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中医教材的思考

 人老颠东 2022-01-21

今时的中医教材饱受诟病,为什么?何为中医好教材?如何才能编写出好教材?本文展开分析讨论。

今时国家重视中医教育,为此编写了各种不同的教材。既有传统的上海科技版的,也有人卫版以及中国中医药版的。关于中医教材,我有如下一些思考,愿意与所有关注中医教育的朋友们讨论。

一则,教材的目的是什么?

年轻学子去中医药大学,目的是学成医术,可以治病救人。所以,中医教材的首要目的即是帮助学生提高医术。

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个目的得以实现呢?当然是编出一套好教材,一套能让学生对中医有兴趣,有信心,进而能培养学生的纯中医思维,能促进中医学子进步的教材。

其一,中医教材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对中医产生兴趣。

对中医有兴趣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让人学习中医时一直不会懈怠试问,一个对中医毫无兴趣的学生,在中医药大学里学习五年,考试也能过关,最终也能考取医师资格,那么,他的医术会高到哪儿去呢?甚至有的学生大学一毕业就改行,这说明我们的中医药教育失败了。

其二,中医教材的第二步是让学生对中医有信心。

信心是学习中医的根本保证。不管任何人要想学习中医,就一定要对中医有信心。若没有信心,建议别学。为什么?因为“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犹如种子,能生长出智慧来。中医是往圣先贤传承下来的大学问,我们相信中医,即是相信往圣先贤,那么我们就具备了智慧。所以说,信心是源头,信心是基础,信心是宝藏,医心也是未来我们能在中医领域取得无尽成就的源泉。

中医人要有中医自信。如果中医人缺乏中医自信,那么,国家再如何支持,投资再多,都无济于事。发展中医的关键是人的问题,是信心问题。中医人对中医有信心,老百姓对中医有信心,即使没有国家支持,中医也会长盛不衰。

其三,中医教材的第三步是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

何为中医思维?应该包括这些思维模式:天人合一、取类比象、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形神兼顾……这些都是纯中医思维。相反,线性的、机械的即属于西医的思维,这样的模式显然不适合于中医。

中医药大学要培养出真中医来。什么是真中医?我的观点是,唯有坚持纯中医思维的,才算是真中医。真中医肯定不是挂着中医的招牌,卖着西医的药水药片。真中医是有中医的真才实学,用纯中医的思维模式,且主要用中药、针灸等手段来诊治疾病。

中医教材的编写一定要凸显中医思维,并且尽量避免线性或机械思维。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更方便地接受中医思维,进而把中医思维变成自己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并能自觉地应用于临床以及生活之中。

现实所见,今时的中医教材往往要堆积一些西医的内容,编写者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我的理解是,这些西医的内容根本就是糟粕,不应该进入中医教材。当然,中医学生也会学习西医知识,用西医的教材即可,这并不矛盾。我反对把西医内容弄进中医教材,让中医教材不伦不类的。试问,西医教材里也会堆积中医内容吗?人家编写西医教材时都能有西医自信,为什么中医教材编写者就不能有点中医自信呢?!

二则,教材的性质是什么?

其一,中医教材应该是以特殊性为主

中医教材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中医素养,而不完全是灌输知识。以《中医诊断学》教材为例,四诊部分重点讨论的应该是如何获取信息,而没有必要把临床上可能出现的每一种病证都一一列出。

有学者认为:“把当前中医没有述及的,而西医经常论述的一些疾病的症状、体征,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术语将其纳入《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就是对中医诊断学的充实和提高,否则《中医诊断学》仍将继续滞后于临床。”我的观点是大可不必。教材不是中医的字典、词典,更不是中医的百科全书,或临床参考书。教材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所以,完全不必追求内容的全面。

其二,中医教材要考虑所面对的读者对象

中医教材要因人而异。比如,《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对象应该是大一学生或中医初学者,那么,教材的目的是讲授一些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维与方法和相关基本知识,这些往往是中医共性的、普遍共识的(非个人观点或见解)和纲领性的基础内容。至于历代各位医家的不同观点,或某种最新研究成果,似乎并不适合于这样的读者。

当然,在考虑所面对的读者对象的同时,亦当考虑其实用性。以《中医诊断学》教材为例,其内容不应脱离教材,要能应用于临床,并且能指导临床。所以,其所讲述的内容必须符合临床,其所提出的症状和体征均应表述清楚所见的病证。若表述不清楚,若仅仅是举例式的表述,可能就不能有效指导临床。

当然,一定要强调的是,教材不需要求全求大,教材所教授的应该是能力,配合一些知识即可。今时的一些中医教材往往把历代各位医家的不同观点罗列在一起,表面上看似乎很全面,很完整了,但这是把教材编成了百科全书式的参考资料了,失去了教材的真正目的。

三则,最好的教材应该是什么样的?

一方面,以中医为主。

今时中医院校教育普遍重视学习西医,甚至其课程的设置是中西同步,而且中西并重。显然,这样培养出来的不少学生对中医缺乏信心,甚至怀疑中医。学生毕业后,因为怀疑中医,当然绝不可能在临床上用中医治疗大病重病。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中医学生当然也要学习西医,但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先中后西,以中为主,西为中用。

另一方面,一两个人编著全套教材。今时中医教材的毛病之一就是编各本教材的都是不同的人,结果就是前后内容不连贯,且有重复内容,甚至观点上还会有差异。

古人学习中医,往往用一个人编写的教材。比如,《医宗金鉴》是一部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科书,这是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若其有几个特点:其一,虽然有他人协作,但整体上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全部编写,前后观点统一,绝不矛盾;其二,其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其三,论理深入浅出,颇多圆机活法;其四,语言简明扼要,不求全面;其五,切合临床实际。

今时编写中医教材,也应该由一个人主笔,包括基础、中药、诊断、中医各科、伤寒、温病、各家学说、解读经典等等,统筹并润色全套教材的理念和文笔。若实在缺乏有这种全面功力的教授,那就不要硬编了,就用《医宗金鉴》作教材算了。(或许,这样会使某些出版社和某些教授失去靠编写教材赚钱赚名的机会,但为了利益广大中医学子以及病人,与其编写一些滥教材误人误己,不如就不求这些小利虚名吧。)再说,《医宗金鉴》明明已经非常优秀了,且已历经数百年的检验,至今仍有着巨大的生命活力,何必再另编一堆不优秀的教材呢?

图片

四则,优秀的老师也很关键

当然,光有优秀的中医教材还不够。还需要有优秀的中医老师。我所理解的优秀的中医老师应该是符合这些条件的:

其一,是一个纯中医人。临床治中医思维来论治疾病,并用中医思维来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

其二,他对中医有十足的信心,不但有中医理论自信和疗效,还有中国传统文化自信。

其三,他有宽广的心量,愿意毫无保留地付出自己的精力和经验,去帮助学生提高医术。

其四,他的医德和师德高尚,有仁爱之心,有利他的精神。

当然,学生也不能有教无类,还是要寻找一些好苗子。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于选择中医作为专业?我的观点是,最好能满足以下这些要求:其一,对中医有兴趣,有信心,相信中医能治病;其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其三,愿意付出努力和汗水,因为中医理论渊深,学无止境;其四,有慈悲利他之心,愿意帮助他人;其五,心地善良。

如果有以上这些特点的年轻人能选择中医作为专业,在大学里专心学习,临床工作后坚持不懈努力,未来必然会有大的成就。

以上观点或许有些偏激,但读者应该知道,我的目的是让中医早日崛起,让更多的中医学子能学成医术,让中医的未来更光明。显然,今时的教材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