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华茂:百花潭随笔

 作家荟 2022-01-21
文/兰华茂
在成都,我常去的地方是百花潭公园,只为去聆听一个人的声音。
初次和百花潭相识,也并不觉得如何特别,只道是寻常风景,把它当作一个打卡景点和名人的纪念馆。
改变我看法的是一种文化与心灵的负债,因为我每到一个地方,总喜欢留下只言片语,然而虽和百花潭有几次亲密的接触,却长时间没有动笔,细想起来,或许是来去匆匆,未能心平气和去看、去听,去思考。
偏偏无意中又翻阅到巴金先生的书,那满书的芬芳气息,如水般纯净的语言,瞬间让我心灵融化,眼眶湿润,越看巴金先生的书,这种愧欠就愈加强烈,仿佛有很多的话郁积在心底,似高峡平湖一泻千里,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可是记忆已经模糊,故弄玄虚,胡编乱吹,不是我等行文的原则,欠巴金先生的债一定得还上。
终觅得一个稍稍空闲的周末,却天公不作美,黎明的时候下起了小雨,淅淅沥沥的。我是个不怕事,更不畏麻烦,什么都拦不住我,二话没说,伞也没打,我已经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奋不顾身冲进了雨里。
我喜欢离群寡居,踽踽独行,倒不是脾气古怪,自命不凡。其实,我很喜欢和朋友们谈天说地,寻幽揽胜。有句话不是说,要想走得远得一群人走,如果想走得快只能一个人。去百花潭不是无所事事的纯玩,而是去看巴金先生,有目的地写点东西。这一路上或看或记,或坐或沉思,毋须看人脸色,征求他人意见,才能潇潇洒洒地自由出行。

当年曾吃过亏,早上已经八点多钟,和朋友约好去江油李白故居,颂读诗词,好沾些仙风道骨,写出些华采的文章,却因为苦等一位女士化妆,足足有个把钟头,毫无动静,最终被另一群朋友截去喝酒,竟没有去成。后来又因为汶川地震,听说李白故居很多古迹已经倒塌,损毁严重,更加
怅然郁闷。
百花潭不太远,不愿意坐地铁或公交车,老习惯,散步着走去,观山看水,倒也悠闲自在。整整一个星期,都在写字间的电脑前伏案疾书,正是头昏眼花,腰酸背痛。散步对我来说,恰好是个活动筋骨,养性怡心的好运动。
雨细细的,更加地稠密起来,飘在脸上,冷嗖嗖的感觉,一股潮湿的青草味儿,刺激着鼻孔痒痒的,十分舒服。
前面,矗立着恢宏卓越的琼楼玉宇,彩虹桥边,绿草如茵,到处车流不断,人来人往,是城市苏醒的声音。
远远地,就看到高大典雅的牌坊矗立,牌枋之上,檐角高挑,祥云朵朵,或芙蓉,或荷叶,或鸳鸯,雕刻极为精美,一联曰:访觉慧圆亭烟柳偏牵寻梦客,入和谐天地潭鸥犹忆浣花娘。这不经意的话,让我恍然来到百年历史长廊,但见青丝缕缕,仪姿袅娜,肌肤凝脂的江南女子,是西施的重生再世么?
