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明说为“贼”,贼却称为“强徒”,此湖北方言源自古代……

 朝晖图书馆 2022-01-21

○湖广渔夫·趣说方言○

关键词:

“贼”用来指“精明”,早在明代就有。“强徒”这个词,比“强盗”还早。

湖北方言中,有个单音节词汇:“zéi”,常用口头语,形象人“聪明”“精明”等,对应的字就是“贼”。

“贼”指坏人、窃贼,是个很“贬”的贬义词,怎么能用来夸赞人呢?搞错了没?

湖广渔夫认为,其为“贼”字没错,贬词褒用的来由稍后陈述,先说湖北方言中“贼”的用法。

文章图片1

图片来自网络

(一)湖北方言中的“贼”

窃贼的“贼”,与指“精明”意的“贼”,在湖北方言里,是两种不相同的发音。前一个发音,普通话拼不出,音似择菜的择;后一个发音与普通话“zéi贼”音完全相同。

湖北话中的“zéi贼”,既有聪明、精明之褒义,又有“聪明过头”之贬义,具体含义得看说话时的语境。

1.褒义:聪明伶俐,精明,机灵,机智。

贼人(指聪明人,不是指坏人)。

贼伢。这伢蛮贼(这孩子真聪明)。

放贼些(变聪明些)。

更多用在夸小孩子机灵、懂事。

还可以否定表述:

不贼——不够聪明,脑袋转不过弯。

2.贬义:狡猾,自私,滑头,不愿吃亏。

这人太贼很了(聪明过头,讽刺其有点狡猾,得防着点)。

这人是个贼鸡子(爱玩弄聪明)。

武汉等地方言夸小孩,还有一个字:kóu,二声,无对应汉字。

kóu,偏重夸小孩聪明、懂事;贼,偏重夸小孩机灵。

kóu,不能用于夸大人,“贼”可以。

“贼”在武汉话中,还引申出新含义:行、中、好。今天的股市不贼(指行情不好)。

(二)“贼”指精明的来由

其一,古典名著依据。

成书于四五百年前的明代《金瓶梅》中,“贼”字就有“精明”的含义。

文章图片2

《金瓶梅》中,多处出现“贼”字,不同语境下含义不同。

《金瓶梅》第四十一回:

玉楼道:“如今人也贼了,不干这个营生。论起来也还早哩。才养的孩子,割甚么衫襟?……

”金莲道:“你便浪攠着图扳亲家耍子,平白教贼不合钮的强人骂我!……”

这段对话中,出现两个“贼”字。“如今人也贼了”,这句中的“贼”,是“聪明”或“精明”之义,即“如今人也精明了”。

“平白教贼不合钮的强人骂我”这句中的“贼”,是副词,极、很、非常之义(也有人把此处“贼”解释为“混账”)。

再看《金瓶梅》七十二回中,潘金莲的话:

(3)“……你这波答子烂桃行货子,豆芽菜有甚正条捆儿也怎的?老娘如今也贼了些儿了。”

这段话中的“贼”,也是“聪明”或“精明”之义。“老娘如今也贼(精明)了些儿了”。

《金瓶梅》是白话小说,多数学者认为,里面的口语是山东方言。这说明,早在明代,北方话中,“贼”就有“精明”“聪明”之义。

文章图片3

其二,词汇贬义变褒义,在汉语词义演变中,较为常见。

从古到今,汉语词汇的词义是不断演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发生扩大、缩小、转移等义变。

贬义词变褒义,在以上引用的《金瓶梅》文字中,就有现存答案。

“平白教贼不合钮的强人骂我”,这句中的“强人”,就是个贬义词。“强人”,指凶暴、强横之人。

《水浒传》第十六回中,有一句“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其中“强人”,是强盗之义。

