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洣泉书院:演绎永恒的红色传奇唐春元

 大盗宝库 2022-01-21
    在罗霄山脉西麓炎陵县(原酃县)城西北角的洣水河畔,有一座建于宋代的古书院,叫洣泉书院。书院为三进两厢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大小房间58间。书院的一进为天井式室内庭院;二进为中厅,即书院的讲堂所在,为历代老师授课的场所,门首高悬一块木匾“魁星点斗”;三进是大成殿,殿内原设有孔子神位,两侧为先生寝房。
  从表面看起来,洣泉书院不过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古书院,然而就在这座普通的书院不仅演绎了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两位历史巨人“第一次握手”的红色传奇,也成为了中国革命艰难曲折历史的见证地,这里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是一部生动而形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教科书。
    书院虽小但历史悠久
  走近“洣泉”,书院大门上赫然高悬着“洣泉书院”的匾额,院门前两侧的圆形立柱上挂着“莫叹山城书院小,缘移楚地圣贤多”的对联,道出了这座古书院的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其建筑风格却朴实典雅,玲珑精致,别具一格,而且建院历史悠久,是人才辈出之地。
  洣泉书院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原名黄龙书院。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更名为烈山书院,取炎帝诞生地之意。嘉庆二年(1797年),当地在扩修书院时,易名为“洣泉书院”。道光五年(1825年),知县沈道宽将院址迁至北城外校射场(今高尚坪),新建院舍,“按酃湖在郡(衡阳)东四十里,县袭湖名,院故袭县名”,改名为“酃湖书院”。咸丰五、六年(1855、1856年),酃湖书院遭战争破坏而荒芜。同治二年(1863年),邑绅万典璋将书院迁回原址,复名“洣泉书院”。
  洣泉书院的规模不大,也不如长沙岳麓书院、衡阳石鼓书院等名声显赫,但却一直为炎陵地区的文化重地,昔日学子士人皆荟萃于此。书院正如洣水之涓涓不息,培养出了不少人才。在书院遍地开花的宋代,不到12万人的酃县,就建有16所书院,而洣泉书院的名气在当时所有的书院中是位列前茅的。有资料显示,自宋至清,酃县考取进士11人,举人43人,贡生374人,其中大部分都出于洣泉书院。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开国领袖毛泽东和朱德、彭德怀、陈毅3位元帅,以及张云逸、萧克、王震、李天佑等一批开国将军都与洣泉书院有过交集和接触,并多次在此留下了历史的印迹。
    毛泽东曾在此居住
  回看洣泉书院演绎的红色传奇,其最大的看点在于其与毛泽东有过近距离“亲密接触”,直接促成了两位历史巨人毛泽东与朱德的“第一次握手”,由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方向。
  1928年3月中旬,为策应和迎接朱德领导的湘南起义部队上井冈山,毛泽东亲率工农革命军分三路进军酃县(今炎陵县),前往湘南。途中,闻讯酃县“三月暴动”,他立即指挥工农革命军前往支援,并攻克县城。3月15日,毛泽东到了酃县城西的洣泉书院,因为他一生酷爱读书,便将书院作为他的住处和部队领导机关的驻地。毛泽东住书院后厅右侧的先生寝房内。当天,毛泽东在洣泉书院门前的大操坪召开了群众大会,动员劳苦农民起来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当家做主人。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与洣泉书院近距离接触。
  4月中旬,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又回到酃县县城,第二次住进洣泉书院。刚住下不久就得知国民党军队准备在酃县一带阻止湘南起义部队上井冈山的消息。于是,毛泽东顾不上休息,立即与团长张子清召集一团连以上干部在洣泉书院中厅讲堂开会,研究敌情,部署阻击从茶陵向酃县进攻的敌军,并决定把伏击地点放在县城西郊的接龙桥。毛泽东在会上分析了敌强我弱的态势,他认为,天河山、湘山这两个制高点,是这一仗能否打胜的关键。只有牢牢控制住这两个制高点,才能对敌军形成前后夹击,取得这场短兵相接的伏击战的胜利。
  接龙桥伏击战的胜利,为朱德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跳出敌人的围堵创造了有利条件。4月下旬,朱德率湘南起义部队顺利到达酃县(今炎陵县)沔渡。与此同时,毛泽东在接龙桥伏击战胜利后,也率部队离开洣泉书院到达十都。刚刚到达沔渡的朱德,听说毛泽东到了十都,立即赶到十都与其会面。4月24日,在十都万寿宫,毛泽东和朱德历尽艰辛,终于走到了一起。在这里,他们就两军会师、部队整编和根据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商讨,并决定在江西宁冈举行会师大会。
  事隔多年,毛泽东、朱德对他们的第一次会面仍记忆犹新,难以忘怀。朱德在他1940年的自传中写道:“然后队伍又退到酃县,同毛泽东同志会合了,他们是正由南面桂东汝城退下来,这时是我们俩人的第一次会面。”
    赓续红色传奇
  毛泽东、朱德的第一次会面及两军会合,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壮大了井冈山革命的力量,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毛泽东在洣泉书院最初从事的革命活动和部署并取得接龙桥伏击战的胜利,直接促成了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的“第一次”历史性握手,这对于后来朱毛井冈山会师和红四军的建立,以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洣泉书院对于湘南起义的历史研究、对于朱毛井冈山会师的历史研究、对于“朱毛红军”建立和发展历史的研究,以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研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洣泉书院在中国革命现代史上演绎的“红色传奇”,除了毛泽东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历史足印外,还有朱德、陈毅、彭德怀、张云逸、萧克、王震、滕代远、李天佑、张平化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到酃县(今炎陵县)开展革命活动时,都曾在这里住宿和办公。
  1928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率二十八、二十九两个团,由宁冈向酃县(今炎陵县)出击。攻克酃县县城后,司令部亦设在洣泉书院内。王震到达酃县后,也入住在洣泉书院。
  洣泉书院因为在中国现代史上承载着太多的红色传奇,与中国革命一样,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1928年秋因遭兵乱书院被焚,三进房屋,仅存后栋。后经书院当事人主持修复,继续办学。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洣泉书院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历史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共和国没有忘记。
  1968年,中共酃县(今炎陵县)县委按同治年间原貌修复洣泉书院;1970年,酃县在书院左侧修建起“毛泽东在酃县革命活动陈列馆”,以丰富的革命文物和翔实的历史资料,真实记录了第一次连队建党、毛泽东与朱德第一次会面、根据地第一次土地改革、第一次政治培训等一系列首创性革命活动。1977年9月,郭沫若亲自为陈列馆题写了馆名。
  1984年,洣泉书院列入株洲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洣泉书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湖南省文物局将洣泉书院定为“中国工农红军在炎陵县革命活动纪念地”(后改为纪念馆),并补充、注入部分重要内容,以图文并茂形式再现千年古书院的红色历史传奇:第一部分为《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第二部分为《十八年改革开放建设成就展》,第三部分为《炎陵县博物馆炎陵名人陈列》。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洣泉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