两边蹲着一对威武雄壮的石狮,张牙舞爪。跨过铁皮的门槛,几声嘶啾的鸟鸣,让人蓦然回首,但见枝条摇曳乱颤,不知所往。
左边是葱郁的丛林,移步所到之处,枝繁叶茂,蝶舞翩跹,一步一驱,奇珍异葩,随处可见,人由景生,景随人愿,置身其中,天地和谐,永恒清凉的世界。亭阁错落有致,殿榭巍然屹立,回廊曲曲折折,俱掩映于叶海绿涛之中,平添无限的期盼与遐思。
右首是一衣带水的锦江,流水涟涟,涟漪朵朵,托着一个城市的剪影。那笼罩着城市的烟柳依依,随风而动,像没有睡醒一般。这锦江里弥漫着濛濛的雾气,把整个楼宇掩映得隐隐绰绰,有几分神秘。一路之上,三三两两的老者,或跑或走,或打太极拳,四肢伸展,自得其乐。
再看冰凉的栏杆之外,飞瀑倾泻,气势壮观,其声如雷,白沫朵朵渐渐地飘逝,最喜欢那尚未撕裂之际,清澈透明的水帘,蕴育奔放的强大的能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我颇为喜欢那宏大的气势,久久驻足,不愿离开。但见几只白鹭于碧波之上飞奔掠过,其身如雪,其翼软而宽大,翩翩挥动,于粼粼的水面,美极了,似乎要飞入我的心底。
前面是凌驾于碧波之上的沧波桥,上面是亭是榭,雕梁画栋,挺拨浑圆的柱子,直跨两岸的青山绿水,天色蔚蓝,浮云朵朵,桥下碧波荡漾,水流汨泹,我喜欢雾中的桥眼,粼粼地反光。上有数联:濯锦浣花船通吴会,游漂携侣泊说古今,柳叶青青,好个烟柳画桥,又云:北度管桥畅通文脉,东流碧水濯我胸缨。凭栏而望,这真是:万古此源幽方占郤钡里风情浣缘沐韵,百花应饶笑且相柔碧楼迹老诗章,真是绝妙好词。其对云:濯锦浣花沧浪一水,彩虹叠翠旖旎满园,又有一联:漂影天光,千秋岭雪明心镜,野花宝瓶,一样芳华万逝波。文人墨客,呼朋唤友,莫不歌咏于此,兴致甚哉!
不远处,就是那株千年银杏,枝干挺拔,形态优美,有白果大仙之称。其拨地而起,树干奇粗,枝条黑黝黝数不胜数,缠绕饱满的叶子,丛丛藤条轻盈地挂在树梢,恰似巨浪泛起无边的波涛。
终于来到百花潭的骄傲——慧园,占地9亩,以文学巨匠巴金的著名小说“家”所描写的高家大院为蓝本设计修建。高大巍峨的故居,掩映于青松翠柏之间,格外地幽静神秘。我自寻思,难道百年前的那场生与死,爱和恨,民族的觉醒与兴衰,新思潮、旧礼法的磨擦和决裂的火花,马上就在眼前上演,置身其中,不禁思绪万千,心湖澎湃。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成都,原址系正通顺街,1925年,巴金冲出封建大家庭,留学欧洲。后来家境破坏,大宅院被转卖,被拆除,现仅剩唯一遗迹双眼井,曾引起巴金无限的回忆与感伤。
慧园的正前方,是巴金青铜像,高3.2米,净身真人一般大小,衣着四袋的中山装,方眼镜,眼睛深邃,凝视前方,左手背于后,右手柱着拐杖,快步前行,栩栩如生,仿佛又看到那个白发飘飘,颇具忧郁气质的巴金。我正绕着铜像仔细地观看,不曾想,小腿与底座相撞,我一个趄趔,这无声的交流,是巴金老先生恼我不恭,给后生小辈一拐杖的清醉吗?想到这,我也禁不住笑了。
川西名宅风格的慧园,大门左右二联:巴山蜀水地灵人杰称觉慧,金相玉质天宝特夸造雅园。果然出言不凡,气宇盖世。慧园是典型的四合院样式,被翠峰如簇的假山虚掩,和大观园中的芜蘅居相似,象征外柔内秀么?左右二厢房,中间博大的天井,镶以整齐的青石,两边红柱撑起曲径通幽的回廊,并栽种大大小小几十盆花,争芯吐妍,七彩争奇斗妍,花蕊缤纷,芬芳袭人。当然还有几株老树,挺拔峭立,其叶如伞如盖,竟然环院凿有沟渠,水至清,潺潺地流,飘有一抹油油闪亮的青苔。
走廊之上,镂空的窗棂下,《世纪巴金展》收藏有巴金大量生平珍贵的图片,手稿,也有趣闻轶事介绍,如:不喜过生日,找东西,夏天的巴金,不要忘记中国话,狗狗屋,情系故乡,冷静认真的思索,拒绝题词等等,通过这些介绍,让我们对巴金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还陈列着老唱机,钢笔,书桌,沙发,朋友的赠品,以及吴作人的熊猫图,是巴金先生的生活点缀。
