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群里看到一张图,内容节选自黄灯老师的一场演讲(《黄灯:二本学生的困境,也是当下所有年轻人的危机》,b站上有,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短短几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作为一个刚刚完整经历了小初高(小升初、中考、高考)整套应试历练的大学生,我也常常思考:这十二年里,我收获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为何应试教育饱受诟病?我们这一代大学生为什么会被贴上如上的那些不太光彩的标签…… 今天就浅分享一下我对应试教育的一点想法。这些观点大多基于我个人的亲身经历以及一些经验性观察的直觉,不认同的话,权当一乐便好。 我一直觉得,“小镇做题家”这个名字取得非常贴切——不是“学习家”也不是“考试家”,而是“做题家”。这清晰地点明了高考的本质:通过做题选拔会做题的“人才”。整个中学阶段的学校生活同样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学生先习得做题需要用到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做题巩固;然后,在高三花一整年了解、运用各种做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反复做同样的题,提高做题熟练度;最后,在高考考场做一套题,根据做题的好坏,得出一个高考分数,并最终被分流到不同层次的高校。不能否认的是,高考这个做题试炼确实可以选拔出“人才”——那些分数更高、更擅长做题的学生,大多在理解、记忆、毅力等方面有着更强的能力。从整体来看,应试教育与高考基本实现了预想的社会功能。“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以后才能xxx。”这样的劝诫,大多数人或许都曾从家长、老师等长辈那里听到过。当你考出了一个好成绩,往往会得到类似的夸赞:“xxx学习厉害。”“xxx学习这么好,是个好孩子。”也许还会在某次家长会上,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和成绩比较欠佳的同学家长分享你的“学习方法”。而当你上课的时候偷偷看与课堂无关的书,或是还没写作业就跑出去玩,就要挨这样的骂:“一天到晚不好好学习,净搞这些乱七八糟的”,然后被赶去“好好学习”。久而久之,我们脑海中就形成了这样的定式:只有上课、写作业才是“学习”,只有课本上有的、考试要考的,才是应该学习的知识。不干这些“学习”的事情是“不务正业”,不是考试大纲范围内的书是“闲书”。最后,原本很中性的“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特色的“学习”的定义——好好在学校里学做题。“学习”和“做题”等价,越会做题,学习越好;对做题没有帮助的,就不是学习。这个做题-学习等式所导致的一个直接且致命的后果就是:学习的概念被做题污名化,使得人的学习本能和潜力被“异化”。最经典的“异化”的例子,莫过于那句广为流传、并常常用来鼓励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假如这句话成立,那么,能说出这句话的人、还有那些支持这句话的人,小时候学说话、学走路的时候一定非常痛苦,因为学习是“反(他们的)人性的”;他们小时候,一定也没有好奇过自己是怎么出生的,没有好奇过恐龙、地球、外星人,毕竟这些概念都不是自己脑袋里蹦出来的,而是从书、影片、或者是口述等方式知晓的,这个过程显然很“反人性”;至于做手工、玩游戏这些活动,更是折磨——因为做手工需要学习使用工具、制作步骤,玩游戏则需要先学习规则,毫无疑问,又是“反人性”的…而长大以后,他们肯定也很反感出去旅游,反感看书,甚至反感和他人交谈……因为做这些事,难免就会习得一些知识和技能,多么“反人性”啊!这样看来,叔本华的论断真是不无道理——人生就是痛苦且悲剧的。只是叔本华认为这种痛苦和悲剧源自无法满足的欲望,而上述那些人认为痛苦和悲剧源自“反人性”的学习。(雾因为事实上,学习从不是反人性的。它是人的生存本能,就像小孩牙牙学语、蹒跚学步一样自然而然;它是人的好奇本能,就像每一个小孩,都或多或少问过各种各样的问题。真正反人性的,是反复而机械的、强制性的做题,是与做题唯一挂勾的评价标准,是常常与评价标准相伴而来的人格上的否定、侮辱。遗憾的是,在“学习=做题”的理念主导的环境下,大多数人并不能意识到二者的区别。学习被做题污名化,学习的范围被做题范围框定。学生因为厌恶做题而反感学习,变得厌学;因为做不好题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变得被动而又麻木。最终,学习的能力被异化,人也被异化成做题的机器。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在接触一个学科时最初的感受,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他未来对这门学科的态度。如果一个人在一开始感觉某学科很有趣,那么他大概率会乐意继续学下去;反之,如果他认为某学科枯燥乏味,那么他只会越学越烦。中小学,是大多数人初次接触各个学科基础知识的阶段。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经验性的理解。但在做题-学习的导向下,一切学习围绕着最终的做题展开,知识变得单调且难以理解,比起经验性理解,更侧重于技巧性的运用(套用)。依照考试大纲制定的教学大纲,只有一个个干巴巴的知识点,实质的内容少得可怜;而大多数知识,其实是嵌在学科体系里、相互串联的。想要彻底理解一个知识点,必须要了解与其相关的整个知识网络。这是一个耗时耗力的事情,不仅耽误做题,大多数老师也无心、无力做这件事。(细想来,这其实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原因也有很多:①纯懒,工作就是为了恰饭,水水就过去了;②水平不行,自己也搞不太明白,只能照本宣科的样子;③虽然自己心里懂得很,前因后果都说得头头是道,却不知道教学是一个以他人为中心的理解问题,没法给学生讲明白……)于是,不管哪个学科,给人的印象都是又难又无聊,让人毫无继续学下去的欲望。许多人即使有喜欢的学科,往往也不是因为上课上出了兴趣或者写作业写出了兴趣,而是在此之前、至少在课堂之外通过种种方式养成了一定的兴趣,比如因为看一些故事性很强的历史类图书而喜欢上历史,在看了科普书籍和科幻电影之后想当科学家……同时,做题成为了学习的主要方法。课堂上,经常是刚讲完一个知识点,可能脑子还没完全转过弯,就要开始做题——美其名曰“趁热打铁”。放学之后,也没时间多想,就要写一堆作业——这叫“巩固新知”。如果作业做不出来,可能就会开始自我怀疑;万一再碰上个缺德的老师或者爹妈羞辱两句,十有八九该对这个学科产生心理阴影了。这让人怎么还有好奇心继续学下去呢,不郁闷就不错了。而即使是那些学下去的人,往往也只是比较习惯于(adapt to)这种做题-学习的方式,而不是出于好奇才继续学习。在我高中的历史选考班上,尽管大多数同学成绩都不错,但其中很多人仅仅是因为比较愿意背书,觉得好拿分就选了这科;而另一些自称“喜欢历史”的人中,许多人一年下来历史类的书都不会看几本;再一聊天,除了要考的内容以外就说不出什么了。倒是网上冲浪(键政)的时候,遇到的很多理科生,虽然中学没有怎么学过历史,但是因为感兴趣看了不少书,所以有很多聊的。(虽然很多人的观点很……)甚至在我认识的做文史哲社科相关的自媒体人中,也是理科生的数量更多。所以我一直有个推测:很多文科生在中学做了太多题之后,已经被磨得没有好奇心了;而理科生纯靠自己看课外书,反而更容易发现兴趣点,持续学习下去。那么,既然学习和做题是两回事,为什么它们一开始会被绑定到一起?唯做题导向的学习观,背后是唯目的论的功利主义;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功利主义,根本在于唯“人上人”的人生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