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孟母教子 做幸福家长 | 要以和为贵,不要粗暴打骂

 情缘半岛 2022-01-21


编者按:本文选自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孟母教子与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孟子研究院家长学校校长、主讲人赵永和《学孟母教子 做幸福家长》一书。该书面向家长,谈怎样当好家长、培养孩子。全书采用生活化的语言,结合身边真实的教子事例,从正反两方面对家长教育子女进行指导,从而唤醒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责任意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科学的教育观,掌握教育孩子的一些基本方法。

图片

6

要以和为贵,不要粗暴打骂

图片
家庭贵在轻松、和谐
图片

尚中贵和,崇尚和谐,以中庸的处事方法追求和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员们齐声诵读《论语》,其中就有“礼之用,和为贵”一句;在活字印刷术的表演上,更是突出了一个大大的“和”字。可以说,尚中贵和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一种方式。我们讲“家和万事兴”,家和已经成为家庭兴旺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必须坚持身体力行、教育优先,与子女和谐相处。家庭中没有暴力,没有冲突,这应成为我们建设家庭的一条基本原则。

家庭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无论何时,家都是我们的港湾,是我们得意或失意时能想到、能回去的地方。很多人喜欢旅游,但不论去哪儿都有一种相同的感觉——在外面呆上一段时间就会想家。为什么呢?家对我们来说应该是一个最令人放松,最有人情味的地方。有个小故事非常能体现家的重要意义。说的是有一位老师,在跟小朋友描述了一番地狱如何恐怖后,问小朋友谁想去地狱,小朋友全都摇头,表示不想去。接着,老师又描绘了一番天堂如何美好,问小朋友想不想去天堂玩。这时候,大家纷纷举手,但有一位小朋友没有举手。老师觉得很奇怪,就问这位小朋友:“天堂这么好,为什么你不想去呢?”小朋友说:“妈妈说放了学就回家,哪里都不要去。”外面的风景再好,也没有家的感觉。

我们热爱家庭,正是因为它有轻松、自由、和谐的氛围。因此,作为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尤其是父母,就应当维护家的这种氛围。家是港湾,是讲情的地方。家并非不讲“理”和“礼”,而是讲“理”和“礼”要寓于讲“情”之中。

图片
暴力不能解决问题
图片

对孩子来说,家是能让他尽心尽性的地方。我的一个同学告诉我,他外孙小时候学走路学得很快。我问为什么。他说,孩子小时候会走路之前在家里随便爬,他想爬到哪里就爬到哪里,爬得多,活动就多,自然很快就学会了走路。有的家庭会给孩子铺上一块毛毯,虽然是为孩子好,但也限制了孩子的活动边界,制约了孩子的潜能开发。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应该过多限制孩子的思想、活动,即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应以讲理的方式进行引导、指正,绝对不能诉诸暴力,打骂孩子。动用暴力,非但无助于孩子的成长,更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

教育和法律界曾联合进行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家庭中,打骂孩子的现象十分普遍,有2/3的儿童挨过打。其中,3.6%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打,57.3%的孩子“偶尔”挨打,“从未”挨过打的只占39.1%。另外,有15%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骂,69%的孩子“偶尔”挨骂,表示“从未”挨过骂的只有16%。被调查的高中生和大学生中,也有近2/3的人在上小学和初中时被父母打过,有30%的人因为被体罚而导致精神忧郁。

尽管许多家长意识到这种打骂式的教育不对,但是遇到孩子不听话时,也不知该如何使用其他更好的办法,于是便在恼怒之下举起了手、张开了嘴。这一打一骂,非但不能帮助孩子改变不当的行为,还很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永久性创伤。

粗暴的教育方式,一方面说明家长缺乏教育耐心,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家长的教育无能。当家长和孩子的意见发生分歧,并且谁也无法说服对方时,矛盾就会升级。又或者家长以一家之主的权威身份要求孩子,孩子无法达到家长的要求,也会引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冲突。矛盾与冲突积累到一定程度,打骂作为一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也就成了一些自制力差、教育能力缺乏的家长的“撒手锏”。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也是一个教育专家,他曾写过《父与子》一书。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打骂孩子的爸爸都不是男子汉,是懦夫……不管孩子是什么,他都爱孩子。孩子是你生的,如果你不满意,就打自己。”

图片
暴力可能酿成悲剧
图片

诉诸暴力并不能解决问题,极有可能适得其反,甚至酿成悲剧。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某大学一对夫妇,都已八十多岁。夫妻俩上节目是为寻找他们的儿子。儿子大学毕业后二十三年都没有回家,连个电话都没有打过。为什么?就因为父亲望子成龙,教育不当。孩子上初中时,有一次父亲检查作业,看孩子的字写得不好,当着邻居的面就让他下跪,并使劲抽他嘴巴。孩子上大学时,他通过同学对孩子的一言一行进行监控。孩子实在是受不了他的这种教育方式,就离家出走了,二十三年都没有回过家。节目播出时,栏目组已经找到了他儿子,儿子也看了父亲给自己道歉的录像,但还是表示不愿回家。因为他从被打的阴影中走不出来,自己的精神已经受到严重的创伤。

在公开场合谩骂、侮辱、殴打孩子,实际上是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有人格、有尊严的人来看待。我们平时被普通朋友或不相干的人伤了自尊,尚且愤怒、难过,更何况是被自己最亲近、最依赖的父母践踏尊严,其伤害程度可想而知。另外,作为家长,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孩子,又如何能指望别人尊重你的孩子?

如果是企业职工,违反企业的纪律规定,企业可以把他开除。但若是孩子违反了家长的规定或者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家长难不成要开除孩子?家庭不是企业,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不应该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家庭贵在轻松、和谐,成为孩子的朋友才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怎么和孩子做朋友?最好的办法是陪伴,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央视《朗读者》栏目有一个嘉宾叫杨乃斌,这个孩子在八个月时,因为发高烧耳朵失聪了。按常理来说,他该上聋哑学校。但他的母亲觉得这样对孩子太不公平了,孩子长大了不能说话怎么办?于是她找了很多所学校,最后终于有一个小学接收了这个孩子。他母亲陪了他十六年。十六年如一日地陪着孩子上学,回到家再嘴对着嘴教孩子说话,结果真教会了孩子说话。孩子还考上了大学,现在在天津残联工作。这位母亲叫陶艳波,2014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她能用十六年的陪伴,教一个失聪的孩子学会说话、考上大学、有了工作,这就是陪伴的力量,这就是母亲的伟大。

图片
END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