但强人,现在变成了褒义词,指强有力的人、本领高的人、能人。如媒体形容格力电器老总董明珠是“女强人”,为夸赞。

还有的词汇,本是褒义,后演变成贬义。

如肮脏,古义是指人“刚直”。

风流,古义为风度、风雅、杰出,后生出“花哨轻浮”“作风不正”等贬义。

“贼”这个字,其字义,就在不断引申变化之中。

“贼”是会意字,贝、刀、戈三个字组成。也有人认为是形声字。戈为形,则为声。

以“戈”击“贝”,字的本义是“毁坏”,引申为伤害,杀害。引申为名词,指有危害的人。又指干坏事的人,特指强盗。最后引申为偷窃东西的人。

按《新华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目前“贼”字义:

1.偷东西的人,盗匪,盗贼。

2.对人民和国家有危害的大坏人。工贼,卖国贼。乱臣贼子。

3.邪的,不正派的。贼眉鼠眼。贼头贼脑。

4.伤害。是贼天下之人者也(《墨子 非儒》)——这是害天下人的做法。

5.方言:狡猾。这家伙太贼了。(北方方言、湖北方言均有此义。)

6.方言:很,非常。贼贵,贼大。贼冷,贼亮。(北方方言常用,湖北话不用。)

对湖北方言、北方方言中的“贼”字“聪明”之义,字典、词典未收入。

从“窃贼”身份特点来看,“贼”引申出“聪明”之义,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法律角度讲,窃贼是罪犯,从道德角度讲,窃贼是品质不好的坏人。但窃贼与持刀抢劫的“劫匪”性质又不一样,社会危害程度不同。

湖北还有句俗语,自古强徒(窃贼)无死罪。窃贼是乘人不备、偷偷摸摸干坏事,做窃贼一般需要飞檐走壁的功夫,察颜观色的机敏,笨傻蛮人真干不了这事。从这个角度讲,窃贼都是聪明的,他们只是把聪明用错了地方。所以在民间语言中,“贼”引申出“聪明、机灵”之义,也合乎逻辑。

文章图片4

明代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有一篇《神偷寄兴一枝梅 侠盗惯行三昧戏》,讲了一个神偷懒龙的故事。开头有四句诗曰:

“剧贼从来有贼智,

其间妙巧亦无穷。

若能收作公家用,

何必疆场不立功?”

小说接着引述战国时期孟尝君养食客三千,鸡鸣狗盗的也收拾在门下,关键时刻发挥作用的典故。

神偷懒龙故事抨击了封建社会制度问题,能人无用武之地。“有奇巧智谋之人,没处设施,多赶去作了为非作歹的勾当。”

其三,“贼”指精明的第三个理由,是湖北方言发音,与普通话“贼”字读音完全相同,没有其他字可代替。

文章图片5

(三)“强徒”一词来由。

最后,说下湖北方言“强徒”来由。

徒,湖北话发音tou,同“头”。

偷东西的人盗匪、小偷,北方话说为“贼”,湖北话说为“强徒”。

简言之,湖北话,“贼”说为“强徒”,而把打劫的劫匪,称为“抢犯”。

撵强徒。

只看到强徒吃肉,冇(冒)看到强徒挨打。

强徒久做必犯,赌徒久赌必输

强徒,不可写为强头、强偷。

其实强徒一词古已有之,是强盗的早期称呼。

强徒:强盗;强暴之徒。强盗,即暴力抢夺别人财物的人。

明代陈汝元《金莲记·焚券》:“垂念孤忠,欲除奸佞,是允为世间义士,怎作海上强徒。”

明代名著《西游记》第五十八回:“前至中途,偶遇强徒劫掳。”

古代的“强徒”指强盗,含义与现在湖北方言有些区别,这是词义变化的正常现象。

正如,古代,“贼”指抢夺,盗才指盗窃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写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儿童区寄被两个强盗劫持后,凭着自己的勇敢机智,终于手刃二盗,保全了自己。这篇传记作品中的“贼”,均指强盗,而非盗贼。

“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翻译:他正一边放牛一边打柴,有两个蛮横的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带到离本乡四十多里远的地方,想到集市上把他卖掉。)

“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翻译:“我是姓区人家的孩子,不应当做奴仆。两个强盗强行绑架了我,幸好我把他们都杀了!我愿把这件事向官府报告。”)

钩沉乡愁民俗,聚焦城乡共荣

点“关注”,看湖广渔夫趣说杂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