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火归元揭秘 - 三个层次及代表方药

 安歌_ 2022-01-21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注:语音由机器人阅读,体验不好,要求高的可以不听,在此见谅.

图片

“引火归元”是从《黄帝内经》“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治疗思想延伸而来,主要针对内伤疾病中属元气虚损、无根之火上浮者。

引火归元的基本病理过程在于元气 (原气)和君相之火两大方面的消长生克矛盾,其治疗目的在于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即元气运行不失常度。

1.命门、元气及相火概念

命门为下焦元气能始。元气由先天下焦、后天中焦共同生发,化为宗气、营卫之气等,灌溉营养一身。相火本为元气之动变,为生发之气。

元气本为真水及相火 (动气) 共同的原始,同时元气和相火 (贼邪) 在病理方面具有制约关系。当元气虚损或由于内伤及外感导致相火亢盛,便需要制约相火,此为 “引火归元”应用的基础。

引火归元的 “元”并不单纯指元气这一概念,而是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使一身气机运行有度可循,升降相得。

2.引火归元的第一层次:脾肾虚损,元气不固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命门元气所居,二者先后天相资为用。它们的虚损能够影响元气及相火的平衡,脾胃更是相火、真水周流的中枢。

若脾胃亏损,首先出现的应是元气不能固摄、阴火乘脾的状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内伤热中证,以易于外感、身体虚弱,甚者肌肉中大热为特征。

脾胃亏损的病理本质是气机升降失常、真水及相火周流不畅, “滞则病,息则死”,而升降失常中尤以清气不升、谷气下流的矛盾为重,故当取法甘温,以充盈元气、升举清阳,利用新生元气制约亢盛的相火,从而引火归元。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薯蓣丸均利用黄芪、白术、山药、甘草等甘温除热。其中薯蓣丸由于山药的固摄作用,更适合固摄元气,又能够驱邪、逐瘀,故适用范围更广。

肾虚为主的病理变化临床应用案例较多,以六味丸、八味丸及其类方应用为代表。

《医方集解》释曰: “熟地滋阴补肾、生血生精; 山茱温肝逐风、涩精秘气; 牡丹泻君相之伏火,凉血退蒸; 山药清虚热于肺脾,补脾固肾; 茯苓渗脾中湿热,而通肾交心; 泽泻泄膀胱水邪,而聪耳明目。惟附子、肉桂,能入肾命之间而补之,故加入六味丸中,为补火之剂。”

肾虚常伴有其他脏器的共同病变,故六味丸、八味丸有顾及他脏的类方,如兼顾肺的麦味地黄丸、兼顾肝的杞菊地黄丸等。

由于脾肾的虚损常常并见,选择补益的要点在临床上至关重要。

此时应循薛己脾肾同治的思想,即病由后天起、由脾及肾者,补肾不如补脾; 而补脾不应,当取之肾,其目的仍是益火补土。脾肾能够相资,故脾肾均应顾及而又有侧重,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引火归元的第二层次:阴阳虚损,兼有实邪

阴阳的虚损造成患者对于寒热的易感体质,易于感受六淫邪气,同时内伤于饮食七情又能致邪。

此时邪盛正衰,治疗当标本兼顾,方能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实邪可有痰、瘀、湿、热、气等多种类型,本文着重论述水湿及火热二者。

元气不足而致水湿为病原因有二:

其一,若阳虚不能气化,水停体内,泛滥为痰饮,此为肾虚水泛,其痰纯是清水,应补火;

 其二,阴虚相火失制,煎灼水液沸腾泛滥而为痰饮,此为 “肾虚水沸”,其痰有重浊白沫,应滋水。

此时相火虽旺,体内真阴亏损尚轻,故能成痰饮。若真阴亏损日甚,则引火归元当入第三层次。

济生肾气丸由八味丸加牛膝、车前子组成,可引火归元、通利小便,主治肾阳虚水肿、痰饮咳喘等肾虚水泛证,亦可用于痛风、虚劳等症。

而肾虚水沸者,轻者六味丸滋水,重者亦应加清热利水药,如知柏地黄丸。

元气不足亦能导致火热为患。相火受六淫内合、七情所动,亢盛妄行,此时相火实邪与真阴亏损构成了恶性循环,滋水已经不能解决相火和真阴之间的矛盾,需进一步加用清阴火的药物。其代表方知柏地黄丸为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苦寒泻火而成。

此方使用指征有三: 

