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住文化古迹 锦江外线有景有乡愁|古迹|海岸线|蚶江镇|石狮市|锦江村

 木子李265 2022-01-21
石狮三面临海,拥有美丽的海岸线,人文底蕴丰富。驱车行驶在锦江外线,沿路海景令人心旷神怡,这条“滨海景观廊道”沿线分布着丰富的文化古迹和自然景观,在海岸带保护性开发的过程中,保护文化古迹与城市建设相得益彰,让锦江外线流淌着满满的乡愁。
“蚶江八景”遗存成珍贵史迹
“蚶江八景”是哪八景?土生土长的蚶江老一辈人都能如数家珍,一潭两月、清风动石、水荡金钟、毛蟹吐涎、石上清泉、玉石思露、塔影断桥、鸟不访塔……蚶江地处江海交汇,山川秀丽,北隅重岩垒石,嶙峋岩石与周边的水、桥、塔等景物构成了一处处奇观异景,诗意景致的背后,是蚶江人绵绵不绝的乡愁。
生长在大海边,自然少不了踏浪追逐、捕捉海鲜、探寻怪石的快乐,每一位老蚶江人的年少记忆里,探索“蚶江八景”的奥秘就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清风动石”为什么海风劲吹时会左右晃动,但倾斜到一定角度就不会再动了?石潭里为何有“一潭两月”的奇观?海水与石穴的碰撞,如何产生“水荡金钟”的气势?忠仁庙旁的古塔为何从来不见鸟儿飞向塔顶?蚶江海边奇特的景致常常让人好奇不已,“毛蟹吐涎”生动形象,“石上清泉”沁人心脾,“塔影断桥”美丽壮观,人们常常在海边嬉戏着、探寻着,久而久之,“蚶江八景”闻名遐迩,成为海内外蚶江人对家乡的深刻记忆。
时过境迁,现在想再寻找“蚶江八景”已有些难度了,有的景观得到很好的保护,有的景观因历史原因已不复存在或残缺不全。“鸟不访塔”是研究宋代石雕艺术的重要文物史迹,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清风动石”景观石已被炸毁;“一潭二月”名存实亡;位于后垵澳的“塔影断桥”景观,因六胜塔被高层建筑所遮挡,“断桥”犹在,“塔影”无踪。
“蚶江八景”之“玉石思露”位于蚶江滨海最高处凤仪山上,这是一块长三丈宽两丈余的平顶巨石,过去的夏夜里,凤仪山周边的居民常常到此乘凉。虽然巨石的表面不算光滑平坦,但大家都争相携着铺盖躺在巨石上过夜。夏夜,如果星斗不动,必有夜露,在此过夜的人第二天醒来会看到整座凤仪山“露珠湿透青草地”“周遭岩石水欲流”,但神奇的是,这块巨石却滴露未沾,石上被褥干燥如昨,恰似在无露季节,这块巨石因此得名“玉石思露”。2018年,规划中的锦江外线正好从“玉石思露”穿过,这处有着蚶江人深厚乡情记忆的古迹,应该如何保护?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走访调研为保护古迹建言献策
保护文物古迹与城市建设一样重要!2019年,石狮市政协调研组深入蚶江镇蚶江村、锦江村开展海岸带文物史迹田野调研,通过走访村文史工作者和村民,现场勘察文物史迹现状,与海岸带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探讨保护与利用,获取第一手资料。在现场,调研组要求有关部门切实将文物史迹保护和海岸带建设有机结合,将蚶江海岸带打造成环泉州湾最美的海岸带,为石狮文化旅游增添新景观。
组织“海岸带景观保护与利用情况”视察后,石狮市政协从保护古迹景观的角度提出应对方案,形成《加强保护与利用锦江外线海岸带古迹和自然景观》主席建议案。议案中认为,“蚶江八景”是锦江外线海岸带优美自然景观、深厚人文底蕴、丰富文物史迹、迷人风俗民情的集中体现,她承载着海内外蚶江人的乡愁情结。保护和利用“蚶江八景”自然景观,对于挖掘和丰富闽台对渡重要史迹,留住海内外石狮人的乡愁,发展石狮全域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议案还对“蚶江八景”自然景观保护与利用提出科学规划、加大财政投入、立碑保护等建议。很快,该议案得到石狮市委市政府批示,市委主要领导亲临现场调研,要求调整设计思路,使“蚶江八景”中的“玉石思露”等自然景观得以保存。
沿线文化古迹讲述乡愁故事
建设过程中,海岸带指挥部倾听民意,顺应民声,对设计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将人行道外移,留下了宝贵的“玉石思露”古迹。2021年1月,锦江外线主线顺利贯通,一边是秀美的湿地田园风光,一边是迷人的滩涂大海景致,锦江外线成为石狮独具特色的滨海景观廊道。虽然锦江外线所途经的蚶江村、锦江村面貌有了巨大改变,但这一带的几处人文历史古迹得以完好保存。“玉石思露”一旁有凤仪宫、“国姓寨”遗址,不远处还有五王府、忠仁庙,以及散布在锦江外线沿线村落中的寺庙、宗祠等文化遗迹,成为锦江外线上一颗颗闪耀的明珠,串联起悠久动听的蚶江故事。