我还看到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也读过爱情三部曲——《雷》《雨》《电》,以及《灭亡》、《寒夜》,让人顿生感慨,那是一个群星璀灿,百家争鸣的时代,涌现了很多的巨匠大师,叱咤风云。
巴金让我难忘的还有《怀念萧珊》,讲述相濡以沫,生死患难的伟大的爱情,他们的笑貌音容犹在,催人泪下,不禁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二重殿是紫薇堂,对联曰:巨匠文章号召热血青看融入激流三步曲,高山品格怀念赤忱耆老坚持真话一条心。我概叹旧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人民群众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有几人能说到做到,不仅家破人亡,也要凭空揭你三层皮。
牡丹厅纪念馆里,对联又云:慧此赏生成家褐,园因文建明德常新,藏头诗点明慧园的由来。此间陈列几十本巴金全集,小说,散文,诗歌不计其数,其创作之丰之盛,成就之高,让我很有些敬畏。
驾驭洋洋洒洒,涓涓长流的文字,如驱牛赶羊,庖丁解牛,巴金当是其中的绝世高手。我曾经历过的长篇小说的创作之难,好比蜀道之难。其中的折磨辛苦,由内到外,由外及内,非平常人所能体会,我曾缀文记之:“写长篇小说这么困难,是我始料未及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包罗万象的知识,创作激情的酝酿,持之以恒的态度,轻松惬意的环境。万事俱备之后,才会有一个也许并不完美的故事。

小说需要无休无止的工作,对整部小说有良好的驾驭能力。就好比马拉松比赛,有的时候,创作者已经达到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资源的储备几近枯竭。这个关键时刻畏狼畏虎,裹足不前,不经意丧失了写作的冲动,将给自己留下多大的愦憾。俗话说,坚持就是胜利,在小说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
故事的结构,语言的选择,风格的形成,个性的转变,我们需要不断地修正,改进。好比正在暴风雨中前进的巨轮,我们不仅要掌好舵,还要提高警惕,随时躲避暗礁险滩。小说的写作,确实是对作者能力的挑战,心理的煎熬,坚忍不拔性格的考验。快要看到终点,期盼彩带飘飘的时候,那一份心浮气躁,思维混乱,空空如也的感觉,于是狗尾续貂,留下终身愦憾。”不得不由衷的佩服与赞赏巴金先生的才华横溢。
当然,这里还有很多巴金先生的遗物,素垒写经砚,弯弯的角杯,艺术的微雕,哭笑童、李白晁卿陶俑,寿星彩丝,抗美援朝杯,子弹铜手杖,小屏风,冰心女士赠送的书报夹,先生用过的台灯等等。难以想象,巴金先生的鸿篇巨制,都诞生于如此简陋陈旧的地方,桌上还放着几本随想录,家初再叙,他明明还活着(鲁迅)……真是起于平凡,止于高处,叹道妙笔生花似锦,写透人间百味。墙上还悬挂着《神州华韵图》绘有芙蓉、蝶、怪石,《西蜀春晓》却是竹、水、花三色,说明巴金还是一位艺术造诣很深的学者,他的成就不是偶然,来自生活一点一滴,让人发自内心的服气。
巴金一生,是高风亮节,平易近人,为民请命,忧国忧民,极其光辉灿烂的一生。尽管他已经驾鹤西游,渐行渐远。但他的文字,他的品行,他的思想永远激励着我们这些新一代的四川人,走出盆地,把巴金精神发扬光大。
小小的百花潭,美丽的百花潭,文化的百花潭,承载着先生的辉煌与理想,永远在我们的心底写下如诗如虹的一笔。
每一次我来到百花潭,聆听巴金的声音,都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与升华。
作者简介:华茂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多篇诗、文、小说发表于报刊、杂志、网站、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