一,腰背酸痛等肾虚症状,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

 二,渴热烦躁、小便短赤,用知母清热润燥;

 三,阴囊潮湿,火热阴疮,用黄柏泻火坚阴。

4.引火归元的第三层次:阴阳极虚,格拒明显

当上述命门虚损更进一步,相火不能被元气制约而亢盛于上,日久煎熬阴津,而阴损及阳。此时阴阳虚损均达到极致,治疗既不能以大辛大热温阳而耗竭真水,亦不能苦寒清热而折伐虚阳。用药应阴中求阳、敦厚和平,代表方剂为引火汤。

引火汤为陈世铎《辨证录》所载治阴蛾的方剂。阴蛾表现为“咽喉肿痛,日轻夜重,亦成蛾如阳证,但不甚痛,自觉咽喉燥极,水咽少快,入腹又不安。吐涎如水,将涎投入水中,即散化为水”。

其治疗方剂用熟地黄三两,巴戟天,麦冬各一两,五味子二钱,茯苓五钱。

其方义与八味丸、麦味地黄丸相似,而由于阴亏较甚,故不取桂、附等辛热之品,而用温性的巴戟天引火下行。

引火汤的适应症广泛,凡命门阴阳俱虚而阳浮于上、真阴耗伤严重者,如盗汗、口疮、咽痛、喘息等皆可应用。

引火汤的制方思路是注重阴阳亏损俱盛,均不能忽视。对此方的认识以李可老中医的思路最为经典。李可认为,此证龙雷之火(即相火)上燔有两个层面:“水浅不养龙”及“水寒不藏龙”。

龙雷之火(相火)和知柏地黄丸等所治疗的实火鉴别:

一,双膝独冷,上下温度如常,独膝关节部其冷如冰;

二,来势暴急,如迅雷闪电,顷刻生变;

三,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演变,天人相应现象最著,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生渐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

四,热势轰轰,或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误用苦寒直折则危;

五,不渴尿多,渴喜热饮。

“引火归元”是中医的独特治法之一运用得当,每能提高疗效。

“引火归元”是治疗肾火上升的一种方法。肾火上升又称为“肾火上浮”、“肾火妄浮”、“虚阳上浮”、“孤阳上越”、“虚阳不敛”、“浮火”、“浮阳”等等。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红,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牙齿痛,腰酸腿软,两足发凉,舌质嫩红,脉虚等等。

图片

其治疗,可于滋肾药(熟地、山药、山萸、女贞子等)中加肉桂、附子之类以引药下行,也可用肉桂、附子、五味子熟地等治疗。肉桂、附子引浮火下行,使之归于肾中;熟地、五味子补肾而收敛,使肾火不再上行,上热下寒诸证可以消除。

肾火即命门之火。肾藏元阴元阳。肾阴需命门之火的温养,命门则需肾阴的滋涵。有人把命火喻为为龙火,如龙伏水中不宜浮越。说明了命火与肾阴的关系。若肾阴不足,往往导致龙火浮动(即肾火妄浮),便会出现上述多方面的症状。

“肾火妄浮”由于它既有阴虚的一面,又有阳虚的另一面,治疗上若一派滋润,不顾温阳或大剂温阳,不顾养阴,则妄浮之肾火愈演愈烈。前贤创引火归原之法,于滋阴方药中加肉桂、附子以引火下行,使阴阳平衡,虚火不升,疗效较好。正如陈仲龄所说:“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于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原,如八味汤是也。”

引火归原法在临床上应用研极广,可治疗下列疾病:

1、神经性头痛:(顽固性头痛),阵发性头痛反复发作,头昏胀痛,太阳穴疼痛更甚,性情急躁,面部烘热,口干不欲饮,唇舌溃破,畏寒肢冷,两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细弦,证属下元空虚,阴不敛阳,阳浮于上,虚火上扰,治宜填精温肾,引火归原。

方药:首乌、枸杞、龟板、龙骨各30克,肉桂冠,5克,(后下)细辛4,5克,吴萸6克,川流不息芎、蒿本各10克,甘草 6克,水煎服。

2、尿崩症:口渴难忍,大量饮水,小便频数且量多,面红唇赤,畏寒,舌红无苔,脉虚数,证属下元虚寒,孤阳上浮,治宜温肾补虚,引火归原。

方药:制附片10克(先熬),肉桂花3——6克,山药30克,熟地20克,枸杞15克,乌梅10克,甘草20克,红参10克,水煎服。

3、失眠:(心肾不交)劳倦太过,长期失眠 ,每夜仅能睡3,4 个小时候左右,甚至彻夜失眠 ,自感脑内旋转,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便溏,舌质红,脉细数。证属水火失济,心肾不交,治宜交通心肾,引火归原。

