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百一十一、身重、转侧困难

 仲景中医交流 2022-01-21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身重、转侧困难

【治病策略】

1四肢、肌肉、关节的营养不够就会身重

【辩证诊断】

1身重者,脾经上升则湿气化水而成汗溺,脾经不升故湿气停瘀而身重也。(除湿燥土。)如胃热极而身重,当清胃热,不在脾经不升之内。口干者,脾阳上升,气蒸生津则口不干,脾经不升,口无津液故干。虽干却不思饮,与因燥而渴者不同。(温升脾阳,兼补中气。)

【辩证治则】

1一般性的风湿,有表证的用桂枝附子汤,没表证的用术附汤。也可以两个合并用,效果都非常好。

2湿很重的时候,比如身重、身疼痛、关节疼痛不能翻身等,不要用白芍,因为白芍是阴,不利除湿。

3不得转侧:

1一为寒阻胸膈,阳气不通,水道阻于下焦,痛连胁下,不得转侧,则为「胸胁苦满,往来寒热,或胁下痞鞭」之小柴胡汤证,

2亦有「脾藏蕴湿,寒湿凝闭肌腠」者,则为「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4、(1风水,脉浮有身重就要用防己黄芪汤无身重就用越婢汤。

2越婢汤肺郁热造成的、以头面四肢肿为特点的症状,而防己黄芪汤脾虚表虚、湿在肌肉造成的身重形肿.

5、(1白虎汤:腹满,身重,难以转侧三阳合病以阳明为主

2桂枝附子汤: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为兼具太阳与少阴、阴的症状较甚

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胸满,烦惊,不能自转侧,为兼具少阳与阳明、以少阳为主

6身重肚子胀,脸色是黑的,比非洲人还黑,肝脾都没有问题,就是肚子大,是心脏的问题,就是木防己汤。

7湿在血脉周围:还要再深入一点,碰到你的血脉的时候,围绕在你的血管脉搏旁边的时候,就是防己黄芪汤,病人没事就流汗又身重。身重、腹大、腋下汗多、睾丸积水,防己黄芪汤。

8、(1转侧艰难,以及曲伸不利者,少阳之枢逆也。宜当归柴胡汤

2身体沉重,四肢运动艰滞者,脾经有湿气也。宜和脾利湿汤

9周身肌肤痛重,是湿邪为患。湿性重浊,今湿留肌肤则重;湿邪阻塞气机则痛。症见周身痛重,伴有发热、无汗、脉浮数者,可用越婢加术汤治疗。

101心窝部、胃脘的地方很硬而悸动,不渴,心悸,茯苓杏仁甘草汤
2胃肠弱而消瘦的人,脐上部位出现悸动,古称水分悸动,心下胃的地方动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五苓散
3胁下胀满、咳嗽会痛,水在肝,小柴胡汤,重用半夏;
4身重、短气,水在脾,桂枝汤加白术、茯苓

11盗汗、两小腿冷、身重之虚证,可用桂枝加黄芪汤。

【辩证比较】

1阳明病:

1栀子豉汤:脉浮而紧(非胃实热),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热在上,

2大承气汤:脉或沉迟(胃结实热),腹满而喘,胃中已成热结,而心下又有水气,故有腹满而喘、短气、身重,而无咽燥、口苦之象,热在肠胃,发热汗出不恶寒,有潮热潮热为胃实之候

3白虎汤:栀子豉汤症发渴时用白虎汤,以除其内热。

2身重:

1四肢沉重疼痛,少阴真武汤证,

2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此“重”,并非里水所致之重,乃邪伏肌表,未发散。大青龙汤发越肌表水邪。

3湿家,身重。寒湿则脉沉,风湿则脉浮。

1浮而无汗、恶风者,实邪,麻杏薏甘汤;

2浮而汗出、恶风者,虚邪,防己黄芪汤

4风湿痹证方治表

头中寒痛

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寒而烦

瓜蒂散(仅瓜蒂一味)

无汗风湿痹

身烦痛寒热无汗

麻黄加术汤

日晡发热风湿痹

汗出当风久伤取冷一身疼无汗日晡热剧

麻杏薏甘汤

有汗风湿痹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寒

防己黄芪汤

脉虚涩风湿痹

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转侧脉浮虚涩;

风湿相搏大便坚小便自利

桂枝加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方

微肿风湿痹

骨节疼烦不得屈伸汗出短气溲涩身微肿

甘草附子汤

风湿痹死候

误下或大下后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或下利不止

不治


5
身重:

1四肢沉重疼痛,少阴真武汤证,

2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此“重”,并非里水所致之重,乃邪伏肌表,未发散。大青龙汤发越肌表水邪

【经典回顾】 

1、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3、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4、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5、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

6、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惊烦,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7、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8、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遗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9、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愦愦及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腹如故,小便难也。

10、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

11、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12、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13、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14、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15、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16、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17、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18、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19、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20、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21、问曰:四饮何以为异?

22、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肺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23、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24、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25、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26、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见《玉函》)

27、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28、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29、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