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佩荣:怎样让你的时间比别人多2倍?我有四句心得,送给你

 傅佩荣 2022-01-20

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的限制,才可发挥自己的能力。给自己划定范围,绝不去做太过勉强的事。
——傅佩荣

一些熟悉我的朋友,曾建议我写一本有关“时间管理”的书,因为知道我这些年做了不少事情。

确实,退休之前,我除了在台大教书以外,平均每一年讲座二百场,出四本书。

大家就好奇问,你为什么能做这么多事?

关于这一点,我可以打一个比方:

假设做一件事需要十分钟,那么通常我们在事前会“犹豫”十分钟,在事后又“后悔”十分钟,结果总共花去三十分钟。

可见,我们大多数人做事,往往会花去原本所需时间的三倍,当然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

1

事前不犹豫,事后不后悔

我的做法很简单:事前不犹豫,事后不后悔。

于是,三十分钟可以充分利用,然后效率自然提高了。

不过,这种效率要依靠长期的自我训练。

以我的写作为例:

我在大学时代就练习翻译,主要是从英文译为中文,所需用心的是理解英文与表达中文。

英文提供内含与思想,中文则侧重形式与技巧。

翻译的目的是让不懂英文或没看到英文的人,可以理解原文的意思。

由此,我养成了高度的同理心,就是很容易从读者的角度及眼光来看看自己所译或所写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英文哲学作品中的推理及铺陈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的运思习惯,形成了说理的特性。

我的文章以说理见长,其故在此。

2

划定自己的能力范围

梁启超先生的“笔锋常带感情”,是我羡慕而无法模仿的。

我深信: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的限制,才可发挥自己的能力。

所谓限制,就是给自己划定范围,绝不去做太过勉强的事。

我曾经受邀为一家报纸写了三年专栏,后来还是婉谢了主编的美意,自动停笔。

原因是,该刊的风格多半以抒情为主,而我之所长并不在此,与其为之苦恼,不如去做自己擅长的事。

做自己“能够做并且愿意做”的事,那么自然比较得心应手,并可以在工作中品尝乐趣。

所谓“举重若轻”,即是此意。

世间之人,各有所长;分工合作,才可皆大欢喜。

换言之,这是“化被动为主动”的秘诀。

表面上看,我是被动的,亦即是由别人提出邀请;

事实上,我保有决定权,若无把握就谨慎拒绝,或者推荐更合适的人去做。

3

说做就做是一种态度

另一个重要的心得是,一旦答应,就立刻动手。

理由是:既然答应了,就是职责所在,现在不做,将来还是要做;

与其逼近期限再写,不如早些解决,以便不影响自己的作息。

有些报纸主编认为我是“快笔”,几乎可以“按时索卷”。

事实上,我只是尽我所能,不耽误别人编报的时限。

说做就做,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

我的老师杜普瑞先生,在他的一本书的序言中提到:

书中许多观念不尽完善,总想留待将来修订;但是人生苦短,有些事“现在不做,永远都不会做”(Now or never),那么还是放手去做吧。

世间没有完美。甲以为完美的,乙未必认同;今日以为完美的,来日未必认同。

时间像流水一样,你做或不做某件事,它都是悄然流逝。

因此,想到就做,是把握生命、活得踏实的第一步。

4

功夫在事外

当然,立刻动手的前提是,自己的实力可以胜任这件事。

所以,我们在平时最要注重的,就是培养自己的实力。

就拿写文章来说,所谓“快笔”并不是一时之功,正的功夫在于平时的观察与思考。

不管你做什么事,想要得心应手,平时的预备功课并不轻松。

我平时念书看到精彩的观念,就会随手记下;阅读报纸与杂志时,发现有趣的材料,也会做记录;

甚至在看电视与电影时,也会默记重要的对白、画面与故事。

这些片纸只字在我提笔时,成为灵感的泉源,使我的思想获得具体的印证。

要知道,再好的思想要获得大众的认同,就必须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印证,这样大家才更容易接受。

也正是在这种写作的过程中,我更加体会到哲学与人生互动的丰富趣味。

所以,时间管理的诀窍,在于抉择得明快,执行得及时;

在这背后,是你抉择时所秉持的观念,以及平时积累的实力。

继而,要有勇气去抉择,并在发现误差时勇于改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