方药:肉桂6克,黄连6克,熟地30克,山药30克,山萸12克,丹皮12克,泽泻10克,获苓30克,水煎服。

4、慢性咽炎:咽部不适,咽中似有物,吞之不下,咯之不出,咽痒灼热,干燥微痛,痰稠,面色浮红,两足不温,腰膝酸软,尿清长,舌红,苔厚,脉数。证属肾阳不足,肺气虚弱,虚火上炎,虚阳上浮,治宜温肾清肺,引火归原。

方药:肉桂3-6克,附片10克(先煎),山药30克,熟地12克,山萸20克,丹皮10克,获苓10克,泽泻10克,玄参15克,薄荷10克(后下),水煎服。

5、口腔溃疡(口糜):口腔溃烂,口唇干燥,但喜热饮,畏寒肢冷,口涎甚多,舌红少苔。证属阴虚阳亢,虚阳上浮,治宜滋阴潜阳,引火归原。

方药:生地30克,肉桂6克,元参15克,花粉10克,麦冬15克,吴萸6克,灵芝6克,龙胆草10克。水煎服。

6、糖尿病(消渴):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皮肤干燥瘙痒,腰酸腿痛,软弱无力 ,男子阳萎,女子月经不调。证属肾阴虚亏,阴虚火动,治宜滋阴涵阳,引火归元。

方药:生地20克,山药30克,山萸15克,黄芪30克,丹皮10克,泽泻20克,黄精15克,枸杞15克,肉桂6克,制附片10克(先熬药)水煎药服。

7、低热(内伤发热):长期低热,体温常在37,3——37,5摄氏度,口干,不喜饮,食欲不振,腰膝酸软,疲乏无力 ,男子阳萎,女子月经延迟,舌红,苔厚腻,脉涩弱,。此属阴阳两虚,虚阳外越,。治宜益阴壮阳,引火归原。

方药:熟地20克,枸杞20克,山药30克,获苓15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肉桂6克,附片10克(先熬)。水煎药服。

 8、更年期综合征:心悸,易惊,性情急躁,夜多幻梦,阵发性面部潮红,头痛,失眠,出汗,肢麻,腹胀,便秘,舌唇红赤,苔白厚。证属肾阴不足,阴不涵阳,虚阳上浮,治宜滋阴涵阳,引火归原。

方药:熟地30克,山药30克,山萸12克,肉桂6克,枸杞15克,仙灵脾30克,泽泻10克,获苓20克,丹皮10克,水煎服。

 9、癔病:心悸易惊,胸闷有灼热感,喉间如梗,有窒息感,失音,耳聋,背脊疼痛 ,肩臂麻木,睡中常出现上肢筋脉孪急抽搐,平时易易激动,精神紧张,甚至悲伤欲哭,多食易饥,小便频数,口干唇赤,舌红苔薄黄而干,脉细。证属水火失济,心肾不交,治宜交通心肾,引火归原。

方药:百合30克,知母10克,肉桂6克,牛膝10克,熟地20克,山药30克,山萸12克,获苓15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水煎服。

10、前列腺肥大:小便滴沥难下(服利尿剂亦无明显疗效),面色浮红,少腹胀满疼痛 ,四肢不温,舌红,苔腻,脉数,证属阴虚阳亢,火不归原。治宜滋阴清火,温阳化气。

方药:知母12克,黄柏12克,肉桂6克,水煎服。

综上所述,引火归原法临床应用范围颇广,凡属于肾火妄浮者均可应用。这些病证的临床表现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多数有面色浮红,口干或渴不喜饮,或渴喜热饮,两足不温,大便溏,小便清长(有的虽然大便秘结,尿短赤或闭,但必有其他足于排除实火的症状、体征)。总之,病者必有肾阴虚的表现,又有肾火妄浮的表现。

在临床上,引火归原法运用得当,确能提高疗效。

吴圣农主任医师用引火归原法治疗难治性高血压,取得了较好疗效。患者血压持续在230——240/130——140之间,伴有心力衰竭,头晕且胀,胸闷、夜尿多,耳鸣,面红足冷(上热下寒),目胞虚胀,舌淡胖而紫,苔白滑,脉弦滑。体证合参,乃肾阴不足,五脏之气郁滞而湿蕴痰聚,湿郁气滞,浮肿与阳升并见,一般潜降之法无济于事。吴老果断地采用引火归原法,使血压计稳定在160-170/90-100之间。

