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青那双明锐而又深邃的眼睛——剧作家谈话剧《柳青》的创作

 老沈阅览 2022-01-21

话剧《柳青》剧照西安话剧院出品

我的家乡安乐,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境内的秦岭斜峪关以北、渭河以南、五丈原以东的石头河上游。从地理位置上讲,这地方属于关中平原的西府地段,与干旱缺水的黄土高原搭界;而独独安乐,却完全是大自然在其夹缝中的另一种造化,这里到处流水潺潺,灌渠纵横,桃红柳绿,翠竹葱茏,是一个盛产水稻的小江南。

据老辈人讲,安乐种水稻的历史始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时率领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筑寨,与渭河北岸的司马懿对阵;司马懿算计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便不急于开战,欲把蜀军拖垮。诸葛亮则做好了应对长期战争的准备,利用安乐的水资源和土壤条件,在这里军垦屯田,大量种植水稻。而“安乐”这个地名,传说是由“安乐侯”刘禅而来,蜀亡后刘禅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封地便是这里,刘禅的行宫在一个叫首家院的村子,也叫“阿斗宫”;其他不少村子至今还保留着三国时期的叫法,比如新军营、水围城、王旗寨、铁炉寺、落星堡等,还有“刘家花园”“安乐公墓”“川主庙”等历史遗迹。这里的老一辈人相互之间还常常使用一种与关中话完全不同的口音,叫“乡亲话”,与四川话极其相似,足以说明安乐最早的先民便是三国时期滞留在这块土地上的蜀军官兵和刘禅从其他地区带过来的臣民,他们把稻种和水稻耕作技术带到了这里,使这里成为绵延千年的鱼米之乡。

于是,安乐的水稻出名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居住在关中平原东府地段长安皇甫村体验生活的作家柳青,就把安乐的水稻写进了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那一个章节还被编进了中学语文课本,叫《梁生宝买稻种》。在柳青笔下,梁生宝买稻种的地方叫作郭县,其实就是陕西眉县,眉县种植水稻的区域主要是紧邻安乐的齐镇那么一小块地方。安乐与齐镇,虽然分属岐山县与眉县,却好比一颗分成两半的桃子,原本就是一个整体。在历次区域划分中,安乐就像一块肥肉,都抢着要。但不管怎样,在我们这儿,安乐就是水稻、大米的代称。所以,当看到柳青在《创业史》中让梁生宝来我的家乡买稻种时,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春雨刷刷地下着,透过外面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和市镇,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柳青寥寥几笔,就把我家乡的美写出来了。此后凡有人问我家在哪里时,我就说:看过小说《创业史》吗?就是梁生宝买稻种的地方!

柳青,《创业史》,一个人,一部书,带着浓浓的感情,深嵌在了我少年时代的记忆里。几年之后,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我竟然有机会见到柳青。

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严冬,我们几个学生去西安,一走出火车站,就看见一支游行队伍在震天锣鼓与口号声中从解放路走来,最前面的一辆卡车上,押着一位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的老人。那一刻我愣住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就是柳青呀?

我在围观的人群中目不转睛地仰望着他,生怕押他的卡车开远了;他也不时地抬起头来张望着人群,有那么一会儿,我与他的目光相遇,他看着我,我看着他,他那双眼睛明锐而又深邃,像一道电光,直抵人心……

那几天,我的心情难以平静,那个瘦小、黝黑的老头,那双明锐而又深邃的眼睛,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回家以后,我把《创业史》又读了一遍,反倒对书中的人物、故事印象更深刻了。

时光荏苒,一晃五十年过去了。五十年啊,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我的家乡安乐(包括齐镇),居然改变了三国以来一千七百多年的种植传统,基本上不种水稻了,是的,不种水稻了!那么种啥呢?种猕猴桃,猕猴桃!这是为什么?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为了解决陕西西安、咸阳等地的供水问题,在斜峪关口修了座大型水库,将流经安乐、齐镇的石头河水拦了起来,石头河流域昔日灌渠纵横、河水满盈的景象不复存在;二呢,农民种植水稻的收益远远不及种植特色水果。于是,在今天的安乐、齐镇一带,到处可见猕猴桃果园,偶尔见得几畦畏缩在房前屋后的稻田,那也是农民种给自己的口粮。我想,假如梁生宝今天再来我的家乡,那就不是买稻种,而是买猕猴桃了。

这也是一种乡愁。

就是在这种千滋百味的乡愁中,我又与柳青“相遇”了。在一个冬天,我接到西安话剧院领导打来的电话,邀请我创作话剧《柳青》。那一瞬间,柳青那双明锐而又深邃的眼睛,还有《创业史》及其书中的梁生宝、梁三老汉、徐改霞等主要人物的形象又赫然显现在我的眼前。我觉得这真是一种缘分,缘分来了,赶紧双手接住!

