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前的孩子也挨打挨骂, 为什么少有心理问题?

 新用户21623770 2022-01-21

Image


以前那种简单粗暴的硬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孩子,家长们要用软管理代替硬管理,将孩子从第三只笼子里放出来。


作者:新新妈妈。

Image

上个月8号,沈阳一名9岁男孩被父母责骂后失联,经过44个小时的彻夜寻找,10号早上,救援人员在沈阳市浑河水域中发现了孩子的遗体。

原来,8号那天,男孩在学校和同学闹了矛盾,老师叫来了家长,当面教育了孩子之后,让孩子妈妈将孩子带回家反省。

回家之后,妈妈再次批评了孩子,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你要是不想上学,除了去捡瓶子,别的什么也干不了”。

说完之后,妈妈并没有放在心上,但这话,在男孩心里,可不是滋味。

下午3点左右,男孩一个人悄悄溜出了家,没想到,悲剧就这么发生了。

每当有这样案例,评论区总会有这样的声音:

“我小时候也经常挨爸妈打,现在不也是成长的好好的。”


“我看现在的小孩就是太脆弱了,总是一点点小事情就寻死觅活的。”

为什么过去的小孩能打,现在的小孩不仅打不得,还骂不得?

Image

为什么过去的孩子能打

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

前几天听到《百家讲坛》主讲老师赵玉平的一个演讲,感慨颇深:如今的时代发生巨变,以前那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现在已经不管用了。

为什么过去的教育可以简单粗暴,现在的教育就得温柔?

因为过去是短缺的年代。

马斯洛有个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一共分为五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Image

那个时代的孩子只要有家可回、不饿肚子,基本上就是快乐的。

家长只要解决好整个家庭的温饱问题,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即可。

所以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粗暴的硬管理,在那个时代是有用的。

但现在不一样,生活在物质生活丰盈、不愁吃饱穿暖的年代,孩子们一出生就基本满足了这两种物质价值需求。


所以他们开始往上面寻找更多的需求,比如爱与自由,比如尊重,比如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能轻易打骂的根本原因。


时代已经彻底变了,他们早已不满足于物质需求,更多的是考虑精神层面的追求。

所以,如今的家长,再用以前的硬管理手段,是万万不可的。

七零后、八零后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把在我们身上成功的硬管理的经验全都删掉,重新启动软管理的方法,因为对于我们成长有用那些东西,已经完全都没用了。

Image

如今的孩子

生活在“第三只笼子”里

儿童心理学专家陈默老师曾经在她的一次演讲中,说当代中国的孩子都是生活在“第三只笼子”里。

何谓“第三只笼子”?

第一只笼子,老鼠被关在在笼子里,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笼子的门,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它会一直踩。


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同样是踩门,老鼠踩一下,没有食物,相反会被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当然它就不踩了。

而第三只笼子,它是这样设计的,它有的时候踩一下会送进食物,而有的时候踩一下会是电击,老鼠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它会在笼子里无所适从甚至心生恐惧,心理承受很大的压力却无法解决。

Image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家长围着孩子一个人转,六个人的爱毫无保留地给一个孩子。

家长们对孩子太好了,就像是踩一下笼子门就会有食物。

但同时,家长同时也对孩子寄予了厚望,无形中给孩子带去了巨大的压力。而这压力,就像电击。

所以,如今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

Image

用软管理代替硬管理

很多父母抱怨说,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管得重了,怕孩子心里想不开;不管孩子,又怕孩子将来走上歪路。

赵玉平老师认为,要用软管理替代硬管理,把孩子从第三只笼子里放出来。他从自己遇到的两个案例中,总结了以下两点:

  • 1、不要用指责和控诉来表达自己的爱

很多时候,其实家长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初衷都是爱和关心,可是表达出来却成了批评和指责。

但这种教育观念,实际上却是在利用“唤起孩子的负面心理感受”的方式,来实现约束孩子行为的目的。

它们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强大的摧毁作用,让他们怀疑自我的价值。

当孩子感受到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鼓励、支持时,他们往往会更加自信,也更容易从容应对挫折和挑战。

  • 2、孩子成长需要静待花开

成长需要等待,春天种了秋天才能收,春天种了马上就收,那是转基因。

70、80年代的父母,最大的毛病是等不起。有些花春天开,有些花夏天开,有些花秋天开。有的孩子如果是梅花,他就是冬天开。

所以,沉沉默的陪伴和支持最重要,不要用指责,控诉表达你的爱我们,我们要用的是陪伴和支持。

简单粗暴的方式,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做的,是用软管理代替硬管理。

《蓝橡树·教育日历》或许是你不可缺少的一个助手——当你忍不住想要手撕孩子的时候,试着去手撕日历,读一下上面的话,冷静三秒,一切可能就变得不那么糟糕了。

购「蓝橡树教育日历2022」

新年特惠价格,开始全新一年

这是蓝橡树教育日历第三代,延续过去2年的风格,我们把2022年的创作主题定为「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我们发现,很多教育问题的关键不在孩子身上,当家长开始改变时,孩子就自然会变好。

很多时候,孩子出现了问题,是家庭教育,父母关系出了问题。所谓“父母生病,孩子吃药”。

从2022年起,「蓝橡树教育日历」陪伴你,让教育变得轻松有效,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创造愉悦的家庭生活。