方药:肉桂4,5克(后入),制附片9克(先煎),当归12克,赤芍12克,川芎9克,白蒺藜12克,丹参15克,郁金9克,茺尉子15克。

《 陕西中医》一九八五年四期报导用引火归原法治阴虚火旺大咳血一例,疗效满意。患者系支气管扩张大咳血,咳血四小时,经输血、云南白药等多法处理,咳仍不止,每日咳血1——3次,每次100——300毫升。采用引火归原法施治,咳血仍止。方法为:取新鲜大蒜一头,去皮捣烂,加入硫黄、肉桂、冰片(2:1:1)碾为粉末,敷双肢涌泉穴,嘱患者脚蹬热水袋,使下肢温暖,同时用大剂量六味地黄丸口服,并用生脉液1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作静脉滴注。用上法2小后,咯血仃止。本例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犯肺,阴虚火旺,载血上升,有升无降所致。用滋阴潜阳,引火归原法治疗,引血下行,始取得了满意疗效。

一九八五年第五期〈中医杂志〉,将引火归原法分为三类,验之临床,颇有实用价值。

(一)、阳虚:主要指肾阳虚,命门火衰,阳气无根,虚阳上浮所致的上热下寒证,治疗可于滋肾药中加附子、肉桂,以引药下行,使阴阳平调,虚火不升,“导龙入海”,引火归原。

 (二)、阴盛:主要指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上)所致的内寒外热证,即真寒假热证。外象似热,内系真寒,治当引火归原,可用桂姜汤(肉桂、姜、甘草)。

(三)、阴虚:主要是阴精亏损,肾水不足,以致阴不涵阳,出现种种虚火证或真虚假实证。正如〈外科正宗.咽喉论〉中说:“午后痛者即属阴虚,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桔梗、玄参,如服不效者,必加姜附以为引导之用,亦为佐治之法也。”

二、引火归原的方法:

(一)内服:

对阳虚实患者,一般按桂附的常规剂量应用,常用配以滋肾阴之品,如桂附八味汤。对阴盛患者,桂附用量可较大。对阴虚患者,桂附乃是较小,如知柏地黄汤中稍加桂附等。

引火归原常用药物为桂附,但不一定非用桂附不可。《圣济总录》治口疮用巴戟、高良姜、猪腰煨服,亦具引火归原之意。《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少阴亡阳咽痛,用八味汤引火归原,其中又加了苏子,牛膝等性降之品以“收敛元阳归根”。

(二)外敷:外治之理亦即内治之理,如用吴萸、附子研末,醋调敷涌泉穴以治口疮,引火归原。《石室秘录,引治法》说:“如人虚火沸腾于咽喉口齿间,,,,,,,乃用外治之法,引之而愈。方用附子一个为末,米醋调成膏药,贴在涌泉穴上”。

(三)噙含:噙含是引火归原的特殊疗法,主要用于喉痹、口疮。方法是用蜜灸附子噙含咽津,也有用肉桂、或用当归、附子、白蜜噙含者。

引火归原是中医独特治法之一,属于“热因热用”的反治法范畴。它适用于肾阴不足不能藏阳的情况。它既与苦寒折火有异,与扶阳抑阴也有区别,与反佐法也不尽相同。临床上,常用的方剂有金匮肾气丸加减等。肉桂、附子为引火归原的主药。附子对元阳将绝,或浮越脱陷 能救其急,肉桂对杂症中的寒甚阳浮之症也能屡建其勋,二者相须为用,有”猛将加以旗鼓“之功效,能入肾命之间同气相求,引火归宅。

近代药理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引火原的实质。肉桂既有提高垂体、肾上腺系统及交感神经水平,扩大中枢性及末稍性血管,增强血液循环,兴奋胃肠功能 ,缓和胃肠痉挛性疼痛等“补火助阳、温经止痛”的功能 ,又有解热,镇静大脑,抗菌,降压等“除浮火”作用。所以,引火归原是肉桂发挥了多功能的综合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八味肾气丸在临床上应用范围甚广,其引火归原的肉桂、附片,用量宜小。意在微微升火,使阳潜阴回,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其次,肾为水火相济之脏,恶燥而喜润,如肉桂、附子剂量过大,反而耗损肾阴,致阳无所依而生弊病。

文源:医品阁,中医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