那么,话剧《柳青》,应该写柳青什么呢?出生在陕西吴堡县的柳青,早年就开始了革命活动,抗战时期奔赴延安,抗战胜利后出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解放战争后期又辗转回到陕北深入生活,解放初期定居北京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5月,为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迁回西安,任陕西省长安县委副书记,随后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举家落户在长安县皇甫村,一住就是十四年;在这十四年里,他把自己的情感和生命完全融进了皇甫村这片土地,把自己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最终成就了他的创作思想和文学品格,也成就了用文学作品艺术地记录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和农民精神风貌的鸿篇巨著《创业史》。

在“柳青纪念馆”,在神禾原畔的皇甫村,在柳青居住了十四年的那座破庙遗址,在滈河两岸的农田,我仿佛依稀见得柳青当年的足迹,仿佛感受得到柳青留在那片土地上的体温,仿佛看见那个头戴草帽、脚蹬布鞋、身穿对襟褂子、嘴上噙着旱烟袋的柳书记,正在跟庄稼人蹲在田埂上唠叨攀谈……当我回过头来重新捧读柳青的《创业史》时,才发现这部小说真的是了不起!他直面社会矛盾时是那样的勇敢,对生活描写是那样的细腻,对人物刻画是那样的逼真,对语言运用是那样的生动和具有创造性,每一个字都带着泥土的味道和晶莹的露珠,从皇甫的庄稼地里茁壮地往上生长……《创业史》无疑是柳青最坚实的代表作,无疑是我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柳青也无疑是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典范。

我想,话剧《柳青》,除了要写柳青呕心沥血完成《创业史》的过程,更要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描写,揭示柳青的思想境界、人格魅力和文学品格。柳青是那个时代站在精神高位的人,是坚守信仰、胸怀理想、超越世俗的人。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放弃大城市优渥的生活条件,放弃官职,在农村一住就是十四年;才会在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等种种人生经历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相信党,相信社会主义,相信未来;才会关注现实,紧贴时代,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为人民立传。也就是说,这部话剧要写好柳青的三重身份——作家的柳青,干部的柳青,农民的柳青;要写出柳青的“三口气”——献身于文学事业的志气,充盈在创作理念及其作品中的地气,坚持真理、不向谬误低头妥协的骨气。

在话剧中,我把《创业史》中的一些故事情节融入柳青的现实生活,让小说中的人物走到柳青身边,让话剧和小说这两个文本取得精神上的内在联系。比如《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与话剧中的王三老汉,《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与话剧中的王家斌,《创业史》的徐改霞与话剧中的彩霞,等等,既是柳青笔下的小说人物与生活原型的关系,也是话剧中的柳青与他身边人物的关系。

为推进柳青的形象刻画和精神塑造,我在剧中贯穿了三个意象性的戏剧语汇。

一是说陕西快书的流浪艺人“快板王”,他作为一个角色虽然置身于剧情之中,但他的“意象性”远大于“实用性”。他是剧中的“第三只眼睛”,通过他的传奇经历和他的快板,既想表现出时代背景下关中地域的人文风情,又可激活戏剧结构上的死角,使柳青的黄土情、人民性得以扩延。

二是柳青的“圪蹴”,圪蹴就是蹲下,这是关中农民与生俱来的一种习惯。初到皇甫村时还穿着背带裤的柳青,第一次学着庄稼人的样儿圪蹴,裤子背带就挣断了,腿脚也蹲麻了。他意识到,只有与庄稼人圪蹴在一起,方能与他们打成一片,进而走进他们心里,于是,柳青学会了圪蹴。圪蹴下,还要叼上旱烟锅,与庄稼人唠家常;圪蹴下,才有可能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与黄土地融为一体,才有可能把根深扎在这方泥土里。直至柳青晚年最后一次回皇甫村时,女儿让他坐下歇歇,他说:“让我圪蹴会儿,我好久没有在皇甫的土地上圪蹴了。”他蹲下,点上旱烟锅,深情地久久注视着滈河两岸金色的原野,眼眶里满是泪水……

三是柳青的妻子马葳,每当有心结时总是对柳青说这么一句话——“我想跟你谈谈”,这句话伴随着马葳与柳青相濡以沫、风风雨雨、同甘共苦的一生,承载着马葳为支持柳青的工作所经受的生活压力与艰辛。然而,这句话说多了,柳青反倒没怎么在意。直到晴天一声霹雳,马葳去了另一个世界,柳青终于明白了妻子为什么总是说“我想跟你谈谈”,此时他那个悔呀、愧呀、痛呀、恨呀,难以用言语表达,只能用滴血的心声喃喃自语:“马葳,我想跟你谈谈,我想跟你谈谈……”

在创作这部话剧的整个过程中,柳青的那双眼睛,那双明锐而又深邃的眼睛仿佛一直在看着我,给我期盼,给我鼓励。柳青用他毕生的创作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作家,只有在丰沃的生活泥土里才能刨到文学创作的“金刚钻”;文学,只有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才能获得鲜活的生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