合理的三人组。因体型的扩大,这辆坦克得以将其中一挺机枪换成了20mm机炮,苏德战争爆发之后,二号坦克逐渐退居二线,倒是有不少被改成了“黄鼠狼”歼击车。

撑起了德国各大战事的三号和四号坦克

前两款坦克虽然都投入了量产的环节,但就自身实力来看,它们远不足以撑起德国日后的战事,德军急需一款能作为主力的坦克。1936年的时候,三号坦克问世,应军方的要求,三号坦克重量达到了19.5吨,前装甲最大厚度30mm,最快移动速度可达每小时40公里。在设计武器系统的时候,研发人员决定安装技术更成熟的37mm坦克炮,但古德里安认为,这口径还远远不够,事实证明古德里安是对的。经过妥协,三号坦克的最初型号装备37mm,但同时也留出了装备50mm及75mm炮的空间,这里就体现出了垂直装甲的优势,可利用空间大。

法国战役开始之后,古德里安的想法很快就被证实了,法制坦克坚硬的装甲让37mm反坦克炮难以应对。从这之后,大量的三号坦克就开始换装50mm炮,其中一部分还装备了短倍径的75mm炮,以充当支援火力。当然三号坦克功绩主要还是体现在它的另一形态上,即三号突击炮。1936年的时候鉴于其底盘的可靠程度,德国人以此改造出了一款突击炮,前装甲增加到了80mm,武器普遍为40倍径的75mm炮,实战证明。这是一款性能优异的武器,以至于连续生产了10500辆,是德国自造数量最多的装甲车辆之一。

最初的时候,四号坦克被定义成了一款支援型坦克,三号才是主力。但随着战事逐渐进入到白热化,原先的主力开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这个时候,四号坦克自身宽裕的改良空间就凸显了出来,以至于成为了德军真正意义上的主力坦克。可能有人会觉得,后来出现的虎式和豹式才算是德军的主力,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凭借它俩的生产速度,盟军的胜利会来得更快一些。四号坦克的研发时间大体与三号相当,1937年的时候开始投入量产的环节,它也是德国在战前研制的最后一辆坦克。

因四号坦克的改进型号非常多,所以重量从16吨到25吨不等。其车体前装甲最大厚度达到了80毫米,两侧为30mm,后期的改进型号中又增加了5mm厚的裙甲。车组乘员为五人,最大移动速度可达每小时42公里。武器方面后期整体更换成了43倍径的75mm炮,虽然在实力上难以与豹式坦克相媲美,但对付起T34和谢尔曼坦克并不是那么困难。从北非到斯大林格勒,再从诺曼底到柏林,四号坦克可谓随处可见,算是德军装备最多的常规坦克。其战绩就不用多说了,又因其性能可靠,四号坦克还经常被改装成多用途车辆,比如四号防空坦克或是卡尔臼炮及古斯塔夫巨炮的弹药运输车。

结语——德国早期坦克为什么坚持使用垂直装甲?

有一部分人经常觉得,德国的坦克研发人员在战争初期根本不了解倾斜装甲带来的好处,直到在苏联吃了亏后,才洗心革面,进而研发出了豹式和虎王坦克。从时间上来看好像确实是这样,但说德国工程师当时不懂倾斜的等效值未免有些太片面了,而且前文出现的坦克并没有在垂直装甲上栽过跟头。等效值这个概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有了,是一个很普遍的知识。另外,德国在战前一样研发有倾斜装甲的坦克,最主要的是早期坦克虽然看起来有点方,但也不是纯垂直的,一样拥有倾斜角度,只不过有的度数较低而已。

让德国工程师选用这种方式的原因也是充分的,德制钢铁的质量确实好同时也舍得用料,没必要为了增加防御能力而牺牲可利用空间(倾斜装甲占用不少车内空间)。而且德国坦克动力系统普遍为后置前驱(发动机在后,驱动结构在前),因此无法像后置后驱的T34那样,将车体前部设计成大角度的倾斜状态。另外倾斜装甲真有那么大的优势吗?现实不同于游戏,炮弹飞来的方向可没有准,垂直与倾斜的区别并不大。而在面对以爆炸形式的攻击时,较薄的倾斜装甲明显吃亏。

就以虎式坦克举例,它在的防御能力上从来没有吃过亏,后期德国资源匮乏就是另一回事了。这里解释一下另一个问题,虎式是六号坦克,但较晚一点出现的豹式却是五号。这是因为排号的名字并不是按时间顺序来定的,而是源自它们最初的实验车型,分别为30吨级的五号和40吨级的六号。当然为了迎合现实,成品的实际重量往往会超过这个吨位等级,豹式就已经到了44吨,虎式重达57吨,同为六号坦克的虎王,更是近70吨重。

参考文献《二战德国装甲车辆》、《panzerkampfwagen I/II》、《German light panzers 1929-194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