据记载,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民族英雄郑成功挥师东渡复台前,曾来蚶江一带招募义军,在凤仪山上临水宫设置指挥所,人们称之为郑成功水操寨,俗称“国姓寨”。当年,将领们用炮施放烟火操练水师,因此凤仪山还被称为“烟楼”。凤仪宫有对联:“历观对渡千帆影,曾顾复台百练师。”描绘了蚶江作为闽台对渡通商口岸、郑成功收复台湾前水师操练基地的盛景。凤仪宫原名临水宫,俗称“三夫人宫”,供奉唐代顺懿陈靖姑、林九娘、李金凤等妇婴保护神。蚶江村民于1998年挖掘出一对古代凤仪宫凉亭石柱,石柱镌联“日出湖边万道金光朝宝殿,潮来海上一团绿水护珠宫”,两侧有小字“辛卯夏日林葆春沐手敬书,候选同治三山林廷新敬献”,这两根石柱被乡人保存并建于宫宇石埕照墙,现在的凤仪宫为1999年重建建筑,东北侧屹立着一座四层高石塔,村民称之为“烟楼”。
忠仁庙位于今蚶江村锦潮小区,始建于宋代,雅称“厚安古地”,俗称“后宫”,南宋景炎三年(1278)始奉关帝,后又配祀张巡、许远,是福建最早的关帝庙之一。忠仁庙东隅有建造于北宋年间的“鸟不访塔”,塔呈八角莲花座形,上雕饰蟠螭,转轮形塔刹,中仅三节,是陀罗尼石经幢。蚶江村后垵澳沿海边还有徹汉五王府,供奉着“金再兴”号神船,一旁的海岸有后垵澳古渡头,每逢端午节,这里便上演送王船、海上泼水的盛景,传承闽台对渡的习俗。
当前,锦江外线景观工程正稳步推进中,那些承载着历史与记忆、温情与故事的文化遗迹,正是这一条滨海景观廊道中颇具故土风情的存在,人们的乡愁有所归属,城市的文化脉络得以延续,为石狮海岸带的繁荣和全域旅游注入了活力。(胡丹扬/文 李荣鑫/图)
相关链接
蚶江八景
清风动石
“清风动石”胜景位于蚶江村西南王厝角滨海,是一块约两人多高、状若拳头的巨石,它巍然搁在卧地凸起且向海倾斜的磐石上,两石接触面仅10多平方厘米。“清风动石”奇妙之处就在于它前后、左右重量平衡极佳,海风劲吹之时,石体左右晃动,但倾斜到一定角度就不会再动了,故称之为“风动石”。现仅存民国时期照片1张。
一潭两月
从前垵古渡往村北滨海沿岸而行数百步,有一石潭,约半亩。潭边峭壁若削,名曰“镜石”。相传早时,峭壁平滑如镜,每当月中大潮,潮水淹上石潭,退潮后潭水盈溢,中天明月一影映入潭中,一影映上“镜石”,然后由“镜石”反映入石潭,造成“一潭双蟾影”之胜迹。
水荡金钟
从“一潭两月”东行过锦江万吉巷,一石穴,若猛兽张大血口,深不见底。涨潮时海水吞石穴之中,发出“哐哐”之声,音若洪钟。
毛蟹吐涎
在官厅口与水牛坎之间,巉岩环堵,千姿百态,最惹人注目的有“毛蟹吐涎”胜景。该石伏群岩之中,状若毛蟹,体微下俯,螯足猛然作御敌之态,两个螯足钳子轮廓甚是分明,因常年有水从毛蟹嘴中下淌,故以为名。石岩约于上世纪80年代就没有再滴过水,“毛蟹吐涎”生动形象不复存在。
石上清泉
在毛蟹穴下面海滩,有麻菇顶石坡连绵起伏,海潮一至,出没于波涛之间,其中有一石与毛蟹石上下相望,俗称“滴水穿石”。由于“毛蟹涎”积年累月不断流淌,竟把它滴成水窟,可盛水十来升。相传里人相兴取之煎茗,亦用作煮食物补品,用此水煎药有特殊疗效。
玉石思露
凤仪山为蚶江滨海最高处,山上有一方长三丈宽两丈余的平顶巨石,表面粗糙。巨石东侧有元末泉南豪富凌恢甫先祖之“宋代古墓”,巨石下方山崖临海滩处有一天然洞穴名曰“官厅万宝”,洞穴数十丈。这块奇石因从不沾露水而得名。
塔影断桥
步上后垵古渡石桥,即可看到桥面有一处坍塌,似被海潮冲垮,这其中有一段传说。相传元末泉南豪富凌恢甫发觉风水先生唆使自己在后垵筑造剑桥,意在斩绝凌氏后代,于是凌恢甫在石湖金钗山上建造六胜塔,意在使塔影起到破坏剑桥的作用。就这样,后垵桥被塔影断为两截,虽然后人屡次重修,剑桥仍于原处倒塌。每年夏至到大暑间,当朝晖从石湖塔后冉冉升起,即可看到塔影自石湖倒向后垵澳,躺卧于碧波之间,横穿断桥处,遂成“塔影断桥”胜景。
鸟不访塔
后垵忠仁庙东隅有一石塔,造于北宋,高5.2米,边长0.86米,实心五层,呈八角莲花座形,上雕饰蟠螭,转轮形塔刹,中仅三节。不知何因,忠仁庙屋脊时见鸣禽栖息,可从未见过飞鸟止于塔顶,也未见过鸟粪,里人称之为“鸟不访塔”。(本版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