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加海啸的背后,是国家的命运

 fbi3100 2022-01-21

图片

不仅这次感受不到,以往也感受不到,中国是海啸发生几率最低的地方之一,普通人完全感受不到海啸的存在。

感受不到,并不是海啸不存在,而是菲律宾、日本乃至琉球群岛这些外围岛屿帮我们挡了,抵达中国沿岸时,基本没什么破坏力了。

这些外围群岛,实际上是相当于中国的防波堤。

但是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条北至日本群岛,南达菲律宾群岛的防波堤,完全和“第一岛链”是重合的。

第一岛链是什么?

美国为了阻挡中国东出太平洋,就西太平洋地区广泛驻军,从日本到菲律宾,再到澳大利亚,以岛屿构成主要的前沿阵地,由于这些岛屿看起来就像有一条链子,将他们连在一起,像铁索连舟一样,故而称为“岛链”。

毫无疑问,这条岛链是用来阻挡我们东出太平洋的,这条岛链也的确让我们非常难受,我们的海军无法东出太平洋不说,敌人在岛链上还架设了一大堆雷达,我们的一举一动都遭到监视。

而且岛链距离中国核心地区并不远,台湾距离福建最近两百多公里,琉球距离上海也只有800公里,打起来很容易波及中国的经济核心区,说难听点,大炮架在了家门口,让我们无险可守。

怎么才能摆脱这憋屈的局面?

让我们把目光转到战国时期。鲜为人知的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为了阻挡秦国东进,也曾设置了“岛链”。

公元前

在战国初期,魏文侯任用了李悝变法,魏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战国第一个霸主,魏国强大起来后,就把目光瞄准了西边的秦国。

那时候的秦国,还实行奴隶制,国力落后,国家动荡不安,但偏偏又有着关中这块肥沃之地,在魏国看来,跟肥羊差不多。

于是魏国向西发兵,通过十多年的蚕食,陆续攻占秦国的河西地区,特别是在阴晋之战中,大败了号称50万的秦军。

魏国在新拿下的地方,设置了西河群,并在崤函要道上,设置了函谷关,用于阻挡秦国东进。

当时的秦国国军秦献公深知函谷关的利害,为了阻止魏国的行动,秦献公几乎动用了所有的主力,跟魏军在少梁进行了决战。

战役的结果,魏国丞相公叔座被俘,秦军也损失惨重,秦献公本人中了魏军毒箭身死,秦军只是勉强惨胜,由于连年战争,国内严重缺粮,军队战斗力也远不如魏国,秦军这一仗很难打下去了。

新继位的秦孝公,只能在打了胜仗的前提下,做出了让步,放了公叔座,魏国此时正在跟其他国家争霸,也不想两线作战,于是便派重兵驻防河西,函谷关成为了堵住秦国的第一线。

函谷关有多重要,看地图就知道了。

图片

魏国的函谷关,和后来秦国设置的函谷关,距离相差有50里左右,但本质是一样的,控制崤函要道,秦国无法东出,被堵在了关中,就跟岛链一样,大炮架到了咸阳大门。

而函谷关的地势,十分的易守难攻,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图片
图源:地图帝

从图上就可以看出,像攻克函谷关非常难。

而没有函谷关,秦国只能被动挨打,魏军有事没事出函谷关去打打秦国,就当打猎一样,秦军大部队来了,便缩回关内,憋屈吗?

很憋屈。

而函谷关如果在秦国手上呢?

图片

前面我们说了,秦国的核心区是关中平原,关中平原是一个盘地区,四周都是山脉高原,当时进攻秦国,有两条路线选择,一是从三门峡这条路,也就是东线,而走东线,就必须拿下函谷关。

二是从北面,走山区,我们可以看到图上,四周都是高山,要走北线山地进攻关中的话,成本将极为高昂,大概率还没走到关中,粮食就吃完了。

所以秦国根本不担心北线,真正的选择只有东线。

一旦有了函谷关,秦国的腹地--关中就彻底安全了,东方六国很难打到关中,秦国反而可以时不时东出,要是东出不利,就退出关内。

所以函谷关的意义至关重要,谁有了它,谁就有了进可攻退可守的主动权,如果在魏国手上,则可以起到岛链一样的作用,让秦国极为憋屈;

如果在秦国手上,则可作为极佳的盾牌,挡住外界的一切,就如同日本、菲律宾这些岛链,帮中国大陆挡了海啸一样,秦国核心区关中可以安心地猥琐发育。

痛定思痛下,秦孝公展开了商鞅变法,经过变法的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加,最终夺回了函谷关和河西地区,这一部分历史,其实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再详细说。

那么,有了函谷关,自身安全了之后,怎么办呢?当然是规划未来。

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国富兵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体量和质量。

商鞅变法,令秦国解决了质量的问题,但体量问题还没有解决,秦国想争霸,就必须要更多的人口,更多的土地和资源,这一切,必须有数量支撑。

哪怕单纯为了更多人吃饱饭,也得有更多的耕地,要有更多的耕地,就得有更大的国家体量。

秦国怎么扩大体量?

答案是巴蜀。

关于秦国一统天下的原因,大多数人在历史课本上都知道商鞅变法,但很少人知道,秦国体量得以扩大的关键,是占领巴蜀。

公元前316年,秦国朝堂两派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起因是,四川地区的巴、蜀两国不睦,巴和苴国友好,蜀国出兵攻打苴国,苴国向秦国求救,恰在此时,韩国也发兵攻打秦国。

于是,秦国朝堂上,关于怎么应对,大家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以张仪为首的一派认为,不用管巴蜀,应对韩国就好;

以司马错为首的一派认为,把住函谷关,韩国便不足为虑,趁机灭了巴蜀,巴蜀之地乃天府之国,土地肥沃,还可令国土扩张一倍,机不可失。

权衡利弊后,秦惠文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出兵伐蜀,秦军以强大的战斗力,灭掉了蜀国,转头又灭了巴国和苴国,彻底获得了四川地区。

果不其然,事情如司马错所料,得到巴蜀后,秦国修建了都江堰,解决了水患,粮食产量暴涨了一倍还多,巴蜀从此成为秦国的产粮基地和大后方。

而且巴蜀位于长江上游,地势高,居高临下压制了中下游的楚国,一下子打开了秦国的新局面,秦国的一统大业由此开端。

而今天的东亚局势,已经处在夺取函谷关的前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