教育孩子,最好的时候就是现在,但每天开始都不晚。

每一天都更有仪式感

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把道理讲透,苦口婆心不及灵光乍现。往往在恰当的时间,刚刚好的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Image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

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

我们以每天一句话:共情孩子、学会说话、做有智慧的家长、理性看待海外升学、妈妈要先照顾好自己等等。

令人愉悦的片段、疗愈人心的字句,陪伴你度过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

日历采用手撕形式——虽然有家长建议我们改成翻看便于收藏,但我们坚持“手撕”这个举动更有仪式感。

当你忍不住想要手撕孩子的时候,试着去手撕日历,读一下上面的话,冷静三秒,一切可能就变得不那么糟糕了。

每一天都更有趣

蓝橡树教育日历2022不仅要献给你纸面上的教育真谛,还要让你有更好的使用体验,给你的生活增添乐趣。

  • 布艺封面,工艺升级,手感相当高级!!编辑部小伙伴拿到打样啧啧称赞:质感绝对秒杀前两年,终于让我们找到一个靠谱的印厂了!

  • 纸张加厚,正反都可书写。其实我每天撕下来的日历背面也会做草稿,但因为过去的纸张比较薄,所以手感一般般,今年直接加厚印刷,更环保性价比更高。

Image

2022年,我们更新12个月份的全新主题,以及365天的内容。

新增了每周一部教育电影推荐,让这本日历更具有实用性,陪伴你们度过每周的亲子电影时光。

Image

  • 新年新启程:

    家庭教育的底层逻辑大梳理

传言太多,而常识太少。是我们在遇到孩子生长过程中各种挑战时,手足无措的根源。那么,教育有哪些常识呢?

“2022年1月19日,教育不单单是讲授,更在于你如何过自己的生活。我的人生就是我的教育,我的人生就是我的讯息。”越南的一行大师在《活在此时此刻》里的一句话,就像一枚定心神针,不要惶恐,不要着急,好好生活一切都会有答案。

“2022年1月24日,社会需要职业教育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方便的修辞,它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不满,因为当时任何教育形式与职业的相关性都令人怀疑。“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写在《文凭社会》中的一句话,送给那些劝我们孩子去读职校的人!

2022年1月13日,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孩子觉得:这一切都是我自己做到的。科普作家郝景芳的这句话揭示了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无声处惊雷。

在《教育日历2022》中,我们每天分享一句教育常识,这些教育上的底层逻辑,将会成为你内心安定的力量,陪伴你走过充满挑战的每一天。

Image

  • 紧扣教育热点话题:

    多胎家庭、性别教育、自驱力、未来世界

2022年,12个月全新的主题,紧扣教育热点,说的都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尤其是2022年首次提到了“自驱力”的话题,紧扣双减主题。

双减之后,那些自律、自驱的孩子,更容易脱颖而出。

“2022年6月6日感觉到'真有意思''真棒',是'感动'。变为'擅长'是熟练。这两点相互关联,感动是熟练的准备,熟练让感动深化。这是产生干劲的根源。”日本漫画家斋藤孝用非常形象的表达,告诉你一个道理,只有仿佛练习到熟练,兴趣才有价值,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自驱力。

“2022年6月6日,外在动机很可能会侵蚀内在动机。当外在动机趋于强烈时,内在动机就会随之减弱;人做某事时受到的奖励越多,就越容易对事件本身失去兴趣,为得到奖励他会无所谓做任何事。”心理学家艾尔菲·科恩揭示了一个真相,父母的奖励可能会破坏孩子的自驱力。

“2022年5月10日,性别问题并不是一个女性问题,男性同样也在社会中被规训和制约,解放女性同样意味着解放男性。”沈奕斐告诉我们,教育男孩和女孩,同样重要,并且有难度。具体该怎么做?教育日历给你更多思考。

在《蓝橡树教育日历2022》中,我们将分享一些通俗,但又非常好用的小方法,它们将会成为你的武器,让养儿育女更轻松。

  • 每一部有启发的教育电影:

    和孩子一起观影,收获美好的亲子时间

在《教育日历2022》中,每周推荐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一起看电影,增进亲密关系。

“2022年3月19日,之所以有压力是因为你有可以成功的自信。《垫底辣妹》讲述了一个差生逆袭,最后考上名校的故事。中二的剧情,深得孩子们的心;

“2022年4月24日,教育已经失去了它的本质,而沦为了一桩生意。”印度电影《起跑线》揭露了一场荒谬的择校,而我们也依然身处其间。

“2022年5月28日人会变老,生活也会逼着我们去成为大人,抛弃稚嫩,变得稳重。而你就会发现以前的自己再也回不去了,拥有一颗童心是值得庆幸的事。”20年后重看《菊次郎的夏天》,依然会被北野武大叔的温情脉脉打动。

Image

2022年 用心用爱 对抗焦虑

2022年,我们依然会有很多的意想不到。

疫情阴霾还未散去,生活的压力让我们迷失自己。幸好我们还有彼此,还有内心的坚守——用心陪伴孩子,用爱经营家庭。

希望蓝橡树能够为您的2